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市县政协

“京山”之石  可以攻玉

2017-05-24 17:24:49  
字体大小:【

 

    为办理好《关于全面创建“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的建议案》,2017年5月10日,武汉市新洲区政协副主席刘和金带领区政府督查室、区环保局相关负责人及部分区政协委员赴全省唯一的国家生态县——京山县调研学习考察,考察期间参观了部分创建现场,听取了该县生态文明创建经验介绍,开展了交流互动。学习考察时间虽短,但收获颇丰。京山县作为我省生态文明创建的排头兵,其创建思路、工作理念和工作举措为我区创建工作提供了很多有益的启示和借鉴。

 

    一、京山县生态文明创建情况与经验

 

    (一)基本概况

 

    京山县地处我省中部,素有“鄂中绿宝石”之称。全县版土面积3520平方公里,辖14个镇、1个经济开发区和1个温泉新区,共有356个行政村,30个社区,总人口65万。全县森林覆盖率达45.13%,受保护地区占国土面积的27.4%,是国家及我省生态环境重要功能区。

 

    该县早在1984年,就开启了生态农业建设,1999年创建成全国生态农业示范县,被国家树立为“北学迁安、南学京山”的生态农业标杆县。2009年确立“生态京山”发展战略,2011年启动了“生态县”创建工作,提出“坚定不移实施生态京山建设战略,积极创建国家生态县,奋力创建全省生态文明第一县”的奋斗目标。2013年8月创建成湖北省首个“省级生态县”,2014年10月通过国家生态县技术评估,2015年12月通过国家级生态考核验收,2016年9月正式获得“国家生态县”命名。截至目前已创建国家级、省级生态镇(区)14个,国家级、省级和市级生态村分别为20个、150个和179个。同时,该县还先后获得全国文明县城、国家园林县城、全国绿色小康县、中国旅游强县和中国网球之乡、中国观鸟之乡等30项国家级荣誉称号,目前正在积极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

 

    (二)具体作法

 

    1.突出规划引领,“一张蓝图”绘到底。2011年编制了《湖北省京山国家生态县建设规划(2011—2015)》,设定了创建时间表和路线图,成为生态创建的法律文本和科学蓝图。在规划引领下,科学布局和构建国土空间,划定生态红线和环境功能区,明确主体发展功能区,形成关联紧密、资源共享、循环利用的生态功能体系,实现了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五位一体协调发展的格局。

 

    2.突出绿色发展,全力推进“五大生态”产业。一是全力推进生态工业。坚持低消耗、高效益、大循环、可持续的生态工业发展思路,重点发展机械、桥米、畜禽水产和矿业四大绿色产业;二是全力推进生态农业。按照“生态、高效、优质、安全”的要求,大力推广畜—沼—苗木、畜—沼—鱼(果、菜、粮)、秸—菌—沼—粮(果、菜)等六大类20多种生态种养模式;三是全力推进生态旅游。以建成“中国优秀旅游目的地”为目标,以“生态、休闲、养生”为主题,加快发展生态旅游业;四是全力推进生态城居。着力打造山水园林县城、生态宜居城镇、生态文明新村,全县城镇化率达50%;五是全力推进生态人文。坚持民生优先,加大投入力度,做到劳有所得、学有所教、病有所医、住有所居、老有所养、弱有所扶。

 

    3.突出项目支撑,重点实施“三环工程”。2011年以来,共实施生态环保项目250个,重点推进三类环保工程。一是狠抓污水处理工程。共建设镇级以上污水处理厂7座、村级污水处理设施11片13处、小型人工湿地工程109处,全县城镇污水集中处理率达95.5%。二是狠抓垃圾处理工程。全面推广“组分类、村收集、镇转运、县处理”的农村保洁模式,共建成垃圾处理场3个、垃圾中转房534处、垃圾收集池(箱)12074处(个),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97.54%。三是狠抓清洁能源工程。建成农村户用沼气池4.6万余口,农村生活用能中清洁能源达到56.09%,规模化畜禽养殖粪便综合利用率达到97.7%。

 

    4.突出总量减排,不断改善环境质量。一是大力实施政策减排。实行“退二进三”,搬迁、关闭、取缔一批排放不达标企业,共关闭小水泥4家、取缔小砖窑、小石灰、小冶炼、小锅炉32家。二是大力实施工程减排。实施烟气脱硫和水泥脱硝等工程,全面完成城区“煤改气(电)”工程,全面落实砖瓦“禁实”、秸秆“禁烧”工程,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95.2%。三是大力实施监管减排。在全省率先建立健全县、镇、村(社区)三级环保监管体系,城区15个社区、16个镇(区)和356个村实现监管全覆盖,不断加大节能减排等方面的监管力度。

 

    5.突出制度保障,“四项机制”促创建。一是建立健全组织领导机制。成立了县长为组长,政协主席分工主抓,县生态办(环保局)协调指导,29个县直部门为成员单位的生态县创建领导小组和工作专班,形成了“县委领导、政府实施、人大政协监督、生态办(环保局)牵头、乡镇部门负责、社会参与、齐抓共管、全民共建”的工作格局。二是建立健全创建工作机制。建立创建领导小组例会制度、会商制度等一系列工作机制,把生态文明创建方案化、项目化、清单化。将“国标”5项基本条件、27项考核指标和生态县建设规划的重点项目,细化落实到相关镇(区)、县直部门及重点企业,纳入年度考核目标。三是建立健全投入保障机制。将生态文明建设经费列入财政预算,形成政府引导、市场推进、社会参与的多元化投融资机制。2011—2015年,生态创建累计投入资金93. 63亿元,年均生态环保投入占当年GDP比重达7.5%以上,远远高于国标3.5%的比例要求。四是建立健全公众参与机制。加强生态创建宣传,利用电台、电视台、网站设立“生态建设”专栏,编制宣传资料,向社会公开生态事项的重大决策和工作内容,组织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开展专题视察,广泛听取意见和建议。开展“生态京山”进学校、进机关、进社区、进企业、进农村等活动,人民群众的生态文明意识全面提升,公众对创建的知晓率、参与率和满意率大幅提高,据调查,群众满意率达97%以上。

 

    (三)主要成效

 

    1.生态产业体系明显优化。该县以生态创建为契机,大力转变发展方式,不断优化产业结构,逐步形成了以低碳型工业、集约型农业、生态型旅游、宜居型城镇、普惠型人文于一体的生态产业体系。一、二、三产业比重由创建前的29.1:43.7:27.2调整为创建后的19.3:56.7:24.0。

 

    2.生态环境质量显著提升。通过实施“蓝天工程”、“碧水工程”、“绿地工程”、“宁静工程”,以及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天更蓝了、水更清了、山更绿了、路更畅了、城乡更美了,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极大改善,幸福指数显著提升。目前京山城区空气环境质量优良率达到90%以上;县域4大河流和11座大中型水库水质达到功能区要求;全县城镇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24.71平方米;城镇功能区噪声达标率为100%;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达到97.35%。

 

    3.生态文明理念深入人心。通过形式多样、内涵丰富、全域覆盖的宣传教育和绿色单位等一系列创建活动,生态文明理念已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形成了全县人民积极参与、共建共享的良好氛围。

 

    4.生态京山影响日益扩大。全国政协、全国工商联、国家环保部、省环保厅、省林业厅相关领导多次莅临视察指导,对生态京山建设和创建国家生态县给予高度肯定;省长王晓东评价该县是全省生态先进示范县,可复制、可推广。该县多次应邀在省市各级经验交流会上就生态建设作典型发言。央视四套、新华网、中新网、中国经济导报、新浪网、湖北日报等主流媒体对该县生态建设成效多次专题报道。

 

    二、我区创建现状和差距

 

    我区生态文明创建工作自2016年启动以来,开局良好,正在稳步有序推进:一是区委、区政府、区政协及相关部门高度重视。区委四届十次全会确定:坚持“生态立区、绿色发展”战略,提出“2019年创成省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争取2022年左右创成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的奋斗目标。区委、区政府召开了创建工作动员会,印发了创建实施方案,成立了创建领导小组。区政协五届一次会议将全面创建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列入2017年1号建议案。二是编制完成了《新洲区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规划(2016—2022)》,经区政府常务会审查通过,即将报请区人大审议后颁布实施。同时,14个街镇“生态文明建设示范街镇规划”也已基本编制完成,正在进一步征求意见。三是制定了“新洲区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新洲区拥抱蓝天行动计划”等工作计划,相关部门正在有序推进。四是区政府办印发了“区政协五届一次会议1号建议案办理工作方案”,明确了指导思想、目标任务、方法步骤、工作重点和保障措施,并对40项创建指标逐一进行分解,落实了责任单位。

 

    总体上看,我区创建工作还处于起步阶段,与创建标准要求还有较大差距,实际工作中还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

 

    一是水环境质量不容乐观。监测显示,我区已有的10个湖库,满足水体功能区划要求的只有8个,达标率仅80%。且水厂多、规模小、分布散,部分水源地自然禀赋差,难以有效保护,存在一定安全隐患。

 

    二是空气环境质量压力加大。近年来大气污染问题仍时有发生,从前两年的监测数据来看,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一次污染物指标浓度值水平持续降低,PM10浓度值不降反升,达标压力较大。

 

    三是农业面源污染令人堪忧。随着畜禽、水产养殖规模的扩大和农药、化肥的不合理使用,农村面源污染日益加重,目前养殖粪便综合利用率约为75%,秸秆利用率约为70%,远低于90%的指标要求。

 

    四是环保基础设施亟待完善。污水收集管网建设不配套,城镇雨污分流比例低,城镇污水处理率为60%,农村污水收集处理率仅33%,每年约有2000万吨污水未经处理直接排放,有1.2万吨生活垃圾采用简易填埋,农村垃圾收集率不高,无害化处理率较低,存在随意丢弃、堆放等现象,对地表水、地下水环境质量造成严重危害。

 

    五是相关保障措施有待加强。创建领导机构虽然成立了,但没有及时调整充实,工作流于形式,未能有效开展;工作专班至今仍未组建,工作人员也没有落实到位;生态文明建设资金和创建工作经费都没有得到妥善解决,无法保证工作正常开展;创建规划还在等待上报区人大审议颁布。

 

    三、几点建议

 

    根据京山经验,结合新洲实际,提出如下建议:

 

    (一)加强组织领导,明确工作责任。根据人事变动情况,适时调整充实创建工作领导小组,明确一名区主要领导挂帅,一名区级领导主抓。从相关部门抽调、或从高校毕业的本科及研究生中选聘部分专业人员,迅速组建工作专班,尽快开展工作。根据总体目标,区政府与各街镇及相关部门签订目标责任书,层层分解下达指标任务。各街镇、区直相关部门和区内重点企业将创建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主要领导亲自抓、负总责,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

 

    (二)围绕目标规划,科学组织实施。对区政府常务会审查通过的创建规划要抓紧完善,尽快提交区人大常委会审议颁布,并结合实际制定“生态空间、生态经济、生态环保、生态生活、生态制度、生态文化”等方面的实施细则。要围绕目标规划,夯实基层基础,全面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示范街镇和示范村(社区)创建工作,在此基础上一步一个台阶,逐步完成省级和国家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创建任务。

 

    (三)推进项目建设,夯实创建基础。由区政府牵头,组织发改、住建、环保、农业、林业、水务等部门及街镇,积极向上申报生态文明建设及环保方面的重大项目,争取政策和资金支持。兴建一批生态公园及城区绿道,提升区域内保护地区比例;实施一系列清洁能源及节能减排工程,全面改善空气质量;建设改造一批农林水利基础设施工程和一批污水处理、垃圾处理设施,加强区域内主要河流、湖泊生态修复、畜禽养殖场综合整治,提升水环境质量;全面推进美丽乡村、宜居乡村建设,不断改善生态环境。

 

    (四)健全制度机制,强化保障措施。建立完善创建领导小组例会制度、工作会商制度、情况报告制度、联络员制度、督查考评制度等一系列制度办法,健全奖惩机制,切实增强创建工作实效。积极引进人才和技术,强化资金平衡,将创建经费纳入各级财政预算,多渠道筹措生态文明建设资金,策划构建生态环境监测大数据平台,统一发布生态环境监测信息。

 

    (五)营造创建氛围,引导全民参与。采取多种形式,通过网络、广播、电视、报刊等媒体及公益广告,加大环境信息公开和新闻宣传力度,积极组织引导社会团体及公众参与生态文明建设,使生态文明理念,生态文明创建成为广大群众的自觉行动,广泛发动和依靠各方面力量,调动全社会参与的积极性,不断提高人民群众对创建活动的知晓率、参与率和满意度。组织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开展调研视察,听取意见和建议,充分发挥政协协商议政和民主监督作用,不断加快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创建进程。

 

    (武汉市新洲区政协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