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公党湖北省委员会
人才集聚的效果直接关系到中部地区内生增长能力的培育。纵观中部各省市,湖北武汉集人才区位、产业基础和市场空间等优势于一身,中部崛起,武汉城市圈势必先行。而在武汉城市圈制定合理高效的人才竞争与集聚战略,加大高学历、高素质、高技能的高端人才引进力度,打造中部人才洼地,是武汉城市圈率先在中部地区崛起的关键。因此,必须加大高端人才引进力度,把武汉城市圈打造成为中部地区人才洼地。
武汉城市圈具有明显的人才资源优势。截至2007年底,武汉地区各类人才总量约为128万人,年均增长9.4%。目前,武汉市已初步建立了一支数量可观、门类相对齐全的创新型高层次人才队伍。武汉地区人才综合竞争力仅次于北京、上海,人力资源、人才配置水平、人才资源教育水平均处于领先位置,人才文化素质全国排名第二,人才创新的环境和状况位居全国前列。
一、武汉城市圈积聚人才资源的主要障碍
通过相关分析,我们认为,武汉城市圈在人才队伍建设上存在着“三难”问题:缺乏吸引力,埠外人才难引进;缺乏凝聚力,本地人才难留住;缺乏驱动力,现有人才难盘活。具体表现在以下主要方面:
1、人才管理体制僵化。国有企业人事管理体制已不能适应企业发展的需要,严重影响科技人员的积极性,成为企业人才流失的一个重要原因。
2、科技人才队伍结构不合理。科技人才资源较多地集中于第三产业,其中又以教育、卫生两大行业所占比重大。各产业人力资源的专业结构也不合理,第二产业科技人才太少,不利于传统产业的技术改造、科技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
3、在岗职工工资水平缺乏竞争力。2008年湖北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153元,低于全国15781元的平均水平。科学研究和综合技术服务业的平均劳动报酬只相当于全国水平的二分之一。职工平均工资的增长明显滞后于国民经济的增长。
4、专业技术人才绩效管理不到位。技术职务实行终身制,专业技术职称评聘不分开,尚未形成社会化的激励体系,严重影响了专业技术人才的工作积极性和绩效的提高,直接导致科技人才严重流失。
5、人才市场资源配置功能尚未充分发挥作用。人才流动渠道不通畅,供求主体地位不明确。人才市场运行机制存在着明显的分割和扭曲现象。
二、武汉城市圈引进高端人才的政策建议
1、在人才引进中,坚持“刚性引进”与“柔性引进”相结合。对于直接引进的人才,及时办理行政关系、户口迁移等各种手续,帮助解决住房、家属工作安排等问题。对于“户口不迁、关系不转、双向选择、来去自由”的人才,可以采取兼职聘用、学术交流、技术合作、项目指导等形式,使人才为我所用。必须加快户籍制度改革的步伐,尽快建立武汉地区人才“工作居住证制度”,实行市民待遇,并享受相关优惠政策。鼓励各类高级人才通过技术入股、合作开发、咨询顾问、考察讲学、学术休假、兼职及技术承包等形式来武汉地区工作。
2、实行项目引进和人才引进双轨并行。一是选择部分科技攻关和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公开向国内外招标,由武汉城市圈和受益单位提供项目开发经费、科研环境。二是加强与国家重点高校和科研院所的联系,通过制定税收减免等优惠政策,提供宽松的投资环境,鼓励和吸引高层次科技人才带技术、项目、科研成果来武汉地区研发新产品,进行科技攻关和短期服务。三是加大干部异地交流力度,通过派遣干部到发达地区挂职学习带动发展。
3、紧缺人才和精英人才特事特办。应利用现有产业的比较优势,以高新技术开发区和科技园区为载体,采取团队引进、核心人才带动等多种方式,加大对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的引进力度。加强对人才需求的预测和规划,定期发布人才需求目录,提高人才引进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在引进高层次人才和急需人才方面,应重点抓好三个创业平台建设:一是博士后工作站;二是留学生创业园;三是大力引进国外专家和智力。同时,对引进的高层次紧缺人才可以考虑在个人所得税上给予优惠政策。对急需引进的人才,涉及档案、工资、住房、家属随迁及工作安排等事宜的,可本着从宽从优的原则一事一议,特事特办。
4、源头上定向订单培育人才。一是用人单位可实行“订单人才”的办法,先与尚未毕业的博士、硕士或学士在校生签订引进协议,以实际科研项目作为毕业论文题目,提供一定的科研费用,或为他们的学习、科研和生活预支付一定费用。二是事业单位出现空编时优先从全日制本科生中考录,特殊岗位急需全日制本科以上毕业生经人事部门考核确认后可以超编安排。三是凡自愿到武汉地区就业的外埠生源毕业生,可先办理落户许可,落实就业单位后直接获得本地户籍。四是建立高校毕业生就业实习制度,通过双向选择的办法,每年选派一定数量的应届毕业生到企事业单位实习,对表现优秀的,在企事业单位招录人员时优先安排。
5、以用为本,确保人才用得上。充分尊重人才的特殊禀赋和个性,积极创造条件促进人才作用充分发挥。创新人才选拔机制。通过公开选拔、竞争上岗、交流、轮岗等方式,盘活机关事业单位存量人才。事业单位全面推行聘用制和岗位设置管理,实行绩效工资制,收入分配逐步向关键岗位和优秀人才倾斜。干部职级职务与岗位职务分离,实行中层干部“零起点竞争”,不惟身份、不惟资历、不惟台阶,全部实行竞争上岗。
6、优化环境,确保人才留得住。一是建立高层次人才联系服务中心。在高层次人才比较集中的单位设立联系服务站,按照“简便、快速、高效”的要求,“一站式”地为高层次人才和各类优秀人才提供关系转接、项目对接、难题处理等方面的服务。建立人才事项督办制度,对人才直接反映或通过热线服务电话等渠道了解到的人才事项,限期办理。二是资金扶持上不封顶。对高层次人才承担的项目和课题,对符合产业发展方向、能够引领科技创新并带来重大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项目,给予不低于10万元的启动资金扶持,上不封顶。三是不断完善激励机制。设立“武汉城市圈杰出人才奖”,作为人才表彰的最高奖项。同时,按照党政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高技能人才、农村实用人才、社会工作人才等不同类别,分别设立人才奖项。另外,适当增加优秀高层次、高技能人才在各级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中的名额,优先推荐优秀人才参加劳动模范等荣誉的评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