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市县政协

宜都市政协专题协商“古文化遗址保护与利用”

2016-07-28 11:23:04  
字体大小:【

 

    文物是祖宗留下的宝贵遗产,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深厚滋养。宜都市历史文化资源丰富,现有古文化遗址42处,馆藏文物4万余件。近些年,由于展览场馆过小,专业技术人员缺乏,导致大量的馆藏文物深藏闺中、难见天日。一方面是不可推卸历史责任,一方面是加大保护所需的巨额投入。如何做好古文物的保护与利用,对市委政府而言是个两难的问题。

 

    2016年,宜都市政协将“古文化遗址保护与利用”纳入专题协商计划,力图通过调研、协商的方式找到问题的突破口。

 

    从调研做起。今年4月,市政协成立了8人调研小组,采取“1+X”模式,将总课题从四个不同维度进行分解,有的放矢开展调研。

 

    通过对内走访,我们很快了解到全市文物保护与利用的现状、问题及业内呼声。但对于解决问题的方案仿佛除简单的“给钱”就没了更好的主意。在宜昌市政协的建议下,我们决定“外学成功案例,寻找可以复制的经验”。

 

    5月,带着对做好 “古文化遗址保护与利用”的思考,调研组起程赴湖南城头山古文化遗址、浙江余杭良渚文化遗址、余姚河姆渡遗址以及省内黄陂盘龙城遗址考察学习。调研组用摄像记录了考察的见闻,并制作成影像资料。

 

    7月22日,带着满满的收获与沉甸甸的思考,市政协与市政府分管副市长、市财政、文体新广局、人社等5家单位的负责人坐在了一起,专题协商会如期举行。

 

    课题牵头人、市政协文教卫主任胡诚率先用“会消失、被取代”,直言道出对我市古文化遗址保护前景的忧虑。他说:这不是危言耸听,城背溪遗址自1983年被发掘以来,长年受江水冲刷,坍塌严重。特别是上游三峡大坝的修建,加重了对遗址的清水冲刷,若再不采取得力措施,这一重要的古文化遗址将在几十年内消失殆尽。

 

    “给黑暗中的文物安一个光明的家”是科教组委员杨争林建言的核心。他说:我市现有馆藏文物4万余件,其中仅1000余件得以展示,不足文物总量的2.5%。为什么我们的地方民俗、土家文化都有自己崭新的家。而这些距今7、8千年的宝贝却没有一个安身之处?

 

    市民盟主委、政协委员杨宁用“六个高”总结了外出考察的心得。谈到我市古文化遗址的保护与利用,他建议:成立项目建设专班,从规划编制入手,引进人才、加强宣传,通过积极申报“国家文物保护单位”等方式,解决建设资金短缺的难题。

 

    市博物馆馆长、政协委员赵平说:古文化遗址是不可再生的珍贵文化资源,应该引起社会各届的高度重视。遗址保护和利用工作具有特殊性和复杂性,非一个单位所能做好,得聚众力。我们期望市委层面能召开专题会议研究部署,希望相关部门能鼎力相助、分工协作。比如,宣传策划、扩大影响方面交由宣传部门负责;“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项目申报交由发改部门负责;住建部门主要负责将遗址公园纳入城建项目推进;水利部门则积极争取项目,做好临江护坡修建……

 

    副市长欧阳澍充分肯定了委员们的发言,表示将把委员的建议呼声带到政府常务会上。同时,也希望市政协通过社情民意的方式向上作进一步的呼吁和争取。

 

     (宜都市政协  邓莉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