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政协委员 >委员建言 >议政建言

武汉市新洲区农村精神文化生活现状调查与思考

2014-09-15 01:01:27  
字体大小:【

 

邱连新


    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让农民享有健康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是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为了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的针对性,新洲区政协会同区直有关部门成立了农村精神文化生活现状课题调研小组,先后对新洲区文体局、文化馆、街镇文化站、自办文艺团队和阳逻街、邾城街、旧街街的3个较偏远村和3个城中村(社区),通过收集书面报告、召开座谈会、组织问卷、入户走访、电话咨询等形式进行了调查研究。本调查报告以3个街镇农村精神文化生活现状,作为全区精神文化生活之缩影,以便于分析当前新洲区农村的思想动态、文化需求,剖析农村精神文化建设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并针对需求现状提出建议。


    一、区情及基本作法


    除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业余体校、剧院外,区楚剧团是新洲区唯一的专业文艺团体,另有业余文艺表演团体85个,各街、镇和道观河风景区均设有综合文化站。为了解决农村文化生活贫乏问题,新洲区主要采取了三大举措:


    一是大力推进惠民工程,实现了全面覆盖。农家书屋、农民健身、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农村电影放映、有线电视村村通五大文化惠民工程得到强力推进。目前,全区建有农家书屋659个、农民健身工程594个、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基层服务点668个,有线电视网络站20个,地面卫星接收站2个,电视人口覆盖率99.9%,每年每村放映电影12场(每村每月1场)。2013年,仓埠街周铺社区、邾城街祥和社区、阳逻街君安社区青少年俱乐部相继建成,4个街镇综合文化站、10个社区文化活动室提档升级和6个街镇、4个社区公共电子阅览室建设工程基本完成。这几项建设,有效解决了农村文化设施匮乏的问题,健全了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为丰富农村居民文化生活提供了平台。


    二是广泛开展“文化下乡”,丰富了农民精神文化生活。为了增强“文化下乡”的社会效果,新洲区认真策划“和谐文化下基层”活动,组织实施了一系列面向农村、面向农民的文化体育活动。2013年放映农村电影7000余场,送戏下乡100余场;设立农村图书流动服务点29个,与武汉市图书馆联办科技信息下乡活动,免费向农民发放科技信息资料,免费培训农村基层文化员近700人,推出了“星光耀乡村”农村群众文艺巡回演出和科普知识全区巡回演出活动,深受农村居民欢迎和好评。


    三是积极组织展演比赛,引领了群众文化。为了引导群众文化健康发展,在区委宣传部、区文明办组织策划下,近两年来,新洲区相继开展了全区性的“双百杯”文艺大赛、民间艺术节、中华经典诵读、广场舞比赛、新洲好声音歌手大赛,各街镇踊跃报名,积极参加。同时,还组织举办了农民运动会等农民喜闻乐见的文化体育活动。以赛促进,新洲群众文化得到有力发展,目前,全区群众仅参健身舞活动训练的人数已超过4万人,健身舞成为每天傍晚新洲城乡街头巷尾的一道风景。


    二、现状及显著特征


    旧街街位于新洲区东部山区,邾城街系新洲区政治文化中心,阳逻街是新洲区离武汉最近的开发热土,街镇经济实力由弱到强,调研小组通过问卷和座谈分析,基本能够从不同层面相对真实地反映出新洲农村精神文化生活的情况。根据问卷调查的统计,农村在人口、思想动态、娱乐方式、文化需求、婚育观念方面有五个特征。


一是农村留守人员主要为妇女、老人和儿童。


    二是农村村民主要精力是致富奔小康。村民思想比较纯朴,收入消费主要为生计和孩子教育支出,有结余的钱多数人选择留存兴建或购买住房,身体健康逐步引起关注,健康消费在增加。


    三是婚育新风随开放程度逐步好转。


    四是农村群众文化生活形式单一。文化娱乐方式主要为看电视、打牌和跳舞,老人以看电视为主,男人以打牌、看电视为主,女人以看电视、跳舞为主。从事书法、摄影、绘画、雕刻、写作等群众文化形式的人员较少,部分冷门艺术诸如皮影、竹雕、剪纸等群众文化艺术濒临失传,亟待保护和传承。


    五是群众自办文化是贴近农村生活的主流文化。调查显示村民最需要的是不用花钱、方便简洁、热闹喜庆、贴近农村生活实际、带有浓郁乡土或民俗气息的活动,喜欢通俗易懂、娱乐性强、送到家门口的文艺演出。最喜欢的娱乐方式是自已参与展示的群众文化活动,参加活动的多数是妇女。目前,群众自办文艺团队旧街街有36支,邾城街有66支,阳逻街有60支。其中邾城街社区有33支民间文艺团队人员相对固定,有较专业人员参与指导,随时可以出演,每个团队常年有2-3个文艺节目。六是农村存在不健康娱乐活动方式。还有极少部分人相信迷信,打牌赌博的现象偶有发生,也有村民喜欢逛庙会。


    三、结论及情况分析


    一是惠民工程效果差强人意,农民难得实惠。新洲区农家书屋所有行政村和社区实现了全覆盖,每个书屋3500元成本,配有1500册书,建成后年管理费2000元,部分书屋需更新书目还需增加经费。政府投入不少,实际利用中,能够保证书目完整不丢失、整洁有序摆放是比较好的情况。据阳逻街潘庙村妇女主任罗瑞丽反映,她们村农家书屋今年有50多人次去过,多数是周边的老人借阅,另外有些学生借些写作书阅读。调查中发现,村里召开会议时,会有人偶尔翻翻书,邾城街龙城社区农家书屋时常爆满。出现这些情况的原因是,一是村民文化素质不高,看书的需求不很强烈,信息来源主要靠电视和与人交往;二是农村生活艰辛,在家的中青年为生计劳累,“上有老,下有小”,真正静心看书的人少;三是农家书屋管理服务不佳,很多群众不知有书屋,知道的也不知道有些什么书可以服务其生产生活。农民健身工程主要是安装健身器材,新洲区也实现了所有行政村全覆盖,但多数被闲置。问卷“您认为农村应建设哪些公共文化设施?”统计显示,农村最需要的是增添文化活动器材,其次就是体育健身器材。座谈反映,城中村(社区)的健身器材利用率相当高,一个村(社区)一套明显不够;建在村部的器材,特别是部分远离村庄的村民委员会门前的器材,基本上闲置,没有得到利用。这说明,村民需要健身器材,只是要根据情况合理配置。文化信息共享工程,据调查很多村干部不知道有此项工程,只知道街镇综合文化站落实了此项工程。目前,邾城街文化站开通了5台电脑进行信息共享服务,并按要求把电脑等硬件送到了三个社区。但大多是周边老人和小孩去得多。因为要接宽带,交电费,需要管理,区、街没有配套资金,文化站人员改革后身份变更,“以钱养事”的体制使他们积极性并不高,也不愿对外主动宣传,社区也没有开通服务,居民自然知之甚少。农村电影放映工程,据问卷统计60%人愿意看电影看戏,每人每年还是看过一到两场电影或戏。座谈中,邾城街余姚村二组刘耀东反映,看电影、看戏是农村老人没有选择的选择。农村文化生活单调,看一场电影,能为村里老人提供在一起交流的平台,但目前影片内容陈旧、要求放映的场次与实际情况不相符合。效果最佳的有线电视“村村通”工程,问卷和座谈都反映100%的村民离不开电视,且多数村民每天看电视都在2-3小时以上。


    二是文化下乡受众面小,不是群众最爱。近两年来,省市科技、卫生、文化“三下乡”活动都到过新洲,加上全区每年演出的100场戏曲,平均每个街镇5场左右。相对于全区583个村民委员会,73.1万人农业人口来说这些活动还是照顾面较小。看戏的观众多数是中老年人,老人居多。调研组在邾城街余姚村座谈中了解到,没看到戏的村民反映每年观看1-2场戏就很满意。其实,看戏、看电影不是村民的最爱,只有群众性文化娱乐活动才能真正地促进农村的交流。丰富的群众文化活动既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也能够起到活跃农村气氛,创建和谐文化氛围,实现乡风文明的重要手段,值得指导、规范、提倡和推广。


    三是群众活动缺少扶持,指导引领不力。调研发现,我区群众自办业余文化活动很受欢迎。主要是三种类型:第一种是民俗文化。活动时间主要集中在春节前后,活动形式局限于玩龙灯、采莲船、舞狮子、唱大戏、赶庙会等文化形式上,被列入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的“旧街花朝节”就属于这种形式。第二种是文艺团队展演。主要由一些文艺骨干和文艺爱好者自发组织的业余文艺团队。目前,新洲区登记在册的有85个,这些业余文艺团体自己筹集经费,自编自演节目,活跃在广袤的农村,为丰富农村文化生活起到了积极作用。第三种是健身舞蹈锻炼。去年,新洲区在邾城街举办广场舞大赛,三店街七个农民艺术团体共100多人,自己筹集资金支付租车、服装、就餐等费用,赴邾城参加比赛,农民对文化生活的热情可见一斑。


    新洲农民自办群众文化活动热情空前高涨,但没有资金来源,指导的专业人员也严重不足。据了解,截止目前,新洲区各类群众文艺团队92个,有楚剧团35个,各类学会、协会15个,从事业余文艺工作的人员达数千人,参与活动的人员达数万人,而在如此众多的活动和从艺人员中,有一定专业技能和受过专业训练的人员少之又少,农村文化主要由各街镇综合文化站负责组织指导,尽管国家在不断加大对街镇文化站建设的支持力度,但因文化站编制等“烦恼”,带来文化站建设的诸多难题,也无能力对群众自力文化团队作有力的指导。


    四、几点对策建议


    一是强化管理,增加投入,做实惠民工程。文化惠民,就是用文化建设的成果服务于人民,使人民得到实惠,服务民生,改善民生。进一步加强对农家书屋、农民健身、文化信息共享、电影放映工程的管理。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群众、贴近生活,注重农村各类人口比例、村民文化层次、村湾地理环境因素,科学配置资源。针对已有的公共文化设施,争取市级财政加大投入,减小地方财政压力,确保农家书屋图书更新与管理员报酬、健身器材的维修与更新、文化信息共享设备的正常运转、电影新片放映等资金。最大效能发挥各项惠民工程的作用,以点带面,让农民真正得到实惠。


    二是贴近农村,项目跟进,落实希望工程。目前,农村各个村部硬件建设都已到位,但很多功能室没有真正发挥作用,即硬件稍硬,软件太软。建设村级文化广场,完善乡风理事会制度,以农村“五老”、志愿者、村官、文艺骨干等为中坚力量,解决村级文化建设无人管的现状。实行文明创建工作项目化,把开展政策、文化、信息宣传,组织专技人员辅导培训,引导群众自办文化团队开展活动,配备基本文化活动器材等四方面虚功做实。在创建中,整合民政“幸福社区”惠民工程、文化下乡、“新三万”活动等各方面优惠政策,以检查促进度,以比赛促发展,以奖励代补贴,不断提高农村精神文化生活水平。


    三是贴近群众,创新思路,实施人才工程。按照“市里抓规划、区里抓督导、街镇抓示范、村居抓活动”的基本思想,充分利用现有农村文化广场、文化活动室、文化礼堂等硬件平台,以农村乡风理事会为主体,紧密依托关心下一代委员会、老年协会等软件平台,构建以区街宣传文化干部、村文化协管员和村文化骨干为主的组织体系。以推进项目为依托,择优培养确定一批农村精神文化建设示范街镇村,鼓励农村中小学教师、文化志愿者、返乡创业农民、老干部、退休文艺专业干部等积极参与农村文化活动,培养一大批农村文化的带头人和文艺骨干。同时,坚持面向农村、面向农民,激励文艺骨干为村民量身打造具有新洲地域特色的文艺作品,组织文艺小分队,把群众喜爱的文艺节目送到村庄、送到农家门口。(作者系武汉市新洲区政协常委、区纪委常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