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政协委员 >委员建言 >议政建言

发展现代农业 打造农业强省

2014-09-15 00:53:43  
字体大小:【


付明星    委员

   
    近年来,我省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高,农业整体竞争力不断增强,农民收入保持较快增长,农业发展呈现出历史少见的好局面。

    一、存在的差距和不足
    虽然湖北农业发展取得了较大的成绩,但与先进省市相比,我省农业仍存在“三低一弱”等四大差距。

    1、产业层次低。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农产品优质率不高。我省虽然有许多农产品的产量位居全国前列,但产品的优质率不高,如上海市的水稻种植目前已基本实现优质化,而我省水稻的优质率还不到80%。二是农产品的加工转化率不高。目前,我省农产品加工业发展严重滞后,农产品销售仍以出卖原料或半成品为主,深加工、精加工产品少,产业链短、产品附加值低,2006年农产品加工业产值与农业产值之比仅为0.8:1,而山东、吉林等地的这一比例都在1.6:1以上。三是名牌产品少。我省目前虽然认定了一批农产品名牌,但具有较大市场影响、能在全国叫得响的品牌基本没有。由于缺少品牌支撑,农业的市场竞争力弱,产品附加值低。

    2、产业化水平低。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带动能力弱。2006年,我省只有5家农业龙头企业的销售收入超过10亿元,最大的枝江集团也不到15亿元,而河南双汇的销售收入是230亿元。二是农业产业链短。农产品的生产、加工、流通各环节相互脱节,农民主要从事附加值很低的初级产品的生产,利益流失严重。三是农业组织化程度低。目前我省农业生产主要还是以分散的农户家庭经营为主体,农户相互之间协作程度低,全省加入农村专业合作组织的人数仅100余万,且绝大多数农村专业合作组织规模较小,在市场交易谈判中的地位低下,权益保障能力较差,农业应对和抗御市场风险的能力弱。

    3、外向度低。2006年,我省农产品出口4.06亿美元,出口额占全省外贸出口的6.49%;农产品出口的组织化程度很低,目前全省只有4家农业龙头企业的年出口额达到1000万美元,而且绝大多数出口农产品没有自己的品牌,多为“贴牌”和“赤膊”产品,再加上企业间缺乏协调,造成农产品出口无序竞争,竞相压价,利益外流。而山东省2006年的农产品出口额高达80.9亿美元,农产品出口占全省外贸出口的13.8%,出口额超过1000万美元的农业龙头企业多达177家,超过5000万美元的有13家,超过1亿美元的有4家,而且涌现出一大批国内外知名品牌,全省共有1027家农产品出口企业获国外注册,500多家企业获得国际质量认证。

    4、抗灾能力弱。目前我省的农田水利工程大多兴建于上世纪80年代以前,长期带病运行,年久失修,损毁严重。全省现有灌溉工程的配套率仅为55%,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完好率不足45%,小型泵站设备完好率不足50%;水资源浪费严重,渠系水利用系数约0.43,灌溉水利用系数仅为0.3左右,灌溉保证率不足60%,农田排涝标准仅为五年一遇。农业物质技术装备水平比较低,在相当程度上是靠天吃饭。

    二、建议
    要改变我省农业大而不强的局面,加快农业强省建设,必须加快发展现代农业,走具有湖北特色的农业现代化道路。为此,建议重点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加快构建强化农业基础的长效机制。我省目前已进入工业化中期,经济社会发展已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新阶段,我们必须按照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加快构建强化农业基础的长效机制。为此,要重点做好两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切实加大“三农”投入力度。大力调整财政支出结构,认真贯彻中央“三个明显高于”的要求,切实推动国民收入分配向“三农”倾斜,把国家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的重点转向农村。从长远讲,还要加快地方农业投入立法进程,制定约束力和操作性强的法律法规,确保“三农”投入机制走向法制化轨道。二是探索建立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体制机制。进一步深化改革,加快破除城乡二元体制,逐步实现城乡社会统筹管理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在医疗卫生、义务教育、社会救济、就业服务和养老保险等基本公共服务给予农民国民待遇,形成城乡发展规划、产业布局、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劳动就业和社会管理一体化新格局。

    2、大力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努力实现“三个提高”。大力调整农业品质结构,加快优良品种的引进、培育、开发步伐,抓紧淘汰低劣品种,大力发展名、特、优农产品,努力实现农产品生产由量的扩张向质的提高转变,努力提高优质农产品在农产品中的比重;鼓励、引导农产品加工企业积极开发、引进新技术、新产品,加快产品的升级换代步伐,尽快实现企业产品由初加工向精深加工的转变,努力把一般产品做优,把优质产品做大,把特色产品做强,努力提高加工农产品在农产品中的比重;加快调整农业内部产业结构,以创建畜牧、水产大县为契机,大力发展畜牧和水产养殖业,大幅提高养殖业在农业中的比重。

    3、着力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不断提高农业竞争力。按照外抓引进、内抓整合的思路,进一步完善扶持政策,着力培植一批技术先进、产业关联度大、带动能力强、有较强市场竞争力的大型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鼓励和引导企业加快商标注册和品牌管理,大力开发名、特、优农产品及其加工品,通过品牌整合、市场营销、嫁接改造、精深加工、质量认证等多种措施,力争创出一批在国内外市场有较高知名度的名牌农产品。围绕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积极引导农村专业大户、专业能手、经纪人牵头组建各类新型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围绕做大做强优势特色农产品,积极实施出口先导型农业发展战略,优先扶持农产品出口生产基地、龙头企业和行业协会,着力培植一批具有较强国际的竞争力的企业集团,拓展我省农产品国际市场空间。

    4、大力实施科技兴农战略,着力提高农产品科技含量。围绕现代农业产业发展的重点和关键技术需求,鼓励引导农业科研机构、大专院校选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动植物新品种,大力保护与开发地方优良种质资源,继续引进和推广经过试验适宜种植或养殖并具有市场竞争力的新品种。积极探索农业科技成果进村入户的有效机制和办法,加快形成以技术指导员为纽带、以科技示范户为核心、连接周边农户的农业技术传播网络。强化农业技术培训,培养和造就一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现代新型农民,努力建设农村基层干部队伍、骨干农民队伍、农村能工巧匠队伍、农村企业家和农村产业工人等“五支队伍”,为农业强省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持。

    5、切实加强农业基础建设,不断提升农业设施装备水平。加快大型灌区续建配套,继续加强小型农田水利工程、抗旱水源工程和排涝工程建设,着力提高农业抗旱排涝能力;大力开发推广节水技术,逐步推广滴灌、喷灌、管灌等节水型农业。积极整合有关资金,大力推进土地整理和高产农田建设,加快建设旱涝保收、高产稳产的高标准农田。以支持农业龙头企业、特色农产品基地、设施农业示范区、种养殖大户等为重点,进一步加大适用新机具、新技术的推广运用力度,着力提高特色主导产业的装备水平。加快建立省、市、县(市、区)、乡、村五级农业信息网络平台,积极推进“三电合一”,建立健全农业信息采集和发布制度,推动农业信息收集整理规范化、标准化。

发言人单位及职务(职称):武汉市农业局局长、党组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