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政协委员 >委员建言 >议政建言

实现二项突破突出三个重点   加快建设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

2014-09-15 00:55:15  
字体大小:【

 

周应佳  委员

    2008年7月,省委、省政府提出着力构建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这是继建设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重大决策之后,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又一重要战略构想。襄樊拥有襄阳古城、古隆中、三国文化等知名旅游品牌,经过多年发展,初步形成了要素健全、结构合理的旅游业发展体系,有条件成为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的核心板块之一。如何尽快把襄樊建设成为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的核心板块,如何加快推进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建设,我有以下思考和建议。

    一、突破地区封闭观念,建立统一协作互利机制
    建设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必须打破区域封锁、各自为战的局面,尽快建立统一协调高效的运作机制,推动圈内资源整合、整体开发、互利共赢。2008年12月初,省政府与国家旅游局就建设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签署了协议,协议赋予我省诸多先行先试权利。应充分利用好协议,树立“大旅游、大发展、大市场”理念,按照“资源互享、客源互送、线路互推、政策互惠、信息互通、节庆互动、交通互联、争议互商”的模式,加快“圈内”资源整合和协作,推进“圈内”旅游经济一体化发展。
    一是应尽快成立“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协作办公室”,专门负责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的日常工作;成立“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建设投资公司”,专门负责“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内开发建设、投资管理。在全国率先探索大旅游、大产业的发展体制,在地级市和县一级旅游局试行旅游大部门体制改革,形成对旅游行业的一体化管理。
    二是突破现有地域、体制的限制,发挥市场作用,以资产为纽带,以具有一定品牌效应的旅游企业为龙头,组建跨区域综合性或专业性的大型旅游企业集团。发展现代连锁经营、网络化经营,逐步形成鄂西生态文化旅游业的集团化经营格局。
    三是开展合作营销。整合“圈”内政府、旅游部门和旅游企业的促销资金,共同宣传,联合营销,扩大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品牌知名度。2008年以来,襄樊市政府增加旅游促销经费,投资500多万元在CCTV-1、CCTV-4播出了旅游整体形象广告,同时邀请中央和省里媒体对旅游发展进行专题采访、专题介绍,初步形成了较为浓厚的发展襄樊旅游业的社会氛围。今后,应加强与周边武当山、神农架的捆绑宣传,营造整体效应。前不久,三峡大坝、武当山、神农架3家景区共同出资150万元进行联合营销就是一个很好的开端。
    四是共同举办大型旅游节会活动。以联办、协办等多种方式,在办好“三峡”国际旅游节的基础上,支持襄樊办好“三国文化旅游节”,培育鄂西旅游的节会品牌。

    二、突破依赖政府观念,形成大开放的格局
    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包括襄樊、荆州、宜昌等8个市(州、林区),人口占全省的一半,版图面积占全省的70%,在如此广大的地域建设旅游圈,只依赖省政府的投资显然是不够的。政府的作用体现在政策规划引导、完善基础设施、加强宣传推介、强化行业监管、形成发展合力等方面,以期优化发展环境,推动“食、宿、行、游、购、娱”旅游产业六要素协调发展。政府的作用主要是通过引导,发挥在投资上“四两拨千斤”的功效,而决不是包办。要坚决摒弃“等、靠、要”的习惯,进一步解放思想,树立改革意识、开放意识、市场意识。
    要大力创新管理体制和经营机制,建立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社会参与的发展机制,建立多元化投融资机制。允许并鼓励各地探索旅游景区所有权、管理权和经营权分开,指定试点景区,尝试依法出让经营权,转让收益主要用于景区的发展和资源保护,政府保留对景区的所有权和资源保护的监督管理权利。要运用市场理念、市场方式和市场力量推动旅游产业加快发展。要加大市场主体的培育力度,通过股改、出售、引进合作者等多种方式,实现旅游企业的产权多元化。要在扩大对外开放上下功夫,引进国内外大企业参与开发,抓住承接东部沿海产业转移的机遇,进一步做好文化旅游产业招商引资工作,引进国内外知名的旅游企业,提高我省旅游产业的竞争力。

    三、突出交通重点,构建圈内快捷的立体交通体系
    我省的“一江两山”(长江三峡、神农架、武当山)品牌很好,但未能产生应有的经济社会效益,关键是交通不便,远离大城市和铁路、公路干线。建设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必须率先建设鄂西交通圈,构建圈内骨干交通网络,发挥交通的纽带作用,将圈内城市、核心景区等连“路”成“线”,以“线”串“珠”,使圈内旅游城市、旅游景点循环畅通。各级政府要牢固树立“以大交通促进大发展”的理念,形成共促交通大发展的合力。鉴于“圈”内神农架、三峡、武当山、古隆中、九路寨等知名景区之间连接公路档次较低,政府应尽快启动麻城—襄樊—保康—竹溪的高速公路建设和老河口—谷城—保康—房县的福银高速鄂西段建设;尽快建成武当山到神农架生态旅游公路、十堰到房县高速公路和恩施大峡谷到利川腾龙洞旅游公路;提升宜昌—保康、保康—神农架的公路等级,缩短神农架、三峡、武当山、古隆中、九路寨等知名景区的行车时间。同时结合新农村建设及县乡道路、农村公路改造,加快圈内其他重点景区(点)的道路改造升级步伐,提高公路通达程度。开通圈内铁路沿线城市的城际旅游列车,构建圈内旅游立体交通网络,确保游客进出便捷。

    四、突出品牌重点,打造国际国内旅游精品名牌
    鄂西地区不缺旅游资源,缺的是集成化的旅游产品。建设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要以“一江两山”生态文化国际旅游区、荆襄文化旅游区、清江土家民俗生态旅游区等三大旅游板块和一系列黄金旅游线路、精品景区建设为重点,加快景点景区开发,推动旅游资源整合,把单个大菜做成宴席。建议按照打造旅游精品名牌的要求,依托圈内长江三峡、神农架、武当山、古隆中、明显陵、荆州古城等名牌景区,重点培育“一江两山三国文化”品牌,叫响湖北旅游123的旅游宣传口号,把“圈”内各类生态文化旅游产品融入其中,丰富内容,把“一江两山”打造成国内外知名的旅游目的地,将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品牌推向世界市场。
    襄樊旅游产品结构单一,大多以观光产品为主,缺乏人文包装,缺乏旅游商品帮衬,缺乏娱乐项目烘托,参与性、趣味性差,品味低。由此,旅游市场大都以低端游客为主,高端游客的比例不高,尤其是入境旅游比例低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作为旅游资源大市和省域副中心城市,襄樊旅游应尽快转型升级,提升旅游产业素质,充分发挥襄樊独特的人文历史和良好的自然生态优势,紧紧围绕“三国源头、魅力襄樊”的主题,主推“三国文化、荆山生态、襄阳古城”三大品牌,打造三国文化、都市休闲、荆山生态、汉江风光等四大旅游区和古隆中、襄阳古城、九路寨、五道峡温泉、鹿门山、水镜庄、香水河、薤山、南河小三峡和白水寺等十景,着力构建湖北旅游“金三角”,把襄樊建成鄂、渝、陕、豫毗邻地区旅游目的地和华中旅游、中西部旅游的门户与游客集散地。

    五、突出城市重点,培育襄樊、宜昌两大核心旅游城市
    实施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建设重大战略,是要用12年的时间,即力争到2020年,使该区域成为综合性旅游圈、生态文明圈、科学发展圈。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点多、面广、线长,均匀用力一时难以见效。要正确处理全面推进与重点发展的关系,以点带面,分步建设,逐级推进。襄樊版土面积1.97万平方公里,人口580万,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全国绿化模范城市、中国魅力城市。目前,省政府已基本确定在2009-2010年建设520个项目,总投资1664亿元,建议省发改委等部门在项目安排上向襄樊倾斜,集中财力、物力支持襄樊开展三国文化项目建设,配套完善城市旅游功能,巩固襄樊作为鄂西文化生态旅游圈的门户地位,夯实襄樊作为“圈”内旅游支点的基础,促使襄樊与宜昌共同成为拉动“圈”内旅游的两大引擎,带动圈内其他地区旅游业发展。

    发言人单位及职务(职称):襄樊学院党委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