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政协委员 >委员风采

把执著与忠诚镌刻在巴山楚水——记竹山县政协副主席、交通局副局长杨正典

2014-09-21 11:21:23  
字体大小:【

 

    在鄂西北巴山楚水,有一群筑路人常年奔走在崇山峻岭悬崖峭壁间,用执着征服了一座座高山,用忠诚跨越了一条条大河,用智慧打通了一条条经济动脉,用真情开辟了一条条富民大道。竹山县政协副主席、交通局副局长杨正典就是这群筑路人中的一员。他,几十年如一日,顶骄阳战酷暑,冒风雪斗严寒,用“天当棋盘星作子”的胆略,叫高山低头,河水让路;用“地当琵琶路作弦”的豪气,让大桥飞天堑,高路入云端。他,和他的同事一道,在堵河源头的深沟峭壁间修筑了竹山的“红旗渠”。他,把执着与忠诚,镌刻在巴山楚水;把形象和丰碑,树立在人民心中。


    “我是南乡人,柳林山山水水的‘脾性’我吃得准,龙背湾交通复建工程交给我,请你们放心。”


    2010年10月,龙背湾水电站交通复建工程项目上马。这耗资近5.6亿元的47公里公路建设,就是要在悬崖峭壁上修建一条“天路”。40公里路基、12座桥梁、13个隧道、211道涵洞,是巨大的挑战;135米高的新码头大桥、120米跨度的白河口大桥、连续8个隧道的凉台隧道群,是严峻的考验。建设任务如此艰巨,施工难点如此繁多,工作环境那样恶劣,地质条件那样复杂,派谁坐镇指挥?县交通局局长沈军脑子里马上想到了杨正典,想起了交通运输系统内广为传颂的一首诗:“山高坡陡沟深,神仙叹此难行,谁能铺筑坦途,看我杨大将军”。但考虑到杨正典已年近五旬,又担任县政协副主席,沈军不禁犹豫起来。


    犯难之际,杨正典在局班子会议上主动提出到龙背湾水电站交通复建工程指挥部。班子其他同志都建议选派更年轻一点的领导去,但杨正典同志明确表示,作为交通局的老战士,再大的困难都能克服,自己有责任有义务在紧要关头奔赴施工一线,服务库区移民。他动情的说:“我是南乡人,柳林山山水水的‘脾性’我吃得准,龙背湾交通复建工程交给我,请你们放心。”


    “他是竹山交通事业快速发展的推动者和见证者。”了解竹山县公路建设史,了解杨正典的人都这么说。是的,从1983年参加工作进入县交通系统以来,杨正典与竹山的公路建设有太多说不完故事、剪不断的情缘。


    1983年,杨正典参与了竹山连接十堰主通道鲍竹路的复建工程。他一头扎进山里8个月没进城,和工人们一道,抢晴天,斗雨天,清除塌方4万立方米,做涵洞13道、挡墙2000多立方米,使13.5公里水毁路段在最短时间内修复。


    1985年,杨正典独立主持修建竹山第一座空心桥柳林白河口大桥。他带着一群青年“筑路人”驻扎在距离县城100多公里的“北风口”,没有蔬菜,他们就咸菜下饭;没有电,他们在煤油灯下研究工作。他天天蹲守一线,和员工同甘共苦,冬战风沙严寒,夏战骄阳酷暑,挖基坑、铺钢筋、浇水泥,硬是靠肩挑背扛架起了柳林境内第一座钢筋混凝土桥。


    1986年,他负责修建黄茅关大桥。当时郧阳地区还没有施工过这么大的桥梁(双孔净跨44米),很多同志担心他难当此任,他自己也倍感压力巨大。施工过程中,他小心谨慎,废寝忘食,广泛查阅资料,仔细研究图纸,遍访老工程师,有时为了一丁点儿细节,他竟要和同事们研究数十遍。他用专心致志以事其业的敬业精神、百尺竿头更进一步的职业风范,把黄茅关大桥做成了优良工程。


    1987年,梁家河口大桥开工。为顺利建成这座自己设计的一孔净跨76.2米的片石石拱桥,杨正典整整三个月没有离开工地一步,直至大桥建成通车。为此,他瘦了几十斤。


    2002年,他负责堵河南门人行桥建设,该桥全长220米,总投资达500余万元,其结构和跨度在竹山县史无前例。他自始自终坚守在建设的第一线,协调关系,完善施工方案,解决技术难题,保证了建设工程顺利进行。2003年5月大桥建成,沿河二岸百姓像过年一样高兴得放起了鞭炮。


    2008年,他负责全长357米,概算总投资3006万元、最高桥墩78米、桥面宽9米的田家大桥建设。虽然离家只有30分钟的路程,但他坚持吃住在工地,忘记了节假日和星期天,没有日夜地连轴转,协调沟通关系,检查工程质量,督促工程进度。该桥2010年2月5日顺利通车,为潘口水电站下闸蓄水打下坚实基础,成为上庸新集镇一道亮丽的景观。


    多年来,他与同事们以“敢问路在何方”的大无畏拼搏精神,踏勘了竹山的山山水水,走遍了竹山的沟沟岔岔,攻克了一个又一个难关,啃下了一块又一块硬骨头。


    2010年10月,当杨正典裹着行囊带着一群年轻人率先进入柳林乡“安营扎寨”时,时任县委副书记、龙背湾移民指挥部指挥长夏树应高兴的说:“杨正典上了,交通复建工程有保障了。”柳林群众兴高采烈的说:“半边老乡来了,柳林人要走好路了。”


    “建设一个工程,就要锤炼一支队伍,树立一座丰碑,造福一方百姓。”


    大海航行要避开暗礁急流,工程建设要防止质量漏洞。杨正典深知工程质量就是生命线的道理。他和同事说得次数最多的话是:“建设一个工程,就要锤炼一支队伍,树立一座丰碑,造福一方百姓。”


    正是这种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使他甘当“黑包公”。他将品牌观引入工程建设之中,在公路、桥梁、隧道建设上强化精品意识。他坚持把施工工期、资金额度、质量目标、安全目标捆绑起来,综合考核,促进质量与进度协调发展。他将各部位、各工序的质量安全监控责任落实到每个人,坚持每周组织各协作队伍进行安全质量联检。几十年来,凡是杨正典负责的工程没有发生过一起质量事故,都是一劳永逸的工程。在杨正典的人生词典里,找不到“次品”二字。


    面对龙背湾水电站交通复建工程,杨正典依然坚持“用忠诚管工程,用质量创品牌”。


    龙背湾交通复建工程的主战场,位于堵河源头区。这里属巴山腹地,左邻神农架,右邻重庆巫溪,山高沟深,地势陡峭,河流湍急,其筑路之难不亚于“蜀道之难”。 47公里线路多悬于峭壁巉岩之上,工程涉竹山、房县两县,跨越柳林河、天台河、洪坪河、九道河四条大河,建设的路基高于现在通行公路100余米,所有施工全部在临水临崖位置。不少深入过现场的人更喜欢用“天路”、“竹山红旗渠”来形容复建工程的壮观和险要。


    艰苦的施工条件,复杂的地质环境,吓跑了不少意向参与者。这反而更加坚定了杨正典把这条路修成精品路的决心。


    他统筹谋划、精心组织,科学调度、协调联动,24个项目经理部拧成了一股绳,24个单位齐头并进,比学赶超,形成强大工作合力和良好施工氛围。柳洪线6标项目经理李洪晓看着已经贯通的隧道和建设中的白河口大桥感慨的说:“我们对杨主席是又怕又想。怕他,是因为他对质量要求太严格了,他来得勤便,眼睛又‘毒’,我们不敢打一点马虎眼;想他,是因为他在跟前,我们就有主心骨,他能够给我们战胜困难的勇气,有他坐镇,再难再苦的工程我们也有信心拿下来!”


    李洪晓说的实实在在。工地上水泥、钢材的标号是否符合设计要求,施工是否规范,是否按设计要求进行,这些都逃不出杨正典的眼睛。有一次,他发现一处桥台施工,浆砌块石灌浆不密实,如果不及时纠正,将给整个桥梁埋下致命质量隐患。这一细小问题没有逃过他的“火眼金睛”。项目部经理赶紧过来说好话,想让杨正典通融一下,可他不吃这一套,严肃地说:“修桥筑路是千秋大事,不得有丝毫麻痹,否则就是历史的罪人,人民的罪人。”他当场下了命令,要求停工整改。从此,没有哪个标段愿意“投机取巧”,“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杨正典常说,质量就是生命,质量问题不容商量;但管理要人性化,指挥部就是服务部,指挥长就是服务员,指挥部要通过提升服务质量来规范、引导施工单位行为,激发他们的动力。为当好服务员,他将精细化管理理念融合到工程管理中,和同事们探索了许多管用的管理措施。建立了业主、设计、监理、造价咨询、施工“五方会审”决议制度,破解了很多技术难题;建立了工程现场试验室,既减轻了施工方往返十堰做检验的资金压力,又确保了工程质量;为解决23个标段机械用柴油,项目管理部积极协调县石油公司每天由专车配送柴油10吨;柳洪线8标段资金出现暂时困难,购不到钢材和水泥,杨正典凭借个人信誉为他提供担保,说服商家为其赊销钢材和水泥,解了该标段的燃眉之急;柳洪线6标段位于房县境内,由于炸药的使用要求属地管理,给施工单位带来很大不便,杨正典带领县公安局分管领导跑到房县协商,最终解决了炸药运输和储存的“老大难”问题,为该标段全力施工创造了条件。杨正典和指挥部,提供的是最周到、最细致、最快捷的保姆式服务。


    “安全就是效益,安全就是幸福。我们既要确保生产安全,也要确保干部‘安全’,决不能‘道路修起来,干部倒下去’。”杨正典利用一切机会宣传他的“安全理念”。为确保生产安全,他在管理中做到了思想认识上警钟长鸣,制度保证上严密有效,技术支撑上坚强有力,监督检查上严格细致,有效形成了业主单位和施工、监理单位齐抓共管的安全生产工作格局,为项目建设顺利进行创造了良好的安全环境。为确保干部“安全”,他不断加强反腐倡廉教育,组织制定并认真落实了“五条禁令”,禁止在工作时间打牌赌博,禁止与管理对象带彩娱乐,禁止中午时间饮酒,禁止以任何理由接收管理对象的礼品礼金和宴请,禁止公车私用,此举赢得了施工单位和当地群众的交口称赞。


    凭借良好的运行机制和科学管理模式,杨正典和指挥部化解了一个又一个的矛盾,解决了一个又一个的难题。值得一提的是,老母潭大桥至新码头大桥处,原设计方案有三点不妥之处,杨正典召集五方人员深入该路段仔细踏勘,反复比对,最后优化了方案。不仅降低工程投资600万元,减少交叉施工矛盾,还解决了全县唯一一个不通水泥路的行政村----官渡镇蒲溪村一千余人的出行问题。道路打通那天,蒲溪村村民自发来到施工现场燃放烟花爆竹以示感谢。村民们不知道,为这个方案,杨正典走坏了几双胶鞋,为说服该标段中标单位,杨正典几天几夜没有合眼。


    造价咨询单位算了一笔账,由于工程设计不断优化,工程投资大幅度降低,截止目前节约资金达1500余万元。到目前,龙背湾交通复建工程做到了质量安全、生产安全、资金安全、干部安全。这都是凭着杨正典过硬的专业知识、丰富的工作经验,凭着他的勤劳智慧、求真务实、忘我工作换来的。


    “我们多吃苦,群众才能少受罪,我虽然不是共产党员,但我要用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忠诚于党、忠诚于人民、忠诚于事业。”


    棉被、胶鞋、雨衣、方便面、水壶“五大件”,杨正典时常备在车上。城区至柳林一百多公里,道路崎岖难行,一趟往往要跑四五个小时,加上几天一次的巡线,有时杨正典一天在车上待的时间长达八九个小时。“五大件”成了他最亲密的帮手和伙伴。


    胶鞋坏了一双又一双,雨衣破了一件又一件,方便面吃了一箱又一箱。长年累月劳累,长期饮食不调,长期坐车颠簸,杨正典患上了严重的痔疮。医生建议他尽早手术,妻子苦口婆心劝说,他总是轻描淡写地说“不要紧,十男九痔,没事”。就这样一拖再拖。2011年的一天,杨正典陪同县领导深入工地检查工作,领导发现他走路不利索,老是落在后面,就询问指挥部的同志,才知道他的痔疮发作好久了。县领导立即“命令”他回城住院手术。为了不耽误工作,手术几天后,杨正典就带着药回到了指挥部。


    “别人下雨都是往屋里跑,而杨正典越是天气不好,越是要往工地跑,真是拿他没办法。”妻子说起他,言语中有埋怨,但更多的是心疼,是担心。而杨正典有他的道理:“越是恶劣天气,越容易出问题。这个时候就越需要我们在现场,干部的作用这个时候最能体现。”


    2012年5月6日,在十堰开会的杨正典看到天气有变,他不敢做丝毫停留,晚饭都没有顾得吃,连夜奔赴柳林。7日凌晨,一夜未眠的杨正典刚刚走进指挥部,倾盆大雨就不期而至。他迅速组织专班,与几位副主任兵分三路,奔赴各标段施工现场指挥应急抢险。在湍急暴涨的河水边,杨正典既当指挥员又当战斗员,率先垂范,冲在前、抢在前,转运物资,搬运设备,雨衣雨鞋都进了水,嗓子喊哑了,脚下磨出了几排血泡,但他始终坚挺在抢险第一线。由于组织得力,抢救及时,卷入洪水的挖掘机被拉了上来,钢筋水泥被转运到安全地带。洪水过后,他又召集技术人员和相临标段员工,协助帮扶受灾标段修便道、清淤泥,协调督促保险公司予以认定赔偿。杨正典所表现出的坚定果敢、不畏艰难、群众利益至上的精神,使各施工标段负责人为之感动和折服。


    翻山、临崖、涉水、落石,是杨正典经常行走道路的真实写照,危险无时不在。长期的经验,杨正典总结了一套过“乱石路”要诀:“手脚并用,耳聪目明”,既要看清脚下的路防止滑落坠崖,还要时刻听着山上的动静躲避落石。听的人胆战心惊,杨正典讲起来却若无其事。


    马鬃岭,考验每个人的承压能力,而杨正典几天就得跑一趟。柳洪线复建工程采取全线封闭施工,两天一次的巡线,要从公祖上山,翻过马鬃岭后下山,到山脚后步行。翻越马鬃岭,从山脚爬上山顶,再从山顶下到山脚,坡陡路窄,车子要走近一个小时。上山时一脚油门登顶,下山时一脚刹车到底,有着二十多年驾驶经验的司机王刚走这条路都发怵。每次走这条路,杨正典都会轻松自乐,或者讲工程上的逸闻趣事,或者讲微信上的精彩段子,让司机放松紧张情绪。


    现场勘察是施工过程中的必修课。每次翻山越岭现场勘察,面对复杂的线路和陡峭的地形,杨正典总是走在最前头。有一次在跨越一个山涧时,他攀握的树藤突然断裂,一下子跌滑下十多米,吓得总工孙光文大叫:“快扒住,快扒住!”。幸亏下面有个树桩把他挡住了。大家连忙用绳索将他拉上来,他的衣服被挂破,腿上多处划伤,手也磨出了血。看着下面百米的深崖,随行的一位年轻人脸都吓白了,杨正典却轻松地说:“都怪我,让大家受惊了。”


    一座座桥梁飞架,一条条隧道贯通,一个个奇迹产生。


    有人问杨正典,你为什么对工作那么执着、对事业那么狂热,他平静地说,“我们多吃苦,群众才能少受罪,我虽然不是共产党员,但我要用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忠诚于党、忠诚于人民、忠诚于事业。”


    朴实无华的话语道出了一个老“筑路人”踏平沟沟坎坎、连通山山水水,修路为民的无私情怀。


梦想在路上,长路在远方。日复一日,年复一年,风霜将他头上的青丝变成了缕缕白发,雨雪将皱纹刻满了他的额头,他把智慧和汗水洒在上庸大地,把执著与忠诚镌刻在巴山楚水。


(竹山县政协  党世轩 沈贤勇 陈丹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