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政协委员 >委员建言 >议政建言

创建良好投资环境引导台资企业更好更快发展

2014-09-15 00:57:16  
字体大小:【

 

民革湖北省委员会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区域经济的发展,台商从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开始来大陆投资,先后在珠三角、长三角建立了台商投资区。进入21世纪,随着环渤海经济区开发和以湖北为支点的中部崛起战略的实施,台商也大量进入这两个区域,进入了湖北。

    一、台商投资珠三角、长三角、环渤海、湖北的特点比较
    珠三角地区具有毗邻香港、交通便利、进出口快捷和劳动力廉价的优势。投资特点有:台商投资向高新技术产业转移,从传统的制鞋、制衣等行业转向电子、通讯等新兴行业,形成完整产业链;台资企业向大型化、集团化方向发展,规模效应明显;第三产业成投资新热点,台商投资结构中服务业、尤其是金融业投资比重逐步提升。

    长三角地区投资成本相对低廉,金融、物流、信息以及法律服务发达。拥有大量高质素人才,文化底蕴深厚。台商投资特点有:资金技术密集,规模效益显现,2005年台湾百大财团中,已有65家在上海投资设立了170个项目;现代服务业发展迅速,2005年上海设有1家台资银行、3家台湾银行代表处、4家台湾保险公司代表处、12家台湾证券公司代表处;劳动密集型产业向外扩散,上海成为商业、服务业的落脚地,邻近地区则为制造业的发展地。

    环渤海地区辐射东北、华北、西北,资源丰富,港口、物流等功能优势明显。既有较好的重工业基础,也有相对发达的高科技产业和金融业。台商投资特点有:依托大型港口城市,投资重点突出,台商投资高度集中在数个港口城市;地区产业分工初步形成,北京的台资企业主要以服务业企业为主,以顶新集团为龙头的台资制造企业在天津形成规模,山东省以大型家电配套台资企业为主;利用奥运年掀起投资新浪潮,台商充分把握了环渤海地区承建奥运项目的机遇,形成了奥运主题的投资亮点。

    湖北省具有良好的地理位置,发达的公路、铁路、水路运输和几个重点免税物流区,区域辐射优势十分突出。湖北的教育发达,技术人才充足,各地高新园区建设初具规模。湖北的区位优势、科技优势、市场优势在中部地区相对突出。目前,台企联服务中心在武汉落成,台湾的湖北同乡会与湖北有较多联系,对湖北楚文化两岸认同度高。台资在湖北已经形成多个投资区,这些都说明湖北对台商的影响力较强。

    湖北打造中部地区最大的台资密集区正逢时机。一是国际资本加速向中国大陆转移,沿海产业加快向内地转移,湖北成为承接产业转移的主要中部省份。二是台湾岛内出现产业结构调整,需要进入大陆市场。部分台资开始进入内地市场“卡位”,以谋求“形成龙头再配套,配套出龙头”的良性发展趋势,增强今后在大陆市场的战略竞争能力。三是国家正在推进中部崛起战略,并把武汉城市圈作为“两型社会”建设试验区,政策的倾斜将为台商投资区建设提供便利。

    二、湖北台商投资区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截至2008年底,我省已形成以武汉为龙头、以宜昌为支撑的台商投资格局,全省共有台资企业2002家,投资总额49.53亿美元。台湾排名前100大企业中有40多家在湖北有投资,投资额1000万美元以上的项目有60多个。
湖北建立台资密集区有一定的基础,也正逢时机。但湖北在引进台资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有:一是投资环境要改善。政府招商沿用“廉价土地、廉价劳动力”的老思维不创新;优惠政策向台资大企业倾斜,小企业受惠难;招商中承诺的条件不兑现;法律服务体系不完善,台商维权难。二是台商投资区定位不明晰。投资区产业零散无规模,不利于产业链的形成,缺少配套产业。三是现代服务业的台资企业难引进。四是缺少将科研成果转化为新产品的应用型科技人才。

    三、几点建议
    将湖北打造成中部地区最大的台资密集区,各级政府要上下联动、相互合作,确保总体目标,兼顾县区利益,明确投资区的定位,实现差异性发展。要实现“五个突破”:一是引进台资的总量上要有新突破,缩小与沿海省市的差距。二是引进好项目、大项目上要有新突破,还要欢迎小企业小项目。三是发展“总部经济”上要有新突破,争取吸引3—5家台湾大企业集团来湖北设立区域总部和研发中心、销售中心、采购中心、营运总部等职能型总部。四是高科技产业合作上要有新突破,形成若干个先进制造业、电子信息产业、生物产业、高科技农业的台商投资密集区。五是合作领域上要有新突破,进一步深化鄂台农业交流与合作,积极拓宽第三产业利用台资的领域,探索在金融、保险、商贸、物流、旅游等领域利用台资的新途径。为此建议:

    1、完善政府服务,改善投资软环境。一是完善法律服务。要加强对《湖北省关于鼓励台湾同胞投资的规定》的落实,加强对台商的法律宣传服务。二是提高政府公信力。招商中承诺的条件要兑现,要改变“重招商轻服务”、“嫌贫爱富”的倾向。三是转变招商引资方式,以形成产业配套为原则,“缺什么引什么”,不盲目引进投资。四是为在鄂的台商提供医疗服务和适宜的安居条件。组织丰富多样的活动,在生活上为台商提供方便,增强台商的归属感。

    2、结合国家产业振兴政策,合理定位台资密集区发展模式。一是战略之眼。以国家产业振兴政策为中心,形成合理的区域规划,提高地区台资的集群效益。利用全球产业转移、东部产业转移的机会,承接台商向中部转移。利用“两型社会”建设试点的先行先试优势,加强对金融、交通运输、信息产业等领域的招商工作。以湖北多个台商投资区为载体,合理布局,例如在武汉台商投资区发展电子、汽车、综合物流产业,在宜昌发展农产品加工、手工艺品开发、电气配套产品等。以著名的台商企业为龙头,延伸产业链条。二是扶持之手。政府对企业的服务要体现实惠。比如,台资企业多招大学生到企业就业,政府应该给予补贴,减免台资企业的部分税费,为企业参加社会保险提供一些补贴等。三是红娘之媒。为企业在纵向一体化与横向整合过程中提供足够的信息服务,为企业扩展规模提供土地等方面的优惠条件,为企业在湖北拓展市场过程中提供必要的协调等服务。四是定位之仪。政府应积极为台资企业发展作出规划,主动为企业开辟新的细分市场提供咨询服务。同时,应为成长中的企业积极提供配套产业服务、融资服务、政策优惠。

    3、支持中小企业发展,形成配套产业。在台商投资区周边发展配套的中小企业,有利于改善台资大企业的生产配套。发展中小企业,要作到“六转”。一是转产,从传统的劳动密集型向高科技产业转移,从高污染的行业向生态行业转产,在传统产业中融入高科技与信息因素,或者把两个产业的要素整合在一起。二是转品,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开发产品的新功能,开发适应市场需求的新产品。三是转市,转移市场,从海外市场转向国内市场,从传统的市场转向新的市场,在巩固原有市场的基础上拓展新的市场,特别是在周边8个城市拓展市场。四是转形,提升自己的品牌的知名度与美誉度,提升品牌的文化品位与品牌的创新能力。五是转制,通过企业上下游的供应链改变企业的治理结构,把家族企业改造成股份制的现代企业,或者通过横向一体化,把竞争者整合在一起,把同类产品的企业整合在一起,形成规模化企业,减低运行成本,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六是渐转,面对国际金融危机,提高企业的生存能力是一个过程,企业要稳中求变。对政府来说,为企业提供服务也是政府职能转变的过程。

    4、探索科技合作新方式,发展湖北高新技术产业。把湖北的科教优势与台湾较为成熟的光电、汽车电子和绿色能源等产业结合起来,把湖北发达的理论科研优势同台湾成熟的技术应用产业结合起来,优势互补,形成以湖北科教为基础的高科技产业中心,为高科技台资企业在湖北创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持。另外,还应深化改革湖北教育体制,加大投入培养技术型员工和应用型科研人才,为台资企业提供充足的人力资源。

    5、加强同台湾民间组织的合作,扩大湖北在台湾的影响。一是利用台企联华中服务中心进驻武汉的机会,使湖北成为台商来华中地区投资兴业的重要集散地点,方便为台商企业入驻湖北提供服务,帮助投资中部的台企完成从加工出口贸易向开辟内销市场的转型。二是充分利用辛亥革命100周年的契机,加强同湖北旅台同乡会等台湾民间机构的联系,加强两岸友好互访,扩大湖北在台湾的影响。三是加强对湖北楚文化的推介活动,增强两岸之间的文化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