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政协委员 >委员建言 >议政建言

关于进一步促进湖北就业的几点建议

2014-09-15 00:56:16  
字体大小:【

 

民建湖北省委员会

    2007年始发于美国次贷危机的金融危机席卷全球,导致了全球性的就业危机。国际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在2008年下半年开始显著呈现,由于湖北地处中部,出口在经济中的比重比沿海东部地区小,所以国际金融危机对湖北经济和就业的影响相对沿海更晚,直接影响力度相对较小。但是由于国际金融危机涉及面广,对湖北就业的影响仍然非常严峻。虽然2009年下半年来全球经济已有转暖迹象,但是如何促进经济复苏、扩大就业仍然是全国和各地区的工作重点。

    一、 湖北就业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的特点
    当前湖北就业大军中比较容易受外部经济环境影响的群体,一是农民工,一是大学毕业生,他们是受此次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最严重的就业群体。从2008年7、8月开始,我国沿海地区一大批企业停产关闭,导致我省大量农民工返乡。省劳动保障部门公布的农民工失业回家人数至当年底已有111.97万人,占全省省外农民工的15.6%。2009年一季度湖北省返乡农民工达422.5万人,到4月底虽有358.5万人再次外出务工,但仍有33万人失业。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更加严峻,湖北省高校毕业生2009年有36.76万人,截止3月1日,全省高校毕业生签约率为20.56%,与上年同期(21.75%)略有下降。2009年毕业生人数比上年减少5.5万人,但据省教育厅抽样调查表明,用人需求与上年同期相比下降一半。

    湖北就业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的主要特点是:
    1、出口萎缩是就业难的主因,伴随而来的投资意愿下降导致失业增加。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国内就业首先遭受冲击的是东部沿海地区出口企业和产业部门。东部沿海地区就业人数的降低是湖北农民工返乡人数非正常增加的主要原因,2008年底数据显示,湖北外出务工人员总数达1036万人中,在省外务工的约700.13万人。湖北本省出口在2008年末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也开始显现,出口增幅从10月份的54.6%下降到3%和1.2%的低位,2009年出口受到的影响更加明显,出现了2006年以来首次单月出口的下降。本地区出口的萎缩给当地的生产和就业带来了更大冲击。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之后,跨国企业在资本市场的投融资开始受到约束,中国制造业也出现了成本上升和利润率较大幅度下降并存的情况。在这种情况下,国外资本减弱了对中国的投资意愿,不少出口导向的外商企业或国内企业不得不削减生产或关门倒闭,从而恶化了失业问题。

    2、省内二三产业薄弱,结构滞后,无法应对短期内大量失业人口的增加。此次国际金融危机对就业冲击最大的群体是农民工,湖北省的农民工超过60%在珠江三角洲和长江三角洲一带打工。危机后当地企业或停产或倒闭或减薪,致使大量民工返回所在地重新等待就业。而湖北整体上仍然属于一个农业大省,从就业结构看,虽然第一产业就业比重逐年有所下降,第三产业就业比重呈上升趋势,但是第一产业仍然占据就业结构的第一位(超过40%)。二三产业滞后,而农村剩余劳动力多,致使危机之下有大量失业人口需要安置。

    3、省内中小企业实力不强,县域经济薄弱,应对危机能力低,无法承载当地农村转移劳动力。中小企业是解决就业问题的主力军。湖北中小企业发展不足,县市一级的企业基本都是中小企业。全省80%以上的个体工商户、70%以上的私营企业集中在批发零售、餐饮等传统领域,现代服务业和新兴产业很少。大多数中小企业管理水平不高,初加工产品多、高附加值产品少,在竞争中缺少核心技术和品牌产品,遇到危机冲击,很多中小企业的竞争力和生存成问题。中小企业实力不强,也导致我省县域经济薄弱,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吸纳力不大。

    二、进一步促进湖北就业的对策建议
    1、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积极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以投资拉动经济增长,创造更多就业机会。在基础设施建设上,应该争取和充分利用中央安排的4万亿投资的机会,同时鼓励吸引其他投资参加,根据本省建设发展的需要,加大对以下基础设施的投入:一是加快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包括交通、农田、水利和生态环境建设、小城镇建设、农业板块基地建设以及实现农业产业化;二是加大一些重要的公路、铁路、机场、港口、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加大武汉城市圈和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建设进度;三是加大对于具有正外部效应可持续发展项目的投资,包括科研、教育、卫生、生态环境保护等领域的投资。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除要利用政府的力量进行财政引导扶持外,应尽快制订吸引VC/PE进驻的政策,运用各种力量助推新兴战略产业发展,通过产业结构的升级带动湖北经济的崛起,并提供相当的高科技产业就业机会。

    2、利用全国经济结构调整与产业转移有利时机,承接沿海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实现以扩大就业为目的的经济增长。应抓住机遇承接沿海地区产业转移和技术转移,充分发挥返乡农民工带来的管理和技术资源优势,发挥湖北交通辐射中心的比较优势,通过发展制造业和服务业促进就业增长。湖北在服装制造业、副食加工产业、物流等方面具有自己的比较优势,在旅游业领域发展比较滞后但具备较大发展空间,政府应该在公共资源配置和政策指引上,鼓励和支持这些有利于扩大就业的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发展。

    3、积极发展县域经济,扶持中小企业和私营企业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的主体是中小企业,湖北当前的人口资源及就业现实决定了大力发展中小企业和县域经济是解决就业问题的最佳选择。县市级政府应该抓住产业转移的有利时机,进一步完善投资的软硬环境,对外积极招商引资,对内把农民工回归创业、大学生自主创业与新农村建设、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合理流转及县域经济的发展统筹起来考虑。鼓励创业、支持中小企业的发展,首先要积极化解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一方面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扩大对外开放,鼓励和支持中小企业与国内外投资者合资合作;另一方面政府通过一定的形式提供融资担保服务,鼓励银行创新金融服务品种,为中小企业提供金融服务,并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上市融资。其次,对有技术和管理经验的农民工和大学生制定优惠政策,鼓励创业。要降低创业门槛,简化创业行政手续,并减轻中小企业的税费负担,有效促进中小企业的成长。第三,要健全服务体系,积极建立健全创业辅导、融资担保、信用评价、技术服务、人才培训、信息咨询、法律咨询等服务体系,为中小企业提供专业化、社会化、规范化的服务。第四,要大力发展科技型中小企业,鼓励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与企业联合举办技术中心,通过联营、投资、参股等多种形式实现校企联合或联盟,以解决企业技术创新和高校学生就业问题。

    4、建立完整统一的就业信息服务网络、长期高效的培训体系和独立的社会保障体系。在失业期间关系到劳动力切身利益和再就业的最关键的三个领域是失业保险、再就业培训和就业的信息服务。对于失业保险,当务之急是农民工纳入积极就业和社会保障政策范围,加快建立统筹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对于就业培训服务,在进一步完善城市劳动力就业培训服务和培训市场外,要加强对农民工的技术培训工作,提高其就业素质,政府可以主动地组织定期在农村基层举办技术培训活动,而不是被动的等待失业者寻求培训。对于就业信息网络服务,要在政府主导下,在全省范围内建立权威性的统一规范的就业信息服务网络体系,并与国家有关部委及主要劳务输出省市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