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政协委员 >委员风采

蕴藏瑰宝写人生---鄂州市政协委员、民间工艺爱好者李立志

2014-09-21 11:18:29  
字体大小:【


 
    走进他那低矮的平房,各类民间古器物令人赞叹不已:雕花隔扇门、太师桥、雕花床、红木桌等摆满了房间。他像一位资深的解说员,每一件民间器物,他都能讲出一段动人的历史故事。他在用心血和汗水抢救民间古器物,也在用财力和人力撰写一份人生的收藏之路。

    鄂州市政协委员、民间工艺爱好者李立志,为抢救民间古器物,传承历史文化,几十年如一日,四方走访调查,八面发现收集,潜心收寻收藏。现已收藏木雕、竹雕、根雕、石刻、窑瓷、刺绣、玉器、书画、金石器等系列古器物藏品1万多件 。其中古木器藏品比黄石、黄冈、武汉三地收藏总和还多,且年代久远,器物完整,堪称鄂州收藏瑰宝第一人。

    李立志从小聪颖好学,受父辈朴实、乐善、好学性格的熏陶,心灵深处就烙下了勤奋、坚毅、乐思的秉性。儿时的民间工艺梦和民间工艺品收藏梦时时在脑际萦绕。80年代,他以优异成绩在厦门工艺美术学院毕业,厚实的工艺美术底蕴更坚定他不断追求收藏梦的宏志,并以民间工艺品收藏催化企业产品质量的升华。随后,在华容区绣花厂担当技术厂长兼美术设计,历经磨练,他将收藏的百余件民间工艺品图案进行线条、结构、板式、色调对比,写出万余字的民间工艺品开发与运用技术要点资料,为企业实现新产品开发打开一扇窗户。他设计的几十种绣品多次在当时的广交会上被抢订,并有13套美术作品被科威特老板一览全收。从此,李立志深深懂得了植根于民间工艺是发展自我之根基的道理。进入新的世纪,他又以民间布贴手法为基准,将绣、贴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神情并茂的布贴民间工艺品,把民间工艺原生态的手法、材料由收藏变成产品,远销国内外20多个地区,多次荣获全国、全省旅游产品、民间工艺品等项奖励。

    在探索民间工艺品收藏的过程中,李立志做到三集为先。一则集学。他紧紧抓住文化学层面知识,大量阅读政治、经济、军事、宗教、教育、民俗、明清朝家俱收藏与雕刻等方面书籍,注重分析文化学与各种社会事项、文化事项和收藏事项互相关联之处,尤为注重研读地方志史,并有空就将志史资料中提及到的有关民间工艺品流落地进行实地考察,填补了6部史料中有关的历史盲点。他先后参与编写华容区政协文史资料四集,并成为华容区建区以来首部区志的信息联络员;二则集问。保存和延伸民间工艺品的生命力,不仅要有积淀深厚的古今文学素养,还要有问而惜用的眼光。他在《民间工艺品收寻日记》中记了这样一段话:《庄子  外物》:“知无用而始可与言用矣。天地非不广且大也,人之所用容足耳,然则厕足而垫之致黄泉,人尚有用乎?”庄子的结论是:“然则无用之为用也亦明矣。”就做学问而言,外围知识初看似乎并无多大用场,但在实践过程中,便显示出它的重要性来。做学问,在某种意义上,无用之用的重要性并不亚于有用之用。李立志用做学问的眼光去为民间艺术品重塑新的生机。他走在大街上问,到亲朋好友家中问,以政协委员的身份专题走访登门入户问,厚厚的“问”字记录本的封面已经发黄,但又一本新的“问”字记录本时常揣在身上。一次,正值寒冬时节,他从外地出差连夜回家,听朋友说附近农户有一件民间工艺品。他顾不上喝一口热水,带上“问”字记录本冲出门外,身影已消失在黑夜里。他借着手电光钻进农户的柴屋里,一边问一边记,并当场给户主下了“订单”。“问”完后回到家里墙上时钟的时针已指到11点。三则集寻。用李立志的话说就是寻找精神的空间。他认为,传统工艺美术镌刻在民间工艺品上,蕴含着技术知识,更负载着整个社会的意识形态、生活方式、生产方式和价值观念,兼具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的双重属性,并以绚烂多彩的外在形式彰显和改变着如人们的思想观念和审美意识。因此,作为一名政协委员有责任有义务去寻找这份精神空间。他爱好书画、经营企业、养家糊口,精神充实而又激情满怀,但谈到民间工艺品流落时他就感到心痛,仿佛又从这里找到了生活中最充实的空间。一位深交之友见他如此钟情于民间工艺品收藏,托人介绍一家外地企业,以高薪请他当艺术顾问,他婉言谢绝了,他说:我喜爱民间工艺品收藏,倒不如说是在抢救那些“流浪”在民间的传统文化!他投入几千元,经过多年寻找到的唐代石刻无偿送到了觉华寺,为研究这座具有千年历史寺庙提供佐证。习书作画由墨到彩,由彩到纸;绣品工艺由机绣到手绣,由线到贴,京剧脸谱栩栩如生,动静之中透视出民间传统工艺质朴的美。

    李立志常以“大集大成,苦中求乐”为自励,“三集”则只是他追寻民间工艺品的一个支点,更多地更深刻地是他从民间木器收藏中领悟到了人生价值与幸福。虽然幸福的含义有很多,但人性自然赋予人生的健康、亲情、爱情、家庭和天伦之乐当是不可或缺。毫无疑问,每个人都渴望同时得到财富和幸福,可惜事事遂愿的人在这个世上少之又少。有了不可或缺的幸福,财富的作用不过是锦上添花;可是有了金山银山,却未必能买到幸福。这道理说来浅显,但每个人面临生活时未必全能搞懂。李立志是个明白人,他能理智面对现实,懂得利用手中的财富去创造真正的幸福——通过民间木器收藏,通过最大限度地为民间木器拥有者——农民提供价值帮助获取幸福,来寻找自己的幸福。谁能说他的行为所展现的不是人性中最美好的部分呢?正因为如此,李立志把他寻找精神空间的脚步重重地落在了民间木器收藏上。青紫色、褐色、黑色、暗红色,质地各异的民间木器近万件,仅具有浓郁地域特色的雕花隔扇门窗就有400多扇;集山水、人物、花鸟、动植物于一体的各种木雕工艺品1000多件,古代石刻100多件,陶瓷、玉器、竹刻、民间刺绣品等数百件。从数以万计的民间木器收藏过程中,他对收藏作了最真实的诠释:收藏是一种文化,一种品位,是一种责任和义务;是一个投入和苦中求乐的付出。段店吴家大湾有一幢长期无人居住的旧式房屋里,有一套高3.2米的隔扇门,据史料记载,是清朝道光年间此户为县官时留下的门扇。李立志带着资料几经登门考证得以证实,并与镇村协商收入藏室,借此时机,他与区有关部门多次到市里争取指标还带头捐款修建一条水泥路,村民们说:“李委员把善事做到了家。为了对这扇特有的民间木器收藏品作进一步研究,他又四处走访民间木雕艺人,查阅地方史志,编写和整理有关资料。此木雕为渔、樵、耕、读、图式结构,雕刻精美,刀法圆润,每一扇门有810个木栓和木铆,仅木匠做栓、铆就需工时30个,雕刻工120个,完成这样的4扇门至少需要半年的时间,可见精雕细刻之严谨。”李立志给来参观的人当起了解说员。

    每一次登门入户走访,每一次掏本钱去收藏,每一次查阅和整理资料,每一次为来访者讲解,李立志夜以继日,寒冬酷暑无怨无悔。清道光七年,皇帝御笔题字的一幅“五经图”画,画中主人翁是当朝一品文官,原是临江乡新安村谢家大湾人氏。现该湾一户人家当祖宗爷供着。为了觅求到这幅古画,李立志不辞劳苦,八进谢家湾做工作,讲收藏,送温馨。精诚所至,金石为开。李立志的诚心终于打动了谢氏家人,终于将古画收购下来。在李立志的藏室挂着唐代大文学家韩愈之说:无望其速成,无诱于势利。也就是说不要被势利所引诱,不要想速成。收藏学问是一个日积月累的事情,更不能有过多的竞胜负的心理。有人说,李立志苦心收藏还不是为了等待藏品升值发财。然而,他在收藏中就已经超负荷投入。葛化田家院子湾有6扇雕工精美的门,有贩子要用3000元买走,李立志得知后当即拿出7200收回到藏室。华容镇牌坊村有一处道光皇帝钦点的牌坊,因年代久远,散落民间,有的堆在厕所旁,有的放在洗衣塘,仅存几块。李立志带领几名民工钻进厕所从墙角挖出来,从齐腰深的泥塘里抬上来冲洗、晾干,花去费用一万多元,此类石刻现保存在开发区丰碑石刻馆供人们参观。有人说:李委员,你吃苦受罪收藏了什么。他答道:这不仅是一种乐趣,是对荆楚文化的传承与延伸,同时是对祖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抢救与保护。一个民间艺术品收藏爱好者研读的乐趣,我些这藏品达到一定规模后将建成一个收藏馆,然后无偿地奉献给国家,这就是一个政协委员的风采和胸怀。

    李立志这些年闯荡经营、创业给家庭生活增添了色彩,然而,自从他迷上收藏之后,家庭经济遇到了困难。他自己戒烟8年有余,衣袋里只要有钱就想到了收藏,还向亲戚朋友借来几万元。妻子有时也埋怨,但更多的还是理解。看到他夏天顶着烈日走村串户收藏,身上晒起泡心里疼啊。“没办法,他就是这么个人,看准的事情就拼命地去干。”妻子一边摘菜一边说。胡家大湾有10户古代名人家庭装饰用过的隔扇,有的准备当柴火用。李立志先后10多次上门挨家挨户做思想工作,并用上好木料做成新门换上,他在湾里举办了三次有关历史讲座,受到村民欢迎。这次收藏仅路费和开支就花了6000多元。开出租车的吕师傅跟李立志跑了多年,总是称他为“李木痴”。说他是“木痴”还一点不假。收藏的上万件民间木器,他能讲出藏品木质特点、制作方法、年代、结构及由来,在他心里每件藏品就有一个传奇的故事,同时,他潜心钻研民间木器结构特点,细心实践,先后修补民间木器100余件,其制作之精,用工之细,深得木工匠人赞美,说他是历练数年之久的木工老手。如有一把“太师椅”扶手龙形木雕受损,他找来相应木质,挑灯微雕细磨,并以木栓和木铆工艺相接无暇。每修补一件民间木器藏品就获得一份幸福和快乐。

    李立志堪称全市民间木器收藏“第一人”。如果说人生是一本书,李立志则是一本厚实、精彩的书。回味起来,这本书跌宕起伏,内容丰富多彩。翻阅着每一页,细读着每一行,字里行间跳动着他乐于奉献的心,凝聚着他珍惜民间工艺的责任感,闪耀着“立志在我,成事在人”的时代精神。他有一个心愿,那就是要把收藏做成品牌,在创办民俗器物博物馆的同时,建立一个青少年学习基地,让他的收藏之路不断向前延伸……
       (鄂州市华容区政协 陈庆跃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