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政协委员 >委员建言 >议政建言

关于调整全国休假办法的建议

2015-08-21 12:53:31  
字体大小:【


    2015年8月4日,国务院办公厅出台《关于进一步促进旅游投资和消费的若干意见》,提出优化休假安排,鼓励弹性休息,提倡有条件的地方和单位可根据实际情况,依法优化调整夏季作息安排,为职工周五下午与周末结合外出休闲度假创造有利条件,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夏季休“2.5”天短假方案引起国民热议,得到超过8成网友的支持,也再次引发了本人对我国休假制度的思考。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劳动者休息时间不断增加。1995年3月,我国开始实行“双休日”工时制;1999年,国务院将春节、“五一”、“十一”放假时间与前后的双休日组合,形成3个公休“黄金周”;2007年,国家调整法定节假日,三大长假被调整为“两长五小”的新模式,我国年法定节假日由10天增至11天,加上双休日,全年的休假时间达115天。现行休假制度为改善人民生活、拉动民众消费、促进经济增长作出了积极贡献。但随着经济社会的加快发展、人口流动的不断增加、人们工作生活方式的变化,现行休假制度逐步暴露出一些弊端和问题。对此,笔者有一些不成熟的看法和建议。

 

    一、现行休假制度的弊端

 

    (一)假期时间处于国际较低水平。

 

    据全球知名人力资源咨询公司美世(Mercer)2011年12月发布的《全球雇员应享假期》报告,中国雇员带薪休假(按平均10天计)和公共假期时间之和只有21天,假期时间排在62个统计国家里的第59位,相比第1位英国雇员的36天假期,足足少了半个月。

 

    (二)我国传统节日休假时间太短。

 

    传统节日是家人团聚的温馨时刻,更是传承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我国十分重视传承和保护中华文化,将清明、端午、中秋等传统节日确定为法定假日,使孝德文化进一步在中华民族中扎根延伸。但目前清明、端午、中秋等传统节日只有3天小假,远离家乡的游子们返乡与亲人团聚的时间捉襟见肘,特别是随着寻根问祖情结的不断激发,清明节成为游子们扎堆返乡祭祖的时间窗口,形成仅次于春节的返乡潮,大家明显感到3天的假期不够用。

 

    (三)“黄金周”过少带来负面效应。

 

    一是消费内需拉动不够。消费、投资、出口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旅游业是促内需、促消费的支柱型产业。《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提出,到2015年,旅游消费要达居民消费总量的10%,旅游业增加值占全国GDP的比重达4.5%,占服务业增加值的比重达12%。我国富裕阶层和中产阶层成长快速,其中富裕阶层约1400万人,中产阶层约占总人口的四分之一, 旅游成为消费时尚。然而,现行休假制度框架下只有国庆、春节两个黄金周,公民外出旅行的时间选择性过窄,在有旅游消费能力和愿望的人群中,部分人找不到合适的时间外出旅游;部分人面对黄金周旅游热潮,选择避峰放弃出行,这使得我国公民的旅游消费能量没有充分释放出来。

 

    二是景区生态负荷过重。因长途旅行必须有相对较长的集中时间,而春节是回家团圆的时刻,国庆就成了唯一一个适合上班族长途旅行的时间窗口,因此许多公民都选择在国庆“黄金周”外出旅游,这导致国内各大景区游客爆棚,严重超过景区环境承载能力,景区生态难以避免地遭到破坏。如2014年10月3日,敦煌莫高窟游客数量突破两万大关,达到红色警戒;西湖各景点共接待游客306.05万人次,交警部门不得不设置伸缩闸门约束行人通行。

 

    三是交通安全隐患较大。“黄金周”期间人员流动数量庞大,春节返乡“一票难求”,2014年春运全国道路运送旅客32.8亿人次,集中出行导致事故频发,旅游安全问题令人揪心。

 

    四是服务质量下降明显。由于“黄金周”期间游客云集,旅游产品短期内供给不足,旅游景点管理服务急剧欠缺,一些票贩、商家趁机牟取非法利益,消费者所享受的服务质量明显下降。 “十一”黄金周期间,许多旅客饱受“涨、挤、堵……”之苦,酒店价格翻番甚至更多,餐饮配备两套菜单,节假日用“高价”版,交通涨价更是立竿见影;“鼓浪屿要被踩沉,泰山堵得人发疯。”“北京动物园,99.99%的动物都是人。”“西湖断桥,只见人头不见桥头”……黄金周景区究竟挤到了什么程度?从游客们的种种“吐槽”中可见一斑。

 

    (四)“双休日”制度缺乏预期效果。

 

    对很多公民来说,现在每周工作5天,休息2天,2天的时间很不好安排,想外出旅游时间又不够,在家政服务社会化的今天,在家可干的家务事又少,大多数时间都消耗在打牌、喝酒等不良的生活方式上。“双休日”制度没有完全达到引导公民健康休闲的效果。另外,新出台的夏季休“2.5”天短假方案,由于只是提倡,不是硬性规定,很多职工难以得到真正实惠。

 

    (五)带薪休假制度落实不好。

 

    据新华社报道,相关调查显示,我国只有不足三成“上班族”可享受到带薪休假,许多人从未享受年休假。

 

    二、调整节假日的建议

 

    (一)改“双休”为“单休”,变“分散休假”为“集中度假”。在不改变现行全年115个法定休假日的基础上,改革现有周末休假制度,释放旅游消费潜力,扩大旅游客源市场,缓解突击旅游消费的压力,提高旅游业效益。具体办法就是将每周“双休”制改为“单休”制,每周多出的一个休息日调整到月末,实行“月休”,形成“单休”+“月休”的休假制度,变“分散休假”为“集中度假”,使得每月至少有五天连续休假,每月都有“小黄金周”,每月都能出门旅游。这种安排,既有利于人们合理安排居家休闲、外出旅游等生活,又能促进人民群众物质文化交流;既有利于进一步拉动消费增长,又能缓解集中出行带来的交通拥堵、出行安全、环境破坏等负面影响。    

 

    (二)串接“节日”和“月休”,形成系列小黄金周。

 

    笔者对2015年至2042年的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进行排列,发现这27年间清明、端午、中秋等节日排在周五、周六、周日、周一这四天的机率很大。如果将这些法定节假日与“月休”整合起来就可以形成清明、端午、中秋“小黄金周”,这样使公民一年四季都可以探亲访友,能有充足的时间开展清明扫墓、寻根问祖、端午赛舟、中秋赏月等传统文化活动,对发展假日经济、传承民族文化大有裨益。

 

    (三)将除夕列为法定假日,适当延长春节假期。

 

    除夕吃团年饭,是中华民族千百年来的习俗,除夕不列为法定假日,既不符合民间习俗,又不近人情。新年是人们走亲拜年的高峰期,是家人团聚的重要时刻,国外新年假期一般都较长,如欧美圣诞节至少放假两周。现在我国社会公众普遍感到一年等一回的春节假期太短,建议在不增加全年休假时间的情况下,适当增加除夕和春节的放假时间,可考虑采取“春节假+单休假+月休假”的方式进行调剂,使春节假期达10天左右。

 

    (四)恢复“五一”黄金周,扩充适宜长途旅行的时间窗口。

 

    每年“十一”黄金周交通拥堵、景区爆棚、事故频发,突出放映了我国旅游休假经济还处于“喝粥”水平:少了就饿着,多了就撑着,营养价值太低。“五一”期间气温适中,景色怡人,是进行长途旅行的好时节。充分挖掘这个节期的消费潜力很有必要。据悉,俄罗斯五一假期长达9天,包括“五一”5天和卫国战争胜利日4天。近几年我国“五一”黄金周取消后,民间要求恢复的呼声一直没有停息过,现在是到了恢复“五一”黄金周的时候了。

 

    (五)落实带薪休假制度,促进民众错峰出旅。假日内集中出现的如潮人海,给交通、景点以及相关的公共设施带来沉重压力。为改变这种局面,比较理想的办法是落实带薪休假制度,促进民众错峰出游。针对许多单位带薪休假制度仅仅停留在纸面上的实际,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要从关心群众、关心民生出发,依法依规采取强力措施加以落实,以此分流公民的出行流量,满足更多人的出行需求。

 

    (六)尽早确定每年具体休假时间,让公众和有关单位能早作谋划。建议国务院办公厅于每年11月底之前,向全国公布来年节日休假时间,以便公众和旅游景点、旅游服务单位、交通运输部门就出游或旅游服务调度提前做好安排。

 

    (石首市政协主席   涂勤学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