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 志 余
加快湖北长江经济带新一轮开放开发,是省委、省政府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在推进湖北长江经济带建设过程中,强化沿江域市联动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第一,有利于发挥长江中部承东启西的纽带传输功能。通过构筑和强化湖北沿江城市和产业带,不仅可以有效整合和利用沿江城市的经济资源,同时也能推动湖北经济与整个长江经济带的全面对接。第二,有利于推进全省“两圈一带”总体战略实施。突出水资源优势,加快临江城镇开放开发,通过沿江城市的联动发展形成湖北经济增长的“驱动轴”,再向两侧进行辐射和扩散,向腹地纵深推进,能够促进“两圈”互动发展和全省协调发展。
为了强化沿江城市联动发展,加快湖北长江经济带开放开发步伐,特提出以下建议:
(一)尽快制定出台湖北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
目前,长江经济带龙头上海浦东开发已取得初步成效;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于2008年12月正式获国务院批准;《江苏省沿江开发总体规划》早在“十五”初期就已颁布并实施;重庆市实施“退二进三”战略,把大部分工业退出主城区迁往渝西沿江地区;四川省也提出建设沿长江经济走廊战略。尽快制定出台湖北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显得十分紧迫和必要。
(二)处理好“一个中心”与“一串珍珠”的关系
1、继续增强武汉区域城市龙头带动功能。武汉是整个湖北长江经济带的核心城市,也是全国沿长江经济带的一类节点城市。就湖北省而言,武汉似乎够大够强了,但作为一个特大城市,却远不及沿海发达地区的大城市发展水平,如经济总量不及广州、深圳的一半,接近苏州的一半。因此,必须进一步突出武汉市在新一轮沿江开发开放中的龙头地位,优先支持武汉市的发展。
2、大力扶持中小城市发展。在扶持武汉做大做强的同时,推动其他次中心和中小城市快速发展。湖北与沿海发达地区的差距,不只是中心城市之间,二、三线城市间差距更大。三峡工程的保驾护航,基本解除了湖北沿江地区二线城市长期悬在头上的长江洪水这一心腹之患,具备做大做强的有利条件。可充分利用二线城市的比较优势,与武汉分工协作共同发展。同时,重视有产业特色的中小集镇开发建设,给予政策扶持,以促进湖北沿江有特色产业集镇发展。
3、利用公路铁路与长江节点地区建设新的城镇或开发区。三峡工程、京九铁路、沿江高速、沿江铁路、随岳高速等近年来已建、在建重要工程与长江重要的节点地区非常适合于建设新的城镇或开发区,布局特色产业,并将给湖北带来新的发展机遇。要想为湖北长江经济带的加快开发开放寻找突破口,可以选择长江经济带内一些特殊地区,在省级权限内给予特殊优惠和支持政策,加快建设和形成新的经济发展区,成为湖北长江经济带建设的重要推动力量。
如与安徽、江西接壤的黄梅县小池镇,依托沪渝高速、昌九高速、京九铁路与长江联接,与安庆、九江市相临,地理位置十分优越。以物流、专业市场、休闲娱乐等新型服务业为主导产业进行开发开放,一是可将湖北通往珠三角的经济通道从一个(京广线)增加到两个(京广线、京九线),二是可将湖北经济通过皖江经济带与长三角连接起来,甚至可以建成湖北沿江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先行区。
如与湖南岳阳隔江相望的荆州市监利县、洪湖市等,随岳高速、荆岳长江公路建成后将使两湖平原(江汉平原和洞庭湖平原)紧密相连,可全面对接岳阳。岳阳地区生产总值接近1000亿元,是荆州市的1.8倍;人均GDP达到16868元,是荆州市的2.1倍;城镇化率在45%以上,比荆州高10个百分点。可利用两地互补性市场需求,通过调查研究,确定产业发展方向。
如三峡坝区充分利用区位、交通和现有基础设施,联合三峡总公司和重庆市,建设以综合运输、物流、旅游三大产业为主的上下游数十公里或更大区域范围的三峡坝区经济发展区。着眼于三峡翻坝转运提速增效和服务长江中上游发展,优化物流节点的空间布局,形成以三峡翻坝转运物流为特色,以大宗骨干品种为重点,带动三峡区域性生产物流和消费物流的现代物流体系;配套发展以大三峡旅游圈为目标的三峡库区游轮经济。
(三)发挥比较优势,布局特色产业
1、发挥水资源和航运优势,建设沿江重化工等先进制造产业带。要充分发挥水资源丰富和航运便利的比较优势,在沿江城市布局大耗水、大运量的重化工业。进一步提升武汉——鄂州——黄石冶金工业走廊实力;加快武汉80万吨乙烯工程建设,延伸产业链,将武汉建成中部地区最大的石油化工基地,同时促进沿江地区磷化工、盐化工、精细化工等产业集群化发展;发展建材工业、汽车及零部件工业,以充分发挥依靠水运降低原材料和产品运输成本的优势,增强市场竞争力;加快武汉、宜昌、鄂州、黄冈、咸宁、荆州等沿江船舶工业聚集区的发展,推进组建船舶工业集团,建设沿江船舶工业走廊。在重点发展重化工等先进制造产业的同时,也要围绕特色资源和传统优势进行布局,优化沿江城市产业结构。如武汉至荆州以轻纺、化工等轻化工业为优势,荆州至宜昌以电力、旅游为特色。上述城市以武汉为中心、长江为纽带,优势互补、分工协作、联动发展。
2、利用长江涉事单位集中在汉的优势,大力开展岸线资源利用,振兴湖北航运。武汉得长江之“中”,国家把长江涉事单位集中设在武汉,如主管长江流域涉水事务的长江水利委员会和主管长江水系航运事务的长江航务管理局及其相关职能管理部门、设计研究院所,这是湖北重要的社会资源,应予充分有效利用。
湖北应充分利用沿江地区岸线洲滩资源众多的优势,大力开发建设临江工业园区、临港物流园区等。这方面江苏省较成功,目前,江苏1170km岸线资源已开发利用40%左右,大多是工业园区和港口。湖北岸线资源(2051km)几乎是江苏的2倍,目前仅开发利用17%左右,且含金量不高。随着沿江地区基础设施的改善,加快岸线洲滩资源开发利用成为必然趋势,由于涉及到防洪、航道、水资源保护等方方面面,利用长江水利委员会对长江涉水事务的规划和掌控,将极大地促进湖北沿江地区岸线洲滩资源的开发利用。
长江水运具有运量大、成本低,节约土地、燃料资源等优势,可谓运输行业的“低碳经济”。湖北具有长江“黄金水道”最长的河段,应充分利用优越的水运条件和腹地深厚的港口,加强与长江航务管理局及长航集团的联系与合作,共谋湖北航运业的振兴。利用武汉新港建设的机遇,整合沿江地区港口资源和岸线洲滩资源,建成中部港口集群,振兴湖北航运。建议湖北把航运业纳入“两型社会”实验范围,利用国家扶持“低碳经济”的优惠政策,利用税收杠杆和财政转移支付等手段扶持航运业发展。
3、利用高铁“三小时经济圈”与长江节点优势,大力发展“内需型经济”。武汉与上海(南京、合肥)、广州(长沙)、成都(重庆)、北京(郑州、石家庄)等国内主要城市的高铁线路基本在3小时内,从而形成连接我国华东、华南、西南、华北的“3小时经济圈”,与长江“黄金水道”交会,使中国经济地理“天元”的武汉区位优势更为突出。“3小时经济圈”形成后,来自全国各地的人流、物流、信息流将骤然增加,到武汉进行商务、购物、旅游、文化交流等内需型经济社会活动将更加频繁。湖北应利用国家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机会,认真研究如何发展内需型经济,抢抓机遇,率先在国际金融危机中突围。
发言人单位及职务(职称):长江水利委员会长江勘测规划设计研究院副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