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政协委员 >委员建言 >议政建言

关于加快鄂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生态文化旅游业发展的建议

2014-09-15 00:55:57  
字体大小:【


政协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委员会


    鄂西南少数民族地区辖1个自治州2个自治县,即: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恩施市、利川市、巴东县、建始县、宣恩县、咸丰县、来凤县、鹤峰县)、长阳土家族自治县、五峰土家族自治县。国土面积30563平方公里,占全省的16%;总人口460万人,占全省的7.5%,其中土家族人口230万,是我国土家族人口最多最集中的地区。2008年11月,为整合湖北省旅游资源、打造旅游精品、建设旅游强省、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省委省政府作出了打造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的重大战略决策。这一重大战略决策无疑给鄂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生态文化旅游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从更大程度上讲是给鄂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全面快速可持续发展、实现绿色繁荣带来了千载难逢的机遇。可以说,鄂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生态文化旅游业发展的速度决定着鄂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程度。我们认为,目前在鄂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生态文化旅游业发展过程中,有以下几个方面还需引起省委省政府及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

    一、充分认识加快鄂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1、加快鄂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发展是践行科学发展观的客观要求。近些年来,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和亲切关怀下,在省直各部门的大力支持下,鄂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得到了长足发展。但由于自身发展基础薄弱、自身发展能力不足等方面的原因,加之鄂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属于国家发展战略的限制开发区,导致该地区发展不够,与省内其他地区相比存在不小的差距。2008年,鄂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生产总值319亿元,占全省的3%;地域财政收入45亿元,占全省的3%;工业增加值68亿元,占全省的1.8%;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60亿元,占全省的2.8%;社会消费零售额115亿元,占全省的2.4%;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不足9500元,只有全省的70%;农民人均纯收入不足2600元,只有全省的56%。这与占全省16%的国土面积、7.5%的人口数相比极不相称、极不协调。因此,应从实践科学发展观、实现湖北区域协调发展的高度,充分认识加快鄂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2、加快鄂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发展是促进民族团结进步的客观要求。从目前情况看,鄂西南少数民族地区与省内其他地区的发展差距存在扩大的趋势。地区发展差距的不断拉大,各族人民群众的长期贫困,将会挫伤少数民族地区干部群众的积极性,产生落后失望的心理,成为影响民族关系、引发民族矛盾的深层次根源。若不采取切实有效的政策措施,加大对鄂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扶持力度,加快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改变民族地区人民群众生活贫困的状态,遏制发展差距扩大趋势并逐步缩小地区发展差距,将会影响民族地区的人心凝聚、构建和谐社会的信心。因此,应从全省战略全局、促进民族团结进步的高度,认真贯彻落实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精神,坚决摒弃落后地区后续发展的错误观念,充分认识加快鄂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3、加快鄂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发展是实现革命老区繁荣的客观要求。董必武、贺龙、周逸群、关向应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曾在鄂西南这块红色的土地上战斗过。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鄂西南少数民族地区是湘鄂西革命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贺龙领导的中国工农红军在这里武装斗争达八年之久,无数土(家)苗儿女投身革命,数以万计的英雄儿女为国捐躯,为中国革命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当前,鄂西南少数民族地区还处于贫困落后壮态,革命老区现在的回报与过去的贡献极不相符。因此,应从让改革发展的成果更好地惠及鄂西南少数民族革命老区的广大人民群众、最终实现全省各族人民共同富裕的高度,充分认识加快鄂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二、加快鄂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生态文化旅游业发展已具备良好的基础
    1、加快鄂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生态文化旅游业发展具备丰厚的资源基础。鄂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处于清江流域,有着“八百里清江、八百里画廊、八百里风情”的盛誉,旅游资源异常丰富,发展生态文化旅游业具备得天独厚的优势。以恩施州为例,“山、水、洞、情”的鲜明特色在全国独树一帜,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自然风光神奇。有世界特级溶洞“腾龙洞”,有可与美国科罗拉多大峡谷媲美的“恩施大峡谷”,有“神州第一漂”清江闯滩,有4.6亿年前形成的世界第一奥陶纪石林“梭布垭石林”,有世界第一缝“云龙河地缝”,有世界第一暗河“龙桥暗河”,有被小平同志称“长江边的那棵树”的世界第一杉“谋道水杉王”,有记录了地球最久远人类历史“建始直立人”遗址的野三河风景区。二是生态环境优良。千里“鄂西林海”,是少有的“天然氧吧”;被称为“动植物黄金分割线”北纬30°线穿越恩施州腹地,是各类动植物生长的理想家园;地处武汉和重庆两大“火炉”城市之间,是纳凉避暑、修身养性、康体休闲的好去处,是中国的三大后花园之一,最适宜人类居住。三是文化底蕴深厚。这里的南剧、滚龙灯、滚龙肉连响等民间艺术早在建国初期就走进北京,这里的《黄四姐》、《柑子树》等优秀民歌传唱全国,这里的《龙船调》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定为世界25首经典民歌之一,这里古老神秘的傩戏(包括傩面具)被誉为戏剧的活化石;这里还有原始古朴的三峡活化石神农溪纤夫、百村万户共庆丰年的摆手舞、精美华丽的土家织锦西兰卡普、中国南方杆栏式建筑经典土家吊脚楼、粗犷豪放的撒叶儿嗬、风情万种的女儿会;这里还有丰厚的抗战文化和红色文化。秀美的自然风光、良好的生态环境、鲜明的文化特色、浓郁的民族风情、宜人的气候条件,不仅为鄂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生态文化旅游业发展和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建设提供了得天独厚和丰富多彩的旅游资源,而且还使鄂西南少数民族地区成为了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中旅游资源十分丰富、特色非常突出、开发潜力很大的核心区域之一。

    2、加快鄂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生态文化旅游业发展具备坚实的政治基础。省委省政府作出的打造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确立了旅游业在全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为加快鄂西南少数民族生态文化旅游业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政策支撑。鄂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各级党委政府把生态文化旅游业作为重要支柱产业来培植,把旅游工作与新农村建设、工业经济一起作为事关全局的工作,放在突出位置予以高度重视,出台航空航线发展专项补贴政策和四星级饭店旅游奖励等系列优惠政策,在基础设施、资金投入等各个方面予以力所能及的支持,为加快鄂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生态文化旅游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内在政治政策环境。

    3、加快鄂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生态文化旅游业发展具备一定的实践基础。经过多年的努力,鄂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生态文化旅游业逐步探索出了一条可持续发展的路子。在旅游发展理念上,坚持走绿色繁荣、特色开发、可持续发展之路;在旅游规划上,坚持先规划、后开发的原则,实行生态环境准入制、无绩效退出制;在旅游产业建设上,坚持与生态环境保护相结合,与民族文化建设相结合,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相结合,与扩大对外开放相结合;在旅游产品开发上,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旅游者需求为目标,从单纯观光旅游向观光休闲度假相结合的旅游转变,突出景区建设、宣传促销和行业创优三大重点,为加快鄂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生态文化旅游业发展奠定了实践基础。

    4、特殊的自然条件和地理位置决定了生态文化旅游业是加快鄂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的必然选择。长期以来,鄂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主要依赖第一产业,是典型的以农业生产为主的地区。但由于该地区地处偏远,山大人稀,自然条件恶劣,严重制约着农业的进一步发展壮大。同时,鄂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地处三峡腹地,是长江中下游重要的生态屏障,被确定为国家战略限制性开发地区,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工业的发展。因此,发展生态文化旅游业是鄂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必然选择。

    三、鄂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生态文化旅游业发展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1、从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建设的重点来看,鄂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存在被边缘化的危险。襄樊市、十堰市、随州市作为鄂西北城市带是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中的一翼,恩施州、五峰县、长阳县作为鄂西南少数民族地区是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中的另一翼。鄂西北城市带和长江经济带均属于工业化城市,经济发展并不完全依赖旅游产业带动,而旅游发展潜力和优势最为明显的鄂西南少数民族地区是国家发展战略的限制开发区,其经济社会发展从很大程度上来说主要依赖于旅游产业的带动实现绿色繁荣。而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建设规划提出的重点是“一江两山”(长江三峡、神农架、武当山),客观上存在重鄂西北轻鄂西南的倾向,将导致鄂西南少数民族地区旅游业和经济社会发展边缘化,与省内其他地区发展的差距将会进一步拉大。

    2、从省内外周边地区的宏观发展环境来看,鄂西南少数民族地区陷入更加落后的困局。以恩施州为例,该州与同属武陵山区内部的湖南湘西州、张家界市、怀化市,贵州铜仁地区,重庆黔江区相比较,已处于落后水平。2008年,恩施州在6个地区中人均生产总值倒数第二、发展速度倒数第二、三次产业结构比的优化程度倒数第二,原处于经济靠前位置的恩施州在武陵山区内部的地位呈逐年下降态势。更为紧迫的是,2002年以来,国家先后批准设立了贵州省贵阳市国家级循环经济试验区、湖北省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湖南省长株潭城市群“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成(都)渝(重庆)城乡协调发展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这些改革试验区都是各省市关注和发展的重点,在强大的政策支撑和强劲的资金投入下必将迅速崛起,将对鄂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四面合围,不仅难以影响、辐射到鄂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相反将以其巨大的政策优势和环境优势吸纳周边地区生产要素,对鄂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形成“挤压”之势,从而使鄂西南少数民族地区陷入更加落后的困局。

    3、从生态文化旅游业发展的诸多要素来看,鄂西南少数民族地区自身面临众多的困难。旅游产业是一项综合性、高投入、高产出的产业,需要有强大的基础设施、产业基础、资金投入等诸多要素作支撑。目前,鄂西南少数民族地区面临着基础设施落后、资金投入不足、产业发育不足等困难。一是鄂西南少数民族地区是全国贫困人口集中度较高的地区,10个县市均为国家级、省级贫困县,是湖北省贫困面最大、贫困程度最深的地区,是湖北省扶贫工作的主战场。二是鄂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地处偏远,基础设施尤其是交通设施薄弱,尚未形成联通鄂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内外的交通主骨架网络,宣恩、咸丰、来凤、鹤峰和五峰5县不仅无铁路和高速公路,而且连一级公路都没有。三是鄂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存在一产业比重过大、二产业“腿短”、三产业滞后问题,经济关联度差,绿色产品附加值低,增值能力弱,旅游资源优势难以转化为经济优势。这些困难和问题严重制约着鄂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生态文化旅游业的发展。

    四、加快鄂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生态文化旅游业发展的几点建议
   
1、将鄂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纳入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建设重点。去年,省委省政府作出的打造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的重大战略决策,是加快鄂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缩小与省内其他地区发展差距的良好机遇。为充分发挥鄂西南少数民族地区旅游资源优势,实现鄂西北和鄂西南地区区域协调发展,促进鄂西南少数民族地区政治稳定、经济发展、文化繁荣、社会和谐,建议省委省政府把鄂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纳入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的建设重点,将规划中提出的“一江两山”变为“两江两山”(长江三峡、清江画廊、神农架、武当山)或“一江一州两山”(长江三峡、恩施州、神农架、武当山)。这样,可以形成鄂西北和鄂西南比翼齐飞的格局。

    2、制定鄂西南少数民族地区旅游业发展专项规划。从旅游资源来看,恩施州与长阳县、五峰县有很多相同之处,都是湖北省最具浓郁民族风情的地区,都是湖北省生态最好的地区,都是湖北省自然风光最秀丽的地区。从行政区划上看,恩施州和长阳县、五峰县在省内处在不同的行政辖区内,长阳县和五峰县属宜昌市管辖。因此,在鄂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生态文化旅游业发展过程中,恩施州和长阳县、五峰县可能会出现各吹各的号、各唱各的调的局面,存在着争抢资源、单打独奏、相互扯皮的现象,尤其是打造文化旅游品牌时更为突出。这样既不能形成文化旅游精品,又破坏了文化资源,同时还有损于鄂西南少数民族地区旅游形象。因此,建议省委省政府针对鄂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生态文化旅游资源,采取超常规的更加有力的措施,制定鄂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生态文化旅游专项规划,整合文化资源、生态资源和行政资源,实现差异化良性发展,在资金、政策、规划、项目、配套设施、产业建设等各个方面予以重点倾斜,集中力量,集中资金,突出特色,支持鄂西南少数民族地区旅游业加快发展,重点打造本区域的核心景区和核心景点(如,建成中国摆手舞之乡、土家情歌之都等),使鄂西南少数民族地区成为名副其实的生态文化旅游胜地。

    3、加大鄂西南少数民族地区旅游配套设施建设支持力度。制约鄂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生态文化旅游业发展的最大问题是旅游配套设施不完善,尤其是交通落后,而仅靠自身财力和招商引资难以改变这种状况。建议省委省政府进一步加大力度支持鄂西南少数民族地区交通建设,全力支持恩黔高速公路、安吉高速公路、利万高速公路、安恩张铁路、黔张常铁路和恩施机场迁建等重大项目立项开工,支持鄂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县际间二级公路的改造升级,同时降低目前过高的高速公路收费标准,实行旅游团队机票折扣的航空特殊优惠政策,切实解决好游客可进入性问题。此外,按照“食、住、行、游、购、娱”六大旅游要素要求,进一步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支持鄂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建设一批旅游星级宾馆、农家乐以及大型旅游综合性游客接待中心等配套设施,提高旅游业的综合经济效益。

    4、加大鄂西南少数民族地区旅游产品促销支持力度。旅游经济是知名度经济、注意力经济,大手笔、多元化的宣传促销是不可缺少的催化剂。建议省委省政府加大鄂西南少数民族地区旅游产品宣传促销的支持力度,将“游三峡、探神农、登武当、品三国、逛武汉”旅游品牌宣传改为“游三峡、走恩施、探神农、登武当、品三国、逛武汉”,继续在国家级和省级各大媒体上予以重点推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