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政协委员 >委员风采

让文艺之花开满郧山汉水——记郧县政协委员崔中杰

2014-09-21 11:18:03  
字体大小:【


    ——他在舞台上热情奔放,每一次演出都担任角色,把小小的舞台当成了其人生价值体现的大舞台;
    ——他创作、导演、演出的《狗蛋取经》、《大山情》、《命根子》、《深山犟牛》、《李豁子离婚》等四十多个作品获各级奖励表彰;
    ——他组织艺术团深入工厂、街道、学校、村组“送戏上门”,每年演出100多场次,观众达30万人次,出色地完成省市县提出的“送戏下乡”任务。
    ——他关注民生,通过提案形式让群众的一些渴望变成现实。
    他就是连任五届县政协委员、17年郧阳艺术团团长的崔中杰。“台上是主角,台下是名角”这是人们对崔中杰的生动描述。他以在台上演“主角”,而成了深受群众喜爱的演艺“名角”,国家二级编剧。他还兼任中国剧协会员,湖北省曲协会员,十堰市剧协副主席,县文体局副局长、曲协主席,他之所以不知疲倦地导演、玩命地追求艺术,只是为了让文艺之花开满郧山汉水。

破旧立新  艺术团起死回生

    崔中杰1957年出生于河南长葛市,1974年高中毕业开始从事文艺工作,1981年告别故土,来到郧阳艺术团工作。那时,艺术团条件极为简陋,没服装,没道具,演员情绪低落。1992年一场暴雨又把仅有的八间员工宿舍冲塌,乐器全部被毁,演员纷纷跳槽,艺术团濒临瘫痪。那年,他走马上任团长。为使艺术团迅速起死回生走出困境,他从调动演员演出积极性入手,提出“文化搭台,经贸唱戏” 的发展思路,取消了长期以来靠财政划拨人头费供养的生存方式,采取“两条腿” 走路,即紧紧围绕县委、政府中心工作和企业发展,实行“联场计酬”和“文企联姻”,以演求生存,以演求效益,以演促发展。这一举措得到县委、政府和县内各大企业的大力支持,随后和县财政及县内十几家较大企业签订了演出协议。

    改革就是出路,大胆改革迅速扭转了剧团“等、要、靠”的被动局面,极大调动了演员上山、下乡、进厂演出的积极性,当年演出200余场,是前六年演出场数之和还要多,实现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赢。接着艺术团建起了家属楼和新剧院,解决了长期困扰演员排练无场地、演出无舞台的难题。演出的灯光、音响、服装、道具、交通工具等也逐年改善。

    为了加强演员队伍建设,崔中杰经过多方努力,创办起了郧阳艺术学校,当年招收学员100余名。团校合一、学演结合的教学方式,让学员迅速成长,此举不仅解决了团内人才需求矛盾,而且还向县内各行各业、周边地区及高校、部队输送了一大批文艺骨干。2004年,崔中杰向县委、县政府提交了《进一步加大财政投入力度,把文化体制改革推向纵深》的调研报告,报告中的意见和建议得到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和支持。他于是率先在全县推行竟聘上岗,建立健全了管理、考评机制,使一大批德艺双馨的演员迅速成长,为全县文艺事业健康发展夯实了根基。

    这一系列举措不仅使艺术团起死回生,而且成为全省文化体制改革先进典型,崔中杰先后两次应邀在全省作典型发言。郧阳艺术团先后获省十佳示范剧团、省文化系统先进单位,连续14年被评为省“百团上山下乡”先进单位。他本人先后被授予省文化先进工作者,市劳动模范、有突出贡献专家,县十大优秀拔尖人才等荣誉称号。2007年,他开始享受市政府专家津帖。

扎根群众  文艺之花开满郧山汉水

    “让艺术来源于群众,扎根于群众”这是崔中杰始终坚持的艺术追求。近年来,他的足迹遍布全县19个乡镇(场) 338个行政村的沟沟岔岔,山山水水。他每年编、导演文艺节目40多个,每年都有一两个在省市叫得响并产生强烈影响的作品。

    1981年他初到郧县就深入群众演出了曲剧《游乡》、《卷席筒》等,一炮打响。他主演的爱贪小便宜、投机取巧、小农经济思想严重的货郎姚三元和天真善良、疾恶如仇的小仓娃形象至今令人难忘。

    “小干沟,小干沟,无水无电无路走。无水人畜欲渴死,无电黑夜不到头,无路病人山中死,婴儿死在娘肚中。”说起1986年他编创、主演的小品《狗蛋取经》中的台词,现在还能信口唱来。那年,他在南化白龙村采风,了解到那里自然条件恶劣,群众生活异常贫困,而村支部书记黄寿科四处取经,带领村民苦干实干,架电、修路、引水,使群众生活条件发生巨大变化的先进事迹后,他创作了《狗蛋取经》,在省内外引起强烈反响。该剧先后获省第四届新剧本奖、百花书会优秀创作奖,市精品奖。2000年“五·一”前夕,《狗蛋取经》的主人公原型黄寿科当选全国劳动模范。

    1987年秋冬郧县兴建汉江公路大桥,由于资金匮乏,县委、政府动员全国各地有识之士向大桥捐款。做为一名文艺工作者,崔中杰充分发挥文艺宣传的推介、引导和鼓动作用。他花了近一个多月时间,精心编排了《李豁子离婚》等一批群众喜闻乐见、富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文艺节目,奔赴十堰二汽,开展了半个月义演。他始终担任主演,一天演出两到三场,从未间断。演出正值隆冬,由于角色需要,无论天气再冷他都要光着膀子上台。嗓子唱哑了,身体冻感冒了,他就吃几颗药片强忍着,从没有误过一场,演出圆满成功,共募捐千万余元。虽然在建桥功德碑上没留下他和演员们的名字,但他们付出的心血和汗水象一座丰碑和汉江大桥同在。

    1999年11月初,为挖掘胡家营镇郑花沟村支部书李家林一心为民、舍已救人的英雄事迹,崔中杰深入郑花沟,同李家林家人、村镇领导及当地群众促膝交流,彻夜长谈。一个多月后,他编导的大型现代豫剧《深山犟牛》在十堰召开的全省扶贫工作现场会上专场演出。李家林的英雄事迹振撼观众的心灵,大家无不为英雄落泪。该剧在省、市巡回演出200余场,观众超过60余万人次。一时间,李家林的英雄事迹在全省上下家喻户晓、广为传颂。该剧先后获中央文化部演出超百场奖,全省七届艺术节优秀剧目演出奖,十堰市精品工程奖。

    2002年省党代会召开期间,各市选送节目演出。市文体局把这一沉甸甸的重担压到了崔中杰的肩上。他不负重望,短短一个星期时间,创作的快板舞《说一说车城十堰》,在全省160多个选送节目中脱颖而出,参加了现场演出,受到了代表们的一致好评。

    近年来,在全市电视文艺节目展播中,他编、导、演的小品《主持人的节目》、《电视来到小干沟》、《咱收税的人》、《赞声屏》等,获表演、创作、舞蹈九项大奖。反映保护土地政策的小话剧《命根子》、郧阳花鼓小戏《谈心石》、小品《走不了的饭馆》分别获市一等奖。去年,一部反映新农村建设的大型现代戏《大山情》,参加八艺节,一举获得文华奖。今年,他整理挖掘的鄂西北独有的剧种——郧阳二棚子获省优秀剧目演出奖。

    不仅如此,在崔中杰的指导下,全县134支农民演艺队、3000多名农民演员正活跃在城镇乡村,不断丰富着群众的文化生活。郧县的文化艺术事业正像一朵朵纷芳灿烂的花朵,在郧山汉水间盛开!

建言献策  群众的渴望变成现实

    崔中杰常常深入最基层广泛听取群众的意见和建议,积极撰写了大量提案,把群众的渴望变成现实。
    因一江之隔阻碍了郧县经济社会的发展。“在汉江上架一座桥,让天堑变通途”是郧县几代人的梦想。1987年,他经过深入走访调研,和多名政协委员联名撰写“修建郧阳汉江公路大桥”提案。第一个提案得到的答复是:“郧县的经济条件不允许”。可群众的心声时时在他耳畔回响,令他寝室难安。“一定要把群众心声变为现实!”他暗下决心,接着撰写第二个、第三个,历时3年时间,在县委、政府的大力支持和努力下,汉江大桥终于获得国家批准。如今,雄伟壮观的汉江公路大桥如长虹卧波,令郧县人民骄傲和自豪。

    崔中杰时刻不忘自己肩负的政协委员的神圣职责,当他走在大街上,看到好端端的垃圾筒却被掀翻、绿油油的绿化树被折残……,就心疾如焚地撰写了《加强公民道德教育,提高公民素质》的提案,并得到县委、县政府的重视和采纳,通过各级各部门的共同努力,市民的道德素质大大提高,郧县城区面貌焕然一新。他撰写的兴建郧阳博物馆、保护挖掘和整理文物、大力发展郧县经济林、努力改善郧县医疗保险服务、加强城乡体育文化设施建设、提高城市文化品位、落实文化经济政策改善文化工作环境等20余个关系群众生活和文化发展的提案,件件得到很好的落实,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益,他先后十余次被评为优秀政协委员。

    崔中杰说:“文艺工作使我有更多接触群众的机会,政协工作把许多群众的心声变现实,这两样工作相辅相成,互为促进,虽然累些,但值得。”

                               (郧县政协办  王兆忠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