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有所呼,我有所应;民有所盼,我有所为。多年来,竹溪县政协把服务民生、改善民生作为履行职能的全过程,始终做到情为民所系、言为民所建、利为民所谋,促使一件件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民生事业得到落实,一项项事关民生的工程得以顺利实施。据财政部门初步统计,自2013年以来,全县共落实9类30余项民生资金5.85亿元,拉动民间资金20多亿元投入民生事业建设;县委县政府申报实施了50多项便民、利民、惠民项目,完善了20多项便民利民办事程序,出台了30多项便民利民措施,促进了多项民生问题的解决。
听民声 会民意 解民困
基层是了解民情民意的“智慧室”,一线是听取民声民愿的“聚宝盆”。多年来,竹溪县政协始终坚持“一线工作法”,把一线作为“工作室”,从而收到了一条条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信息、一件件事关民生问题的意见建议。
2012年,竹溪县政协在中峰镇小南沟村调研时了解到,几年前农村学校重新布局调整后,撤销了该村小学,村里100多名小学生要到10多公里外的邻村学校上学,由此带来的上学安全和增加学生家庭负担等问题时,立即展开调查、协调,促使该小学于当年9月正式恢复开课。小南沟小学是不是个例?带着这个问题,竹溪县政协再次对全县15个乡镇农村学校的布局调整情况进行了全面调查,并及时向县委县政府提出了学校布局调整后带来的系列问题及建议,促成县政府出台了《竹溪县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中小学布局调整三年规划(2012-2015年)》,恢复重建了13所村级小学,保证了农村适龄儿童就近能上学、上好学。
来自不同行业和岗位的委员,是最好的信息源。竹溪县政协注重发挥各个界别委员的作用,引导委员积极主动的观察身边的人和事,主动收集群众的意见建议,县政协根据委员收集报送的,及时进行归类整理并向县委县政府提出合理化的建议。近几年来,根据委员收集报送的信息,先后向县委县政府建议完成了城区背街小巷道路硬化及配套设施建设;修建了老城区通往新城区红光市场的竹溪河人行桥,从而解决群众购物不便、上班绕道走的问题;重新修建和完善了人民公园的基础建设,彻底改变了多年来形成的公园内脏乱差、基础设施破烂不堪等现象,重新明确了管理单位和责任人,如今公园已成为人们工作之余的重要休闲场地;促成闲置多年无人管理的竹溪广场重新整修后顺利移交县实验中学管理使用。城区车辆无序停放一直以来都是各地县城的一个通病。如何解决这一问题,竹溪县政协在充分充分听取各方群众的意见建议后,向县委县政府提交了“利用闲置的空旷场地修建免费停车场的建议”,县政府根据政协建议,对城区内的空闲场地全部进行了重新规划设计,建成各类大小不一的免费公共停车场30多个,彻底改变了县城街道无序停车影响交通的问题……
一件件、一项项发生在群众身边、事关群众生产生活的事,都得到了一一落实。
制度是保证。为确保政协群众工作规范有序开展,竹溪县政协先后制订和完善了视察调研工作制度、下基层联系和服务群众制度、生产一线调研制度、走访群众工作制度等一系列“一线工作”制度等,针对岗位、职责的不同,都做了明确的规定和要求。从政协主席到政协委员、从机关“一把手”到普通工作人员,都有最低的基层工作时间、信息收集任务等。
时刻关注苗头性、倾向性的问题,及时研究报送重点信息,是竹溪县政协多年来一直坚持的工作方法。2013年下半年开始,竹溪县持续干旱,导致2014年春季县城区10万多人的生活用水严重不足,如果处理不好,就有可能影响社会稳定。针对这一现实问题,县政协迅速行动组织调研,并通过“社情民意信息专报”建议县委县政府及时疏导情绪、加强正面引导、实行标本兼治、根治城区水荒。县委县政府根据政协建议,再解决生活用水的同时,加强了对水源区的综合整治,并在全县开展了“护水保水清水节水大行动”,从而保证了社会稳定。
“下接地气,上架天线”是竹溪县政协对在调研中发现带有普遍性、地方无法解决的问题时,及时进行总结整理并向上级反映的一种做法。去年,竹溪县政协在一次与在外创业人士座谈会上了解到,外出务工农民在户籍地和务工地缴纳养老、医疗等保险业务后,得不到当地部门认可,工伤理赔要通过中介组织才能完成,并且保费缴的高,理赔慢、数额少,往返维权成本高,农民的利益得不到正常保护。针对这一现象,县政协主席尹熙祥亲自带队专题调查,广泛征求相关部门和农民工意见,形成了《关于打破区域壁垒为农民工参加社会保险松绑的建议》,并提交到了省、市政协,把群众的心声直通省、市政协高层协商议政平台。
集众智 聚众慧 破难题
群众是智慧的源泉。不论是调研还是协商议政,都是聚集众人智慧分析问题产生原因、解决问题的最好途径。
多年来,竹溪县政协坚持“政协重要会议请群众列席、重大调研视察活动请群众参与、民主监督等工作请群众参加、重大民生建议请群众参谋”,从而形成了真正意义上的“众人的事与众人商量,群众的事与群众商量”的民主科学决策。
2013年,十堰市委、市政府授予竹溪县“十堰绿色崛起示范县”大旗后,县政协主动出击,围绕绿色生态、绿色产业、绿色旅游、绿色环保等课题进行专题调研,聚集众人智慧,寻找破解绿色发展之题。据该县政协经济委负责人介绍,聚众人智慧形成的系列调研报告,全面系统地论述了建设“绿色崛起”的可行性和发展前景。报告既从宏观切入,又从微观着手;既着眼长远,又立足当前;既突出产业建设,又注重民生改善;既分析现状和问题,又提出建议和对策,为县委县政府科学决策和实施当好了参谋。今年4月,“绿色崛起”被省委、省政府提升为省级战略。
在推进县委县政府科学决策后的重大项目实施上,竹溪县政协主动参与协调,做好宣传多解释工作。在西关街棚户区改造、金铜岭科技工业园建设、大明物流园兴建、牛头山生态城崛起等重点民生工程项目建设过程中,政协充分发挥桥梁纽带作用,坚持工作前移,与群众交朋友,深入细致地了解群众的想法、说法、看法,同时把宣传县委县政府的发展思路,让群众真正清楚和认识到县委县政府的工作思路和决策的科学性、为民性,拉近了与群众之间的距离,形成了共识,收到了“心往一处想、调往一处唱、劲往一处使”的效果。
对群众反映的出行难问题,竹溪县政协通过视察协商、全会协商、专题协商、提案办理协商等多种形式监督,促成了绕城北环一级路、兴界路改造升级、水向路全线升二级、鄂陕大道扩建改造、潘口电站淹没区乡村公路复建等重点交通路网建设,缓解了广大城乡居民出行难问题。
协商议政议什么?党的政策在农村贯彻落实、县委县政府重大决策部署推进和实施、重大民生工程建设和公益事业建设等,都是竹溪县政协协商议政的重要内容。仅2014年,先后就均衡教育、创业就业、交通出行、医疗卫生、社会保障、食品药品、校园安全、生态环境等民生问题开展了协商议政。做到了协商议题确定在县委县政府年度重大工作部署之前、县政府“十件实事”确立之前、年度重大民生项目实施之前,达到了政协议政与政府施政同频共振,实现了政协点“民生菜谱”、政府买“幸福账单”的“互动效应”。
针对基层反映年终时多头考核、重复考核、检查环节多、考评内容多的问题,竹溪县政协通过对口协商建议开展“年终考核综合症”专项治理工作。县委县政府采纳了政协建议,从2014年起实行了“一揽子”综合考评方式,取消了部门单项多头考核方式。
抓督办 重落实 惠民生
“政协提出的集中整治城区环境卫生建议意见,实在、到位。可我们有些部门在落实上却打了折扣,这是工作不力的表现,要严格按照责任要求进行追责。政务督查室要进一步加大督查力度,对不能按时完成整治任务的责任单位和责任人,要进行通报,纳入年终综合考核。”在2014年9月召开的县政府、县政协专题督办会上,余世明一针见血,直指落实不力的责任单位和责任人。同时对办理政协提案、协商议政成果转化落实等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并从2015年起,将提案办理纳入到年终综合目标考核内容。这仅仅是县政府、县政协联合督办的一个镜头。
2013年5月,竹溪县政协组织召开的“绿色崛起”专题协商会结束后,县政府立即召开了专题会议,同时将政协协商议政会上提出的14大类56条建议意见,以政府文件形式分解落实到分管副县长和25个相关责任单位,并明确强调对久拖不办的,进行治庸问责,追究相关单位和人员责任。
软环境建设是社会关注的焦点、议论的重点,也政协关注的重点之一。几年来,竹溪县政协通过持续建言,提出了《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规范行政审批事项》等多个建议,县委县政府根据政协建议制定出台了一系列文件,对县直61个部门的行政权力和政务服务事项进行了全面清理,并在媒体上公布了县级行政权力和政务服务事项目录,晒出了政府权利清单,治理了少数部门不作为、慢作为、乱作为,受到社会各界的一致好评。
在民主监督上,竹溪县创造性地开展了委员跟踪监督促落实工作方法。主要是根据委员的工作岗位和生活的地域不同,分别承担相应的监督工作。2013年,工商联界一位委员在监督某执法部门执法时,发现执法人员在执法中,程序不到位、方法简单粗暴、衣冠不整等问题,立即将此类问题反馈到政协,在政协的督办下,该执法单位对执法人员进行了为期一个月的执法学习和整顿,收到了良好效果。
就事论事管一时,体制机制管长远。经过多年来的探索和总结,竹溪县基本形成了“县委县政协共同确定议题、政协组织协商议政、县直部门当场承诺、县政府分解落实建议意见、‘两办’(县委督办室、县政府督查室)跟踪督办、县直部门报告办理情况、政协开展监督协商、民主评议办理结果”的议政成果转化运用监督协商模式。从而使“政协议政之声”落地生根,成为“民生改善之福”,有效破解了议政成果落实“最后一公里”问题。
(竹溪县政协 杜香平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