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政协委员 >委员风采

攀登者的足迹——记郧西县政协委员、县文化体育局局长邹观禄

2014-09-21 11:18:06  
字体大小:【


    献给英雄戴的桂冠,传说是用美丽的桂树叶编织而成的。郧西县政协委员、县文化体育局局长、县文联主席邹观禄头上那“湖北省先进工作者”等桂冠,却是用一名共产党员对文化事业的无限忠诚、无比执著、无私奉献铸就而成的。
  
    负责文化工作10年来,邹观禄以创新的胆略、勇于攀登高峰的魄力,开创性地使郧西县文化体育事业跻身于全省文化系统先进行列,他个人也屡获殊荣,先后被省文联和省人事厅授予“先进工作者”,市总工会授予“十堰市‘五·一’劳动奖章”光荣称号,2006年被评为“郧西县十大文化人物”。邹观禄成为一个走在时代前列、具有广泛示范意义的新典型。
 
临危受命担重任
    1999年邹观禄通过公推公选当上了文化局局长。上任之初,文体局正处于“瘫患”状态,因欠费不是停电,就是停水,就是单位正常待客,餐馆老板都不愿意接待。再加上文化、体育、新闻出版、文联四个单位合到一起,包袱更加沉重,事业发展异常艰难。

    邹观上任后,大胆改革,创新机制,实施了一系列治局兴局的措施,仅一年时间就使单位运转正常,3年实现了经济大翻身,到2006年硬把“穷单位”变成了“香饽饽”。现在的文体局已经是今非昔比了:基础设施建设投资由2000年的3万余元增加到608万元;文化体育产业(包括文化市场)产值由2000年75万元增加到2010万元;文化市场年行政收费由2000年的3千元上升到20万元;专业演出水平步入全市前列,文艺创作硕果累累,文物的重大发现成果不断。他争取的国家“雪炭工程”项目,促使了郧西县全民健身楼的建成,使郧西的文体设施和郧西文体局的办公条件,由全市最落后的位置一举跃到九县市区领先地位,告别了我县全民健身无场所的历史;“农家书屋”工程建设和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建设分别走在全省和全市前列,省农家书屋工程建设领导小组为了向全省推广郧西农家书屋的建设经验,决定把全省农家书屋工程建设现场会定于2008年6月10日至12日在郧西召开,这次现场会,其规格之高、规模之大堪称郧西之首例。副省长张岱梨亲自出席会议,并作重要讲话,会议承办取得巨大成功,得到省市领导和与会代表的高度评价。会后,洪湖市、郧县文体局还率团来郧西参观学习,国家新闻出版总署领导也莅临郧西调研,并给予了高度评价。广东、福建某县市来电来函要求来我县参观农家书屋工程建设;市文体局为了向全市推广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建设,决定2008年6月13日在郧西召开农村文化体育设施建设研讨会,在会上推广了郧西的建设经验,号召各县、市、区向郧西学习。
   
    他当局长9年,文体局获国家、省、市、县的各类奖牌由2000年的空白增加到35块,其中为县争光的“全国婚育新风进万家活动先进单位”、国家一级图书馆的成功争创、黄龙洞晚期智人遗址的发现被国家文化部录入2006年《中国文化年鉴》。
 
阔斧改革练内功
    要想事业发展,必须有较强的自我造血功能。邹观禄上任伊始,首先是向内挖潜,整合人才资源,当时艺术团和文化馆受编制限制,艺术团后勤人员不足,文化馆辅导人员奇缺,针对这种现状,他报经县委、县政府批准,将艺术团与文化馆合并为文化艺术中心。合并后艺术团演员可以兼任群众文艺辅导员,文化馆职员可以兼任专业演出的后勤人员,且基础设施整合共享,达到了人尽其才、物尽其用的效果。再就是抓自我造血功能。俗话说:“靠山吃山”。作为文化体育单位,就得以文养文,以体养体。于是他从文体局的工作职能中找到了三个造血源:一是组织专业演出人员,自创、自编、自演一批比较新潮的优秀剧节目。用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演出形式,为宣传各行业的法规政策提供有偿服务,既配合了县委、县政府中心工作,又获得了经济效益,第一年就提供有偿演出达36场次,收入达25万元;二是发行即开型体育彩票。2003年他向市文体局争取200万元的即开型体彩额度,由于此前民政局发行即开型福彩,计划发行额度200万元,实际只发行了40万元,不赚反亏。所以单位不少同志,包括班子成员对发行即开型体彩表示反对。而他认为:我们是文化单位,在彩票发行的宣传上占据了很大的优势,加之2003年我县黄姜产量高,卖价好,农民收入多,发行200万应该有把握。于是他坚持发行200万。果不出所料,仅8天时间,将200万彩票销售殆尽,获公益金64万元;三是做大做强,电脑体育彩票发行,我县电脑体育彩票发行始于2001年10月1日,销售点两个,2002年全年销售80万元,后来经过加强管理,扩大宣传,把销售点由两个增加到9个,使销售额大幅上升,到2007年销售额达1000多万元,销售量居全市6县(市)第二,获公益金60多万元。从此,文化体育产业就好比是一个多源造血器,一直为我县文化体育事业发展提供着较为充足的能源。

    着眼文体设施建设,实施项目兴局战略。加强文化体育基础设施建设是增强文体事业发展后劲和确保持续发展的根本保障。邹观禄上任以来,着重抓了以下6个方面的建设:一是争取国家第三批“雪炭工程”援建项目,使全省南水北调唯一一个200万元的“雪炭工程”援建资金落户郧西,新建了占地1100平方米,建筑面积6303平方米,投资700多万元的五层全民健身楼和100万元的看台灯光篮球场;二是积极向省体育局争取全民健身器材16套,扶持上津、店子、涧池、土门、湖北口、观音、安家、城关镇东方社区,政府大院、县供电局、县老干局建起了全民健身活动场及全县16个新农村建设试点村的农民体育“两打两赛(晒)”活动场;三是援建农家书屋8个,捐赠了30副书架,3000多册图书 ,帮助土门镇、安家乡、涧池乡、城关东方社区新建了图书室,同时还扶持了一个科技文化中心户,捐赠电影设备一套,图书1000册,乐器8件,帮助城关镇吴家营一组路心成建起了民营乐队、演出队、放映队、图书室;四是投资10万元,改造了文物陈列厅、文物库房,添置了与“110”联网的电子监控器、保险柜等文物技防设备;五是争取资金20多万元,新建了电影院临街透视护栏,维修影剧院,将院内1000平方米的地面进行水泥硬化;六是争取资金60万元新建了局机关会议室,更换了办公桌椅、档案柜,添置电脑18台,彩砖铺设了院内地面,新建了一个健身花园。现在的文体系统,从基础设施建设上与六年前相比,称得上是“鸟枪换炮”了,大量的基础设施添置,为我县文化体育事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彻底改变了“巧媳妇难为无米炊”的无奈局面。
 
勇攀高峰领风骚
    丰富个人艺术底蕴,引领文化发展潮流。邹观禄同志担任文体局局长之后,凭着自己在书法、绘画、篆刻、根雕、赏石、摄影等方面深厚的艺术造诣,分别获得国家文联授予的“中国首届文联系统著名书画家”;中国中央电视台世界艺术名人评审委员会颁发的世界艺术名人证书,授予“优秀书画家”称号。他还兼职中国民间艺术家协会根雕艺术委员会会员、中国赏石协会会员、湖北省书法家协会会员、湖北省书画研究会会员、湖北省摄影家协会会员、十堰市书法家协会理事、十堰市摄影家协会理事、十堰市赏石协会理事、郧西县书法家协会主席、郧西县美术家协会主席。但他认为:作为领导现化文化体育工作的局长,仅有这些头衔还远远不够,还需要用不断的实践,不断的创新,用辛勤的劳动,丰富的成果,优美的作品来充实自己的艺术底蕴。为此,他付出了艰苦的努力。2001年10月,我县安家乡为了开拓旅游资源,特邀一批文化专业人员深入该乡五龙河风景区进行采风,准备进行文化包装。他亲自带队,挂着照相机在冰冷刺骨的河水中浸泡了两天,选景点,挑角度,摄下了40余幅优秀作品,为打造AAAA级旅游景区提供了质量高、价值大的景点照片,也为该风景区进一步开发利用发挥了导向作用。为了寻求一件艺术品,他连下乡检查工作,也把探寻的眼光落在路旁的石头上,山坡的树丛中,哪怕发现一件毛坯,他也如获至宝。几年中,他创作了书法作品27件,摄影作品69件,根雕赏石作品17件,加上历年收藏作品,其总量可以办一个相当规模的个人精品展览。他的毛笔书法(章·唐·释亚栖《论语》)和摄影作品《蝶恋花》获国际金奖。他的许多作品在郧西堪称独领风骚、引领时尚。在他的带动下,一批优秀的赏石收藏爱好者脱颖而出,通过几年来的办展和赴省、市参展,收集创作的艺术品达3000多件,其中赏石《罐》、《玉玺》、《一心向佛》、《沧桑》、《和平》、《佛》、《火焰山》、《浪花》、《健美》、《槐荫树》、《台上台下》获市展精品奖、铜奖。他热衷于艺术创作,不仅仅为了丰富自己的文化底蕴,他的书法、摄影、赏石作品,有很大一部分都无偿地用于了联系工作上,为单位争取项目和资金发挥了重要作用。可以说单位的每一个项目的成功争取都离不开他个人的艺术奉献。一汪清水到底是多少,无人知道,但我们知道它足以滋润几近干枯的郧西艺苑,并能使其绽放出朵朵奇葩。

    繁荣文学艺术创作,提升郧西文化品位。作为文体局长,他深知时刻要唱响“用优秀作品鼓舞人”这一文化工作的主旋律。要使郧西不断有优秀文学作品出现,抓好创作是第一环节。为了加强郧西创作队伍的建设,他主持成立了“郧西县作家协会”,联络团结了一大批文学创作爱好者,并同他们保持密切的联系和交往,为他们创作、出版牵线搭桥,使一大批作者崭露头角,取得了丰硕成果。2000年以来我县出版文学专著42部,其中产生深远影响的有:《创世歌》,歌词从盘古开天辟地、三皇五帝三十六朝一直写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它记叙了汉民族发源、兴起到繁荣昌盛的宏观经过,被省民协专家誉为“填补了汉民族史诗空白”、“推翻了黑格尔‘汉民族无史诗’的断言”。地方曲艺集《郧西三弦》,搜集整理唱腔曲牌达40余种,其唱腔形式灵活,能表达丰富的情感,被录入《中国曲艺大辞典》,列为全国83种曲艺之一。《郧西文萃》1、2、3部,第1部收录了我县解放以来的文学作品150篇,有小说、散文、诗词等;第2部收录戏曲作品32篇,有曲艺、戏剧等;第3部收录了经典曲牌13种,经典唱段8首,新编代表作7首,其中许多作品还是国家级,省部级大奖的优秀作品。这部书被前任县委书记彭承志同志誉为“装金藏玉的艺术花篮”。小品《竞争》、《深山红烛》获省级银奖。长篇小说《秦岭风云》和大型方言剧《有男人的光棍女人们》获市级奖。长篇小说《桃花运》由大众文学出版社出版,市委宣传部、市文联、县政协、县委宣传部联合为其举行了首发式。《创世歌》、《郧西文萃》、《郧西三弦》还是他亲自主编的。为了繁荣郧西的文艺创作,他主动与作家们交朋友,有人说:“文人难相处。”可是,郧西一些有影响的作家、艺术家都是他的朋友,即使再忙,只要是他们来了,邹观禄就会立即放下手中的事,和他们亲切交谈,从不以领导的身份自居。不仅如此,他还在万忙之中抽时间主动登门拜访,和他们一起探讨文学艺术创作,倾听他们的意见,解决他们的困难,鼓励他们多出作品、出好作品,为郧西文艺创作繁荣作出积极贡献。作家们都说:“有邹局长领导我们创作,我们的创作欲望越来越强,似乎灵感也多起来了。”一捧沃土到底是多少,也无人知道,但我们也知道,它非常适合郧西文学新苗的成长,所以,近几年我县年年都有文学艺术新作、大作问世。

    精心组织各项赛事,殚精竭力为县争光。邹局长对赴省、市参赛非常重视,他认为,参加省、市比赛既是检验我县文化体育实力的好机会,也是提高我县文化体育水平的有效举措。因此,每逢省、市有赛事,他都主张积极参加。不仅如此,他还亲自参与赛前组织,指导赛前练习,而且毫不吝啬地给予经费保障。近几年来,我县文艺演出水平在全市处于领先地位,体育竞技水平大幅度提高。我县参加全市“乡音工程”展演,上演的大型方言剧《有男人的光棍女人们》被评为全市第一,获得一套价值14万元的专业音响设备的大奖。参加十堰市第四届青少儿艺术大赛《荒蛮》获少儿组金奖;《红绫舞》获青年组金奖。参加市“武当杯”第三届民歌大赛,我县的5个参赛曲目全部获奖,金、银、铜、优齐全,总成绩居全市第一,其中《郧西三弦〈飞身崖的传说〉》获金奖,《薅黄瓜》、《王婆骂鸡》获银奖,《划秧号子》获铜奖,《打仙桃》获优秀奖,文体局获优秀组织奖。参加省“八艺节”湖北省群文节目选拔赛暨第十一届“楚天群星奖”决赛,通过再加工的《郧西三弦〈飞身崖的传说〉》获银奖。参加市三运会突破历史最好水平。我县代表团在市三运会上共获46枚奖牌,其中金牌14枚,银牌13枚,铜牌19枚,青少年组团体总分居全市第三,总比赛成绩18个代表队居全市第六。

    开展文化下乡活动,满足农民精神需求。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统领文体工作全局,是邹观禄同志领导文体工作的基本指导思想。早在2002年3月,他就组织了一次“郧西县文体系统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做一个先进文化的实践者演讲赛”。他常说:“农民占绝大多数,我们文化体育单位要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就是要最大限度地满足农民的文化体育需求”。他言必行、行必果。几年来,他将大量的人力、财力、物力投入到送文化下乡的工作中:一是组织专业演出人员大力开展“新春金秋百团上山下乡巡回演出活动”和“婚育新风进万家演出活动”,每年下乡演出达80多场次,由于这种活动深得广大农民的欢迎,且在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启迪民智,教化民风上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所以郧西县文体局先后被中宣部、中央文明委等10部委和湖北省宣传部、省文明委等10 厅局授予“全国婚育新风进万家活动先进单位”和“全省婚育新风进万家活动先进单位”;二是组织专业放映技术人员大力实施农村电影放映“2131工程”。农村放映队深入全县各村,特别是电视信号覆盖不到的村进行巡回放映,每年送电影下乡达3000多场次。由于完成放映任务成绩突出,率先获得国家广电总局和国家发改委奖励流动放映车一辆,拷贝30部,价值30万元;三是组织图书馆、新华书店实施送书下乡工程,每年坚持配合科技文化卫生三下乡活动平均到乡镇办图书展达3次以上,展出图书达20000册(幅)以上,并配带有新书推介,科技知识问答,反邪教知识解答等多项服务,有效地解决了农村群众读书难的问题。送文化下乡工作的不断开展,极大的满足了农村群众求富、求知、求乐的需求。把党和国家及自己对农民的关爱之情送到农村千家万户。

    “衣带渐宽终无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成就的背后,充满了艰辛,他太忙了,忙得没有过一个完整的双休日,错过好多次外出考察旅游的机会。即使是下班时间经常看到的是依然忙碌着;他太累了,他必须掌握更多的信息,必须准确把握各种机遇、筹措资金、争取项目、抓建设、办活动,以求百业俱兴;他很克俭,他必须把有限的资金尽可能地投入到发展事业上,出差的吃、住、行也要精打细算,待客就餐也要亲自拟单,把标准降到最低限度,每笔开支都是慎之又慎。

    荣誉等身,自励不息。寻迹而前,惟有高峰。邹观禄没有止步以得的成绩,而是坚定信念,心怀感念,恰如一个明锐而勇敢的攀登者,不断攀登一个又一个文化的高峰,为我们带来一个又一个惊喜。
 
                                      (郧西县政协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