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山县政协主席 唐泽斌
中共十八大明确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为抢抓重大机遇、加速经济发展、提高幸福指数,竹山县委十三届二次全会确定致力打造十堰区域性中心城市绿色发展示范区发展战略,坚定走绿色发展的崛起之路。竹山县政协围绕中心服务大局,践行生态文明,推动绿色发展,为建设美丽竹山作生动实践。
一、绿色发展认识先行
生态文明、绿色发展理念的产生和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历史岁月,是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智慧结晶,也是建设美丽幸福家园的实践探索和不懈追求。系统把握生态文明建设体系,才能坚定走绿色发展之路。二十世纪中后期形成的生态文明理论,用生态学方法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处理环境与发展问题,需要形成一种崭新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在生产方式上,以文明和理智的态度对待自然,反对粗放利用资源;在文化价值上,建设和保护生态环境,用生态文明来回报人类不断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生活的需要,树立符合自然规律的价值需求、价值行为和目标取向,使生态文明成为具有广泛基础的文化认同和自觉;在生活方式上,以满足自身需要又不损害他人需求为目标,践行可持续消费;在社会结构上,生态化渗入到社会组织和社会结构的各个方面,倡导人与自然的良性循环,追求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我国生态文明的文化传承可谓源远流长,蕴涵着深刻的天人调谐思想和生态伦理智慧。《周易》里“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揭示了宇宙中天、地、人的共生关系,是中华文明的精神所在。《中庸》说“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育化;可以赞天地之育化,则可以与天地参矣”,是儒家德政的具体主张。道家强调顺应自然规律,并通过敬畏自然来完善自我,达到“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的境界,庄子将“物我合一”的境界称为“物化”,即主客体融合,这种超越物欲、物我两忘的生态意识影响深远。先贤圣哲们理性的光辉照耀着一代代炎黄子孙建设美丽幸福家园的奋进历程,历经了依赖自然的原始文明,利用自然的农耕文明,改造自然的工业文明,顺应自然的生态文明。
科技进步强力推动着生产力发展,人类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强度不断加大,增加财富的同时,也频频引发生态环境危机。特别是工业革命以来,欧洲、美国、日本都出现过严重的环境污染。世界上率先实现工业化的英国,在18世纪70年代后频发生态灾难,首都伦敦1871年一次大气烟雾导致200多人死亡,1952年出现一次震惊世界的酸雾惨案因呼吸系统疾病死亡8000多人,“雾都伦敦”的阴影永久笼罩着世人的心灵。1972—1992年间,世界范围内发生的北美死湖事件、洛杉矶光化学烟雾事件、日本四日市哮喘病事件、库巴塘死亡谷事件、印度北帕尔公害事件、西德森林枯死病事件、莱茵河污染事件、海湾战争油污染事件,令世人触目惊心。世界上古老埃及文明、古巴比伦文明、古印度恒河文明、美洲玛雅文明的湮灭,也与过度放牧、过度垦荒和盲目灌溉等农耕活动密切相关。我国“大炼钢铁”造成的生态破坏,至今被西方国家嘲笑为“杀鸡取卵”的野蛮行径。现实生活中屡屡出现的生态环境问题、食品安全问题,足以深刻反思。正如恩格斯指出的:“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这样的每一次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
历史的经验教训启迪人们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不断丰富和升华。践行生态文明,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逐渐成为人类的共识。站在新的起点上,许多专家学者从生态文明角度诠释了绿色发展理念,关注环境保护的产业形态和经济发展,目的是经济生态化和生态经济化。强调发展绿色经济,实现资源的循环利用和高效利用,通过产业聚集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竞争力。归根到底,都是建设生态文明、走绿色发展之路的过程和途径,其实践成果已经显示出巨大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经过多年努力,立足资源禀赋,结合县情实际,致力于解决绿色发展要素需求,按照国土环境与生态效益相统一的原则,进行了山地平整,初步形成了 “一区五园”的工业格局;致力于将生态资源转换成绿色经济,按照开发与保护并重的原则,发展绿色能源,增加经济总量,加大自然生态和环境保护力度,建立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国家级湿地公园、森林公园;致力于人与自然和谐,按照生活空间宜居宜业的要求,开展了大县城建设和竹房城镇带核心示范区创建,提升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水平。种种努力,本质上都是追求生态文明、绿色发展。现实中,我们还必须清醒地认识到,绿色发展是一项涉及到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根本性变革的战略任务,是一个复杂而又艰巨的工程,是一个渐进的历史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需从战略的视野和全局的高度,在思想上深化认识、行动上高度自觉,勇于创新,不断攻坚,竭力谱写绿色发展示范区的新篇章。
二、绿色发展顺应潮流
全力打造绿色经济聚集区、绿色城镇示范区、生态文化旅游开发区、全国农村精神文明引领区,力求把竹山建成生态环境优美、生态经济发达、生态家园舒适、生态文化繁荣的宜居宜业宜游十堰南部生态中心城市,是竹山绿色发展示范区的核心,是竹山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选择。伟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早就指出:“历史潮流,浩浩荡荡,顺之者昌,逆之者亡”。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节点上,中共十八大把建设生态文明作为“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战略部署,这种顺天时应潮流的治国方略,蕴涵着深刻的政策导向和巨大的发展机遇。在重大机遇面前,湖北省提出的“生态立省”和十堰市建设国家级生态文明示范区的发展战略,更是把竹山县推到了绿色发展示范区战略前沿。竹山县地理坐标北纬32度,是地球上著名的景观大道线,具有绿色发展的特殊地利和明显的区位优势。竹山作为国家重要的生态功能区,东有长江、汉水流域送来的海洋暧风,西有秦岭山脉挡住西北风沙和西北利亚寒流,南有逶迤万里、连绵起伏的巴山,成就了大片湿地,涵养了丰富的水源,造就了万千物种。年900毫升降雨量、260余天无霜期,使竹山有理由成为绿色发展的风水宝地。特殊的地利带来丰沛的水源,800里的堵河贯穿竹山县全境,年50亿立方米的来水量,为竹山发展绿色能源提供百万千瓦的水电装机,境内已建的七座大中型水库形成的100多平方公里的水面,为绿色发展提供弥足珍贵的水资源;竹山3586平方公里的国土面积,已探明矿产8大类32种,是全国20个“成矿带”重点县之一、著名的“中国绿松石之乡”;竹山县生物品种3200多种,是“中国高香型生态绿茶之乡”、“中国肚倍之乡”和华中地区药材宝库;山场面积346万亩,林地面积255万亩,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国家级森林公园和湿地,植被覆盖率达到82%,是全国造林绿化百佳县、全国绿色能源示范县,广阔的林地,无限的商机,为绿色发展提供了美好空间。走绿色发展之路,是顺应地利的决策。千百年来,竹山人民勤劳智慧,期待国家富强、经济发达、家庭幸福,有着国富民强深厚的思想基础。竹山人民热爱山水,精心呵护每一片绿色,认真保护每一条水系,对生态文明有着美好的向往。竹山人民热爱家园,向往舒适的居住环境,都是桃花源记的创造者,归园田居的守护者。走绿色发展之路,是顺乎民意的举措。古人讲:天时、地利、人和是成就事业的三个要素。据其一者占先机,据其二者优势大,据其三者“得天下”。竹山县提出走绿色发展之路是顺潮流的决策、就地利的举措、合民心的行动,其前景必将广阔。
三、绿色发展前景广阔
经济的可持续增长,需要生态的支撑。生态优势就是发展优势、竞争优势。良好的生态环境也是优越的投资环境。走绿色发展之路有利于吸引人才、吸纳资金、吸收技术,从而形成“经济洼地”和“人才高地”。生态文明和绿色发展一脉相承,我们要认真探索和践行生态经济化、经济生态化。根据国家政策导向和自身优势,走绿色发展之路,着力推行“4315”计划,即:建绿色发展示范区,核心是打造绿色经济聚集区、绿色城镇示范区、生态文化旅游开发区、全国农村精神文明引领区(四区),促进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宜业、生态空间山清水秀(三空间),通过发展绿色经济,着力构建“两绿、两生”(绿色能源、绿色食品、生态矿产、生物医药)的产业体系,在五年内其产值达到150亿元、税收达到15亿元以上。要从建设“四区”上去示范、“三空间”上去统筹、绿色经济上去调度。
打造绿色经济聚集区,要注重生产空间集约高效。把“两绿、两生”产业体系推向纵深。在发展绿色能源产业上下力气。通过发展绿色能源产业,发电装机达200万千瓦、产值40亿元、税收7亿元。在现有水电装机85万千瓦的基础上,竭力争取“引江补汉”工程立项开工,使水电装机增至150万千瓦。利用竹山丰富的山场生物资源、风力资源发展绿色能源,五年内使生物质、风力、光伏发电装机达到50万千瓦。在发展绿色食品(饮料)产业上动脑筋。大力发展茶叶产业、油料产业、水产养殖业,利用生态洁净的水资源发展饮料产业及酒类生产。培植和扶持食品(饮料)工业化的龙头企业,力争使原料种植的首端到工业的生产及商业消费末梢,绿色食品(饮料)产业产值达20亿元、税收2亿元。在发展生态矿产产业上重绿色。走生态矿产开发的绿色发展之路,按照文明开采、科学选冶、绿色优先、效益至上的原则,大力培育和发展市场前景广阔、可持续发展优势明显的生态矿产,使生态矿产通过绿色发展在未来五年产值过70亿元、税收过5亿元。绿松石开发,要进一步推进和完善控矿、入园(绿松石产业园)、进城(国际绿松石城)的措施和进程,做到开采生态化、加工园区化、营销商城化。充分利用湖北银矿资源技术,吸引其旗下的金银珠宝产品回归竹山生产,通过提升艺术品质、提高产品质量、规范经营行为,促使两大种类的珠宝,产品行销世界,信用誉满天下。铁、钒矿开发,用园区承载企业,企业引领产业。就地开采、就地选矿、园区冶炼、循环生产,做到开一座矿山、绿一片山体、建一座工厂、带一个产业、出一批产品、富一方百姓。加大铌•稀土矿产前期工作力度,在技术、政策、生态空间致力突破,争取早日完成技术论证,早日开工上马。在发展生物医药上抓突破。以现在企业为平台,提升肚倍、黄姜开发的技术含量和优化工艺流程,通过企业开发式合作,深度开发医药产品,做到基地在乡下、工厂在园区、原料买全国、产品销全球。以招商引资为抓手,引进制药企业,开发生物医药资源,在五年内生物医药通过绿色发展产值达20亿元、税收1亿元。
绿色城镇示范区、生态文化旅游开发区、全国农村精神文明引领区的“三区建设”,要注重生活空间宜居宜业、生态空间山青水秀。绿色城镇示范区不是简单的用城镇化来增加城镇人口的比例和城镇面积的扩张,而是要在产业支撑、人居环境、社会保障、生活方式等方面实现由乡到城(集镇)的转变,需要以城镇带农村、工业融农业、公司带农户、生产促生态。树立大生态、大文化、大旅游的理念,努力探索生态文化旅游融合的新模式,推动三者有机融合,互动共进,共生共荣,全力建设生态文化旅游融合的示范区。加强硬件建设。按照“龙行山水城、东方圣玉都”城市定位,高起点编制城市规划、高水平推进城市建设、高质量完善城市功能、高效率创新城市管理、高品位提升城市魅力,使县城骨架布局舒展、滨水韵味十足、建筑特色鲜明、绿化景观前卫、产业支撑有力,使县城面积达到30平方公里、20万人口。以竹房城镇带核心示范区建设为抓手,加强乡镇集镇建设,实施以集镇带农村的战略,建设特色产业、聚集商贸物流、发展文化旅游、增加城镇人口、扩张集镇规模,使竹山县建制镇达到15个以上,集镇人口达到10万人。通过绿色城镇建设的示范,充分彰显绿色发展示范区的独特魅力。加强产业建设。开发提升茶叶产业、突破性发展林特产业、加快发展畜禽产业、做优做特水产养殖业,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加快建设一批规模大、品牌响、带动辐射能力强绿色产业基地、绿色食品龙头企业,以产业支撑城镇的发展。构筑发展平台。坚持把园区作为绿色发展的第一平台,着力构筑以潘口水电经济开发区为龙头的“一区五园”新格局,打造百亿产业园区,使园区经济成为县域经济增长和城镇居民就业的支撑。弘扬生态文化。充分发挥女娲文化、“十星”文化、上庸文化、堵河文化的独特优势,打造国家级、省级特色文化品牌,积极开发体现竹山自然山水、生态资源特色和倡导生态文明、普及生态知识的新型文化产业,不断满足群众生态文化需求。发展生态旅游。深化“十星级”文明创建,丰富道德讲堂内涵,提升国民的文明程度和道德素养,培植女娲文化、“十星”文化、堵河文化为主的旅游新产品。着力生态文化旅游的深度融合,以独特的生态环境、深厚的文化底蕴、丰富的旅游资源为支撑,用文化擦亮旅游品牌、实现文旅互融,用旅游承载文化内涵、展现生态魅力,用生态拓展文化创意、保障旅游发展。强化发展与生态并重、保护与开发同步的生态文明理念,统筹开发“保护区、库区、林区”生态资源,优化县域生态空间布局。坚持保护至上,顺应自然规律,让自然用自身的方法和节奏修复自己,为绿色发展提供基础生态支撑,力促科学开发,把生态功能变为经济优势。按照“点上扩建、面上拓展、线上延伸”的思路,巩固堵河源、九女峰、圣水湖等“国字号”生态景区的创建成果,将女娲山、武陵峡•桃花源和女娲天池打造成国家4A级景区。通过生活空间、生产空间的绿色发展示范,逐步把竹山建成宜居宜业宜商宜游、山清水秀、美丽幸福的发展旺地。
四、绿色发展大有作为
绿色发展,是时代的呼唤,是历史的必然,是全社会的共同期盼。人民政协在绿色发展中,应该大有作为。
在调查研究上大有作为。注重调查研究不仅是人民政协的光荣传统,也是人民政协履行职责所在。生态文明不仅是自然规律、传统的使然,同时也是人们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崭新课题,需要政协组织和政协委员进行广泛深入的调研,引导和帮助社会各界、广大群众弄清生态文明建设的时代背景和理论体系,明确绿色发展、匹夫有责的价值取向,树立践行生态文明、推动绿色发展的信念目标,形成群众主动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利益机制,让群众分享到生态文明绿色发展成果。通过调研,了解绿色发展推进情况、分析研究问题、提出真知灼见,为县委、县政府实施绿色发展提出前瞻性的意见建议。要着眼于宣传教育,动员和引导广大群众遵从生态环保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以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共生为宗旨,引导社会逐步建立持续发展的新业态,让更多单位、家庭和个人成为环保、生态建设的宣传者、实践者、推动者和受益者。自觉节俭消费、崇尚绿色生活、推行绿色生产,使生态文明创建成为全社会共同愿望、共同责任和共同行动,鼓励和引导群众为促进绿色增长集思广益、贡献力量。
在建言献策上大有作为。人们在满足基本物质生活需求后,对于财富快速的增长,幸福指数的提升必然有新的追求。如何实现生态经济化、经济生态化,把人们趋利追求转为绿色发展的自觉行为,建设绿色发展示范区,虽有经验借鉴,但无模式集成,这就需要政协组织和政协委员在竹山建设绿色发展示范区上去献计出力。要围绕“四区”、“三空间”、“两绿、两生”产业体系加大专题调研,围绕制定生态文明建设规划、出台推进绿色转型发展重要举措开展深入研究,多建肺腑之言、多立科学之论、多谋务实之策,为党政科学决策、制定可行措施、有效落实工作及时提供重要参考。
在实干创业上大有作为。决策部署明确后,关键在于落实。要坚定走绿色发展之路、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取得绿色发展的重大进展,人民政协必须紧扣生态文明建设这一主题,以县委提出的建设绿色发展示范区为目标,按照实干政协、创业政协、本职政协总体要求和部署,倾心聚力参与重大生态项目建设,勇于担当领办重要生态产业,身先士卒协助重大生态工程的推进;围绕绿色食品、绿色能源、生态矿产、生物医药产业培植和发展,集中精力抓招商、全力以赴去创业、聚精会神搞建设。抓住具有代表性、典型性和人民群众普遍关注的环境改善问题、生态保护问题、污染治理问题,加大政协民主监督,跟进督促落实的力度,确保县委重要决策部署落到实处。
在凝聚合力上大有作为。人民政协要充分发挥团结民主的优势,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群策群力去奋战。人民政协要充分利用政协组织平台,在政协机关、政协各参加单位、各人民团体内部广泛开展协商,听取民声、汇聚民智,努力形成思想共识,广泛达成一致意见,把全县上下的步调统一到绿色发展的主题上来,把广大干群的行动上归口到绿色发展的实践上来,把方方面面的力量汇聚到绿色发展大局上来。政协委员分布在各条战线、各行各业,接触广面、社会地位高、基层经验丰富,要抓住难得的机遇,肩挑两头,当好党委政府联系各界群众的桥梁和纽带,激发群众崇尚生态文明热情,引导群众积极参与生态文明实践,带头身体力行投入生态文明建设,全县上下切实形成推动绿色发展的强大合力。
建设美丽竹山,就是要蓝天长驻、青山长在、碧水长流。绿色发展示范区建成之时,当我们在蔚蓝的天空下呼吸着新鲜的空气,喝着洁净的“甘泉”,吃着放心的食品,是一种怎样的惬意;当我们在绿色的大地上拥有丰厚的收入、稳定的工作、舒适的居住、和谐的人缘、充足的保障、便捷的服务,又是一种怎样的幸福。走绿色发展之路,是前无古人、后有来者的伟大实践,需要以万丈豪情、百倍信心、十足干劲奋力拼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