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重要会议 >常委会会议 >省政协十二届十次常委会会议

以科技创新推动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
——省政协十二届十次常委会会议发言摘编

2020-10-23 08:13:41   来源:湖北日报   作者:张辉 郑轩  
字体大小:【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如何适应国内外环境正在发生的深刻复杂变化,走出符合湖北实际、具有湖北特色的绿色发展之路,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


由省委主要负责同志点题,省政协研究决定,十二届十次常委会会议围绕“以科技创新推动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主题开展协商议政。


省政协专门成立了调研工作领导小组,确定了九个调研重点并成立相应调研组,围绕生态保护与修复治理、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与优势新兴产业发展、创新挖潜与体制机制改革等方面,分头组织力量深入调研。


此前,围绕该主题,全省各级政协委员通过“智慧政协”APP提交了75条“委员微建议”。


在10月21日开幕的省政协十二届十次常委会会议上,委员们和专家、企业家代表提出了针对性的意见和建议。


重视湖泊水生态保护与修复治理

经过不懈努力,湖北长江经济带“共抓大保护”格局基本形成,绿色发展效益不断提升。


委员们认为,当前湖北绿色发展中的生态修复与保护,必须将湖泊,尤其是江汉平原大型湖泊及其流域的保护作为全省生态环境工作的重中之重,综合施策克难攻坚。


他们建议:


尽快按照大型湖泊污染治理和生态修复任务的轻重缓急程度,在省级层面出台跨市级行政区划的大型湖泊保护条例,统一保护标准、行动步伐,确保成效。


将四湖流域的污染治理与生态恢复,尤其是洪湖的生态恢复作为省级政府生态保护的攻坚战项目。


采取经济、行政、法治手段综合施策,坚决将农业面源污染降下来。


加强科技创新,培育适应我省湖泊生态的水底植物、挺水作物,科学论证成本低、符合生态规律的底泥处理措施,走出湖北湖泊生态治理的科学之路。


坚决防止“底盘”变“底泥”

农业、化工、冶金、建材等是我省重点传统产业,对我省经济有重要贡献,是我省经济的“底盘”。


如何加快传统产业科技创新,严防“底盘”变“底泥”?委员们就农业和化工产业的转型升级提出建议:


按照现代市场经济规律和机制,加快发展农业龙头企业,以规模化引领形成产业链;以科技创新来推动,引导更多的农业科技人员年复一年地把科技成果写在荆楚大地上,加快全省农业现代化发展。


以壮士断腕、刮骨疗毒的气魄坚决淘汰落后的化工产能,将高端电子化学品、高端先进化工材料等作为我省化工行业的发展重点,进一步加强专业化、高端化的化工产业园区规划建设,严格禁止在园区外生产。


在传统产业中开展节能降耗活动,推进转型升级。


做大做强优势新兴产业

2019年,我省布局了“十大重点产业”。今年以来,我省“光芯屏端网”产业链加速拓展。


如何将这些优势新兴产业进一步做大做强?委员们认为,应当紧扣国家新基建和畅通国内大循环,尤其是高端装备国产化、实现进口替代的战略,强化比较优势意识,有所为有所不为。他们建议:


紧跟世界汽车产业新能源化、智能化、网联化的大趋势,加快技术进步和技术革命,实现我省汽车产业的绿色发展和革命性变革。


成立湖北重大装备国产化制造领导小组,积极整合优势资源联合承担国家任务,提升湖北制造业质量和水平。


利用我省科研优势,围绕北斗、人工智能和5G技术,坚持协调、统筹、融入国家战略、应用引领的原则,充分发挥以华为研究院、中国信科集团、中国航天三江集团等大型企业的主导带动作用,形成具有龙头企业引领和支撑的产业链。


培育有绿色追求的创新型企业

企业是科技创新和绿色发展的主体。


委员们建议,加快我省市场主体发展,培育一大批追求绿色发展的创新型企业。


优先支持具有比较优势、对绿色发展有重要贡献的大企业加快发展,壮大本省龙头企业,吸引省外行业龙头,为壮大产业链提供引领。


主动为创新型中小企业出主意、想办法、蹚路子,作为衡量掌握产品准入审批权、标准制定权、规划权等部门工作优劣的重要标准,真正把省委优化营商环境的要求细化、深化、量化。


深度挖掘科技创新潜力

委员们认为,必须全面深入挖掘我省科技创新资源的潜力,为高质量绿色发展提供强劲动力。他们建议:


加快创建一批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加强武汉市争创国家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工作,尽快建设一到两个学科基础研究与企业技术开发共用的重大的大科学设施,首选第四代同步辐射光源。


用好对高校院所等科研机构考核奖励财政支持等指挥棒,破除“五唯”,挖掘人才存量,激活现有人才的创造活力,切实为本省企业创新服务。


以十余个国家级高新区为依托,建立产学研用、园区、学区、社区、创业街区全面融合的新兴创业创新生态,尤其是武汉、宜昌、襄阳、荆门等地的国家级高新园区,应走在全省前列。


中国工程院副院长 中国科协副主席 邓秀新

把科技成果写在大地上

湖北未来要继续发挥光电子产业、生物医药、生命科学、食品科学以及在生态环境良好等方面的优势,大力发展生物医药、食品加工、大健康等产业。

湖北加大科技创新,需要解决资本问题,在风投上有所突破;要努力营造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良好创新创业环境。

产学研相结合要坚持不懈、久久为功,科研要嵌入产业发展和企业进步的发展过程中。实验室跟田间地头并不矛盾,科技人员要有服务生产一线的精神,把科技成果写在祖国大地上。同时,来自于大地的科研成果,也促进了科技的提升。形成这样的良性循环,科教人才资源优势就能更多转化为发展优势。


全国政协委员 中国科学院院士 王焰新

加快筹建“生态长江”湖北实验室

进一步加强和优化长江流域河湖大保护的顶层设计,制定规划体系,明确湖泊综合管理部门,统筹建立“空、天、地表、地下(水下)”立体监测体系,建设长江生态大数据中心,推进生态防护法律体系建设。

依托湖北现有的科教、产业基础,以“十四五”规划编制为契机,提前布局,积极推行“以渣定产”政策,重点支持绿色产业的科技创新,制定湖北绿色产业弯道超车的一揽子计划,构建以生态修复为核心竞争力的绿色产业体系。

建立湖泊治理资金投入长效机制,建立长江经济带湖泊保护专项资金,通过大项目、大工程带动湖泊快速治理。

建立农药化肥减量增效激励机制,制定出台全省农药化肥减量增效行动方案,重点支持农业科研单位研发新型高效肥料与农药,培育一批新型社会化服务组织,开展肥料统配统施、病虫害统防统治等服务。

加快筹建“生态长江”湖北实验室。结合武汉市国家综合科学中心建设,联合武汉大学、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中科院、长江水利科学院、三峡大学等省内水生态环境治理优势科研力量,组建工作专班,安排专项工作经费,加快组织“生态长江”湖北实验室可行性论证工作。


省政协常委 王应华

推进汽车产业转型升级

结合我省实际,准确把握发力汽车产业变革的切入点,扎实推进我省汽车产业的“三化”,争取以最短的时间和最高的效率,赶上我国汽车产业革命的步伐。

龙头带动,发挥好东风公司在新能源车产业发展以及“三化”中的领头雁作用。目前,东风汽车在插电混合发动机电动机集成关键技术领域领先,L4级自动驾驶商用车已经在景区、港口、矿坑等封闭性区域示范运营。

锻造产业链,利用我省高校在功能材料领域研发优势,在光电子、测绘导航、激光、光纤等领域的技术优势,加快我省新能源汽车关键零部件产业发展,全力打造中国新能源汽车与智能化生产高地。

优化应用环境,成立多部门参与的充电桩建设专项小组,扩大城区充电桩布点范围,加快高速公路充电网络建设、城市公共停车场充电设施建设,完善政策配套,加快新能源车运行环境基础设施配套建设。

统筹协调,将车联网统筹纳入交通智能化、智慧城市、5G网络建设体系,筹建新能源汽车智慧生活示范新区,将公共生活服务统一接入车联网系统平台,加快“三化”试验平台建设与升级,为未来“共享化”构建生态示范平台。


小米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 兼首席执行官 雷军

力争在关键技术研发上成为领跑者

湖北省科教资源丰富,人才资源密度高,有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新技术的优越条件。

近年来,党中央深入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湖北省委、省政府出台一系列政策和措施,有力推动了企业实施创新驱动发展。小米武汉总部是按照万人研发中心规模规划建设的,目前产值达110亿元。

疫情防控的武汉保卫战、湖北保卫战取得决定性成果,湖北正处在在疫后重振的关键时刻。面临新一轮建设发展机遇,湖北发展潜力巨大。他建议:

一是要探索如何进一步增强招才引智工作,海纳百川,吸收来自世界各地的高端人才。

二在新型前沿领域增强原创技术研发,力争在关键技术研发上成为领跑者,创造出更多的竞争优势。只要湖北不断聚集人才,鼓励创新,必将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省政协常委 杜耘 

创建武汉国家科技创新中心

加强省市统筹协作,加快建立完善综合保障体系。尽快明确创建武汉国家科技创新中心(中部)“任务书”“时间表”“施工图”,成立筹建理事会,加大资金投入、政策支持,加强土地保障,创新引才用才方式。

聚焦原始创新,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科研机构、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重大科技研发平台,提升源头创新供给能力。

深化开放合作,建设“光谷科技创新大走廊”,促进长江中游城市群协同创新,积极对接国家科技创新战略,做大做强长江中游城市群科技成果转化联盟和新型研发机构战略联盟,深度融入全球创新网络,加强与“一带一路”主要科技创新中心的联系,设立海外创新办事处,构建协同高效的科技创新生态。

提速关键技术研发和产业化,重点突破北斗卫星应用技术,促成光芯屏端网关联产业聚群成链;持续加力生命健康和生物安全领域重大科技攻关,开展氢燃料电池汽车等关键技术研发,实施智能网联汽车等共性技术研发;加快中科院科技成果在汉转化服务中心、中国高校(华中)科技成果转化中心、国家中部技术转移中心建设,构建高精尖经济结构。


省政协常委 黄惠宁

化工园区绿色、安全、智能化

优化布局,明确重点发展方向。强化炼化一体,打造中部地区重要的石油化工基地,重点提升武汉化学工业区、荆门化工循环产业园的产业集聚水平;大力发展精细化工,重点发展食品级、电子级等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利润率高的产品;推动磷肥产业稳量提质,重点打造湿法磷酸—基础化肥/高端化肥、热法磷酸—精细磷化工产业链;加快发展化工新材料、专用化学品。

建设绿色、安全、智能化的高标准化工园区。加强全省统筹,推行“飞地经济”,力争有1—2家园区进入全国第一方阵。突出产业特色,吸引符合条件的配套企业入驻,努力将园区产品之间的关联度提高到80%以上。推进园区建设标准化,充分利用智慧管理技术和经验,推动园区建设上水平。推广和运营好“园区管委会+开发公司”的管理模式。

加强创新平台建设,强化产学研融合,推动共性技术研究及成果应用转化。加强资产重组,引导产业关联、优势互补的企业进行兼并联合重组,形成若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行业领军企业。在“十四五”期间,合理增加化工园区建设用地供应。实施湖北化工人才计划。


省政协委员 杨道虹

建立集成电路产业链“链长制”

制定并实施集成电路产业链“链长制”,充分发挥省级层面的综合协调力量,统筹各地区、各部门对产业链的合作共治,指导省、市、县产业招商,优化资源要素配置效率,构建鼓励创新的制度环境,稳住产业链、提升价值链、融通供应链、补强产业链,提升产业吸引力。

强化湖北在国家存储器产业的核心地位,将长江存储培育为产业链的“链主”,打造成存储界的“产业航母”,以龙头作用高效整合行业资源,积极吸引上下游关联配套企业,促进主导产业纵向链接、横向配套,提升集群整体竞争力。

强化以长江存储等龙头企业牵引,采用揭榜挂帅的模式组织技术攻关。抓紧布局DRAM项目,加速布局下一代新型存储器技术,争取在MRAM(磁阻随机存取存储器)、RRAM(阻电随机存取存储器)、FeRAM(铁电随机存取存储器)等新型存储器关键工艺方面取得重要进展,抢占未来存储技术制高点。

加速构建现代供应链体系。从国家层面开展全球供应链安全战略研究,建设存储器供应链大数据平台。大力推进武汉城市圈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建设。建设深度感知的智慧化仓储管理系统。实施龙头企业“备链”计划。

强化本土人才培养,加强微电子学科建设。加大资金投入,打通多渠道投入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