首页 >政协委员 >委员建言 >议政建言

关于武汉城市圈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体制机制创新的调查与建议

2014-09-15 00:54:11  
字体大小:【


湖北省政协文史和学习委员会  致公党湖北省委员会

  
  4月9日至11日,省政协文史和学习委员会、致公党湖北省委员会联合组成调研组,赴黄冈市就“武汉城市圈在‘两型社会’建设中如何创新建立有利于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体制机制”进行了调研。期间,调研组召开了专题座谈会,听取了黄冈市政府有关情况介绍,市委政研室、市国税局、市地税局、市农办、市国土资源局、市招商局、市发改委等单位负责人分别就有关问题提出了意见和建议。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黄冈市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成绩及主要问题

  黄冈市位于武汉城市圈东北部,2007年,其国土面积、常住人口和GDP占整个城市圈的30.17%、22.41%和8.53%,分列城市圈九个城市的第一、第二和第三位,是一个典型的人口多、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目前正处在工业化初期阶段的城市。作为武汉城市圈的一员,黄冈在“创新建立有利于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体制机制”上比圈内其他城市更迫切。近些年,他们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第一,引导投资方向,着力打好特色牌。黄冈市提出,到“十一五”期末,把黄冈建成武汉城市圈的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区、现代制造业协作配套区。在具体实施中,他们又把产业分为两大类,引导投资方向,促进了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第一类是本地具有优势、又符合城市圈总体规划的产业如食品饮料产业,争当主角。为此,近些年把招商引资的重点投向该行业,先后引进了娃哈哈纯净水、汇源果汁、太子奶、伊利等国内知名企业。为了确保该产业又好又快地发展成为全国性生产基地,黄冈市在金融、土地、税收等方面给予多重优惠,这又为进一步吸引同类企业创造了良好的环境。第二类是承接产业转移的项目,甘当配角。近几年,针对发达国家和沿海省市产业转移的趋势,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他们以工业园为载体,主动承接,突出轻纺、汽车零配件、中药材、建材等重点产业,以此来改造、提升本地的传统产业,延伸本地或整个城市圈产业链和价值链,增创产业发展新优势。他们突出农业特色,建好基地。在武汉城市圈中,“农”字是黄冈的特色和优势。与圈内其他城市相比,黄冈的面积最大、农业人口最多、农业资源丰富,农业规模第一。近几年,黄冈金融、财政、税收、农业等部门抓住武汉城市圈建设的机遇,支持农业做好面向武汉和整个城市圈“吃喝”的文章,大力发展纯天然、无公害特色农产品的生产、加工和销售,延伸农业产业链,努力把黄冈建成武汉城市圈重要的“米袋子”、“油罐子”和“菜篮子”。据统计,目前,黄冈已建成的特色农业基地面积达8715万亩,粮油优质率达85%以上。

  第二,发展、壮大龙头企业,延伸产业链。其做法一是首先重点发展、壮大本地的龙头企业。黄冈经济水平较低,规模以上企业数量不多,能在城市圈内叫得响的龙头企业更是屈指可数。因此,在发展经济、优化产业结构过程中,十分注重发挥具有较强市场竞争力的本地企业优势,把它们作为优化产业结构、延伸产业链的抓手。二是把引进城市圈范围内的龙头企业或发展与其配套的相关产业作为优先发展方向。如在建材工业方面,黄冈重点引进了华新水泥、亚东水泥等知名企业,并鼓励它们整合本地建材资源,带动全市整个行业上规模、上档次,从而提升产业结构。三是引进国内知名企业,重组、改造那些一度辉煌但目前处境困难的企业。

  第三,鼓励资源综合利用,扶持“两型”产业发展。建立“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是中央赋予武汉城市圈进行综合改革配套改革的重要内容和切入点,黄冈对这类企业落实了资源综合利用税收优惠政策,仅2007年,黄冈市国税局就对华新水泥等3户利用废渣生产的水泥、以“三剩物”和“次小薪材”为原料的综合利用产品实行增值税即征即退1217万元;对祥云集团等4户企业申报资源综合利用产品的项目及时受理审核,上报审批;对37户废旧物资回收企业减免增值税22 546万元。

  另一方面,我们在调研中也发现了一些存在的问题。这主要表现为:
  一是互动共赢的联合协作机制虚多实少,成效不大。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有别于传统模式,其经济发展速度和能量释放的强度取决于圈内各城市的认同程度和体制机制创新进展。近几年来,黄冈市虽然在规划、产业、市场、交通、项目、信息、政策和服务等八个方面与圈内其他城市特别是中心城市武汉开展对话、沟通,取得了一些进展,但总体上看虚多实少,成效不大。
  二是未能做足定位文章。在《武汉城市圈总体规划》中,黄冈市定位于绿色农、林、水产品及特色农副产品生产加工基地,轻纺、机电、中药材等生产基地。在调研中我们发现,部分同志对这一定位不太满意,认为限制了黄冈市工业的发展。其实,这是一个科学的定位,它可以充分发挥其资源、劳动力和产业基础的比较优势。如果能准确把握,并且在提高产品科技含量和深加工上做足文章,经济发展水平就可以提高一大截。
  三是城市圈内产业转移没有大突破。黄冈市近几年招商引资重大项目达20余个,主要来自海外和东部沿海地区,而来自武汉市的仅一项。其原因有很多,但最主要的是因为经济管理体制没有取得重大突破。

  二、推动武汉城市圈建立有利于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体制机制的建议

  建议一:建立有利于促进产业合理分工布局的体制机制
  一是科学定位,充分发展。武汉城市圈在建设“两型社会”过程中,在制定产业发展规划时,应当科学合理地确定城市圈的支柱产业、主要产业链以及各城市在该规划中优势产业和优先发展行业。各城市则应当严格按照规划执行。如黄冈市、孝感市、咸宁市经济发展水平较低,但土地、劳动力资源丰富,其产业发展的重要着力点就应当是在土地流转体制、规模化经营、商品农业基地建设等方面,并在此基础上重点发展农副产品深加工、轻纺工业。其实,农业及农副产品加工前途远大,美国、西欧农业发达,河南漯河双汇集团成为全国最大的农副产品加工企业都是很好的例子。
  二是多方扶持,形成机制。现在,农业仍然是弱势产业,这就要求城市圈在资金、技术和市场等方面对农业给予多方面的扶持,同时创立“工业反哺农业,中心城市支持周边市县”的机制。如让武烟、武商等龙头企业投资建设基地,提供优质品种,在生产过程中提供技术援助,帮助农产品进入其营销渠道。
  三是集群式发展,提高整体竞争力。武汉市和黄石市工业比较发达,但环境污染严重、土地和劳动力成本高,客观上需要把那些资源消耗大、劳动力密集型、农产品加工型项目尽量布局在周边城市。大型企业的总部、研发中心、营销中心应布局在中心城市,而其生产基地、原材料基地则应广泛分布在城市圈范围之内,从而形成点线面结合、主辅配套、优势互补、产业上下游联系密切、各方面积极性高的局面。

  建议二:建立“合理流动、利益共享”的产业补偿机制
  一是税收补偿,整合产业链。而在现行的经济管理体制条件下,一个城市内部的产业协调、整合、优化、升级难度都相当大,整个城市圈的难度就可想而知。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就是要尽快建立“合理流动、利益共享”的产业补偿机制,使得各地都能从产业整合、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过程中获得相应的经济利益。具体地说,就是依据武汉城市圈产业一体化的要求,采取“政策推动、市场选择”的办法,鼓励城市圈内的优势企业优先整合圈内的相关企业,打造具有全国影响的知名企业和优势产业,对产业整合过程中产业转移、放弃的一方给予一定期限的税收补偿。整合全省烟草行业从而实现我省烟草行业跨越式发展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对位于武汉中心城区老企业搬迁到圈内其他城市的企业,其他城市大企业总部搬迁到武汉,都可以采取同样的办法进行。
  二是合理定价,多种要素参与分配。目前,武汉城市圈新项目之所以大多愿意布局在中心城市,重要原因之一是各种生产要素定价不合理,如中心城市的郊区的土地价格常常比其他城市便宜、污染物处理费用相近。如果这些要素科学定价,并且让技术等生产要素参与分配,相信可以形成合理流动的状况。如鄂州葛店经济技术开发区就探索出了“总部在汉,生产在葛”、“主导在汉,配套在葛”、“销售在汉,基地在葛”、“研发在汉,中试生产在葛”等多种模式。

  建议三:设立按市场方式运作、政府先期投入、资金来源多元化的“武汉城市圈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引导基金”
  政府先期投入由省、城市圈九城市(按经济实力)财政部门、国资委共同出资,最终规模在10亿元左右。该基金不以赢利为目的,通过“四两拨千斤”的放大效应,支持圈内城市支柱产业、延伸产业链项目发展壮大。引导基金合作的对象,重点是吸引国内外投资业绩突出、基金募集能力强、管理经验成熟、网络资源丰富的品牌投资企业和金融企业;引导基金重点引导创业投资企业投资有利于帮助提升产业结构的中小型企业。基金管委会办公室可考虑设在省发改委。为保证引导基金安全运行,基金管委会应选择一家商业银行作为引导基金的第三方资金托管银行,负责对引导基金投资区域、投资比例、资金使用等进行动态监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