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政协委员 >委员建言 >议政建言

群众在扶贫中的获得感与观念的扶贫是当前扶贫工作要解决的急切问题

2017-03-16 08:51:10  
字体大小:【

 

    从多年的扶贫实践看,多数真正贫困户对扶贫工作是满怀感激的。但乡村权势群体侵占据扶贫资源,优亲厚友,以大户欺小户,以大姓欺杂姓,将不符合扶贫条件的家属、亲友纳入扶贫范围,享受低保待遇。扶贫工作中的这些问题深刻反映了当前扶贫工作的复杂性、艰巨性,需要我们反思和改进,把好事办好,做到事成心顺。

 

    从扶贫调研和查处的扶贫违纪情况看,少数群众对扶贫工作不感恩、不认可,没有充分的获得感,或者期望值过高、过严,分析起来有如下原因和类群:

 

    1、扶贫政策被滥用,没有做到精准扶贫、扶贫精准。

 

    有的地方把扶贫低保政策当作平衡利益、化解矛盾的手段,把老上访户、退职村干部、好逸恶劳者纳入低保,让群众认为扶贫没有扶准,异化为扶刁扶懒,伤害了纯朴群众的感情,产生不良示范效应,认为谁刁谁懒谁得好处,把社会风气扶坏了,对扶贫工作产生负面评价。有的扶贫措施不切实际,起点过高,过于理想化,追求光鲜好看,用对待正常农户的理念制定扶贫方案,贫困户难以胜任,达不到预期效果,甚至失败亏本,被扶群众产生抵触情绪。有的干部对扶贫工作不上心,没有设身处地地考虑贫困户内心感受和长远发展,对贫困群众缺少真情实感,认为贫困户水平低、能力差、沟通难,没有贴近农户实际,量身定做的扶贫方案,简单给农户办个低保,完成扶贫任务,农户参与度不高,认为自己享受的是国家政策,扶贫干部并没有做多少工作,自然不会感恩。扶贫异化为简单的救济,没有达到应有的效果和扶贫初衷。

 

    2、扶贫信息不齐全,识别手段落后,监督不到位。

 

    大量农民外出务工经商,有的经年不回,老少留守。乡村组织只能通过访问其留守的家人、电话调查等方式收集扶贫信息,准确率低,有的农民在外买房购车、经商办厂,乡村并未掌握,误纳入扶贫范围,让左邻右舍不认可,不信服,被扶助者也不在意、不感激。贫困户识别虽有公示环节,但公示地点都设在村委会,农村青壮劳力大多外出经商,老少留守,很少有人到村委会,也很少有人关注较真,基本处于无人监督状态。监督举报电话也是村委会干部的,决策、监督集于一体,群众怕举报后遭报复,不敢举报,举报了,村干部也不会自己纠正自己,达不到监督效果。

 

    3、国情教育宣传不够,群众对扶贫宗旨不了解、不理解。

 

    有的群众认为国家已很富有,扶助自己是应该的、必须的,是享受国民待遇,甚至认为扶助得不够;有的好逸恶劳、钻扶贫政策的空子,有地不种,有工不打,收入保持贫困线下,没有进取精神和脱贫意愿,躺在贫困窝里不肯出来,靠扶贫养着,扶贫干部劝说教育,无动于衷,缺少自尊、自重、自强通过自身奋斗脱贫的精神,甚至认为只要不脱贫,就得养下去,受扶得理直气壮,自然不会有感恩之情。

 

    4、弄虚作假,骗取扶助待遇。

 

    有的弄虚作假,用假疾病证、假残疾证、假收入征、假工作证骗取扶助资格,干部群众明知有猫腻,但其证明是权威部门出具的,也无可奈何,只好按扶贫政策给予扶助,窃贼不会感谢失主,这类人当然不会有感恩之情,其他群众自然不会满意。有的钻政策空子,把青壮劳力单独立户,余下的老弱病残另做一户,人均收入自然低于贫困线下,骗取扶贫待遇,享受各种补贴,靠扶贫政策养着,自己不尽赡养义务,造成极坏示范效应。

 

    扶贫工作是实现全面小康,确保不漏一人的必经重要途径,党和政府花了巨大精力,投入巨额资金,却因为我们的工作不深入、不细致换来了群众的不满意,虽然人数很少,但影响极坏,需要引起足够的重视与反思。如何做到激发群众脱贫激情和内在动力,做到扶得起;如何改进工作作风、创新方式做到扶得准,有很多工作要做,特提出如下建议:

 

    1、要加强扶贫工作监督检查。

 

    应用大数据开展惠农政策落实情况监督检查,对领导干部及家属、村干部及家属、财政供养人员等“三类”重点对象进行追缴清退,查处曝光,让群众看到扶贫工作公平正义。必须加大检查力度和覆盖面,进一步扩大检查范围,细化检查方案,突出检查重点,把不符合扶贫条件者彻底清理出去,做到精准扶贫。

 

    2、进一步转变工作作风,改进工作方法。

 

    加大扶贫工作公开透明程度,对贫困户信息、扶贫方案措施、项目资金使用等情况,采取民事民提、民事民议、民事民决、民事民评的“四民”工作法,并跟进公示。公示地点上要到村民赶集的集镇,下要到各村民小组,还要通过短信、微信等现代通信手段,将基本信息发送给在外务工经商村民代表、村务监督委员会成员。监督举报电话应上提一级,设立乡镇级举报投诉电话,便于村民举报监督,防止出现村级压制举报,打击报复的现象,防止村干部、宗派房头势力操控扶贫资源,滥用扶贫政策的现象。

 

    3、强化扶贫宣传,耐心教育引导。

 

    教育党员干部,扶贫工作重点,是针对处于贫困线下的困难群众,通过政策扶持、技能培训、扶贫救助等方式使困难群众脱离贫困,一个不少,实现全面小康。是雪中送炭的工作,不是锦上添花,不是普惠制,不能“利益均沾”。在国家不是很富裕的条件下,必须集中有限的资金和精力,实行精准扶贫,确保全面小康目标任务实现。分散不得、发散不得、侵占不得,任何组织和个人一经违反,必须清退、必须追究;教育广大群众,有限的扶贫资金、资源是党和国家站在关爱民生、关爱弱势群体角度和高度,动用国家和社会力量,对困难群体的扶助救助,是一种倾斜和关爱,应当知恩图报,受恩不忘,要借扶贫的大好时机乘势而为,奋发进取,改变自身贫困面貌。政府扶贫要扶志,群众受扶要立志,切实发挥干群双方的作用,树立双方脱贫的信心和决心,重塑贫困群众的尊严和自信;对自身具备脱贫能力的贫困农户,经群众评议认定后,一方面要制定切实可行的脱贫方案,另一方面要限定政策扶助期限,边推边引,帮助农户克服依赖思想,产生紧迫感,树立自我脱贫意识,逐步实现自食其力,脱贫致富。

 

    4、深入细致、循序渐进、设身处地、讲求实效。

 

    除自然条件引发的集中连片贫困外,其他地区的贫困户多是因为残病疯傻造成的,多数内心脆弱、情绪敏感、缺乏自信、能力低下,扶贫切不可急于求成,追求所谓特色亮点,而应循序渐进,特别要注意心理抚慰,信心培养,形成共识。一步一个脚,制定力所能及的扶贫方案。

 

    (民盟黄陂工委  王四清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