决战精准脱贫,重在产业,难在产业,成也在产业。近日,竹溪县政协就产业扶贫工作组织部分政协委员进村入户开展调查,并通过对口协商的方式建言献策。
委员调查认为,近年来,竹溪县委县政府坚持将产业扶贫作为脱贫攻坚的重中之重,把培育产业作为推动脱贫攻坚的根本出路和核心抓手,突出抓好以茶叶为主的支柱产业,产业扶贫呈现出“六有”态势,即基地有规模,产业有链条,市场有主体,政策有力度,模式有创新,扶贫有成效。一是突出规模发展,建强致富产业。截至2016年底,全县茶叶总面积达到25.5万亩,位居全省第一,其中,万亩以上的有汇湾、水坪等7个乡镇,千亩以上的专业村64个。带动农民3.7万户11.2万人,占全县总人数的31.2%;茶业总收入6.3亿元,从事茶业的农户人均增收1710元。二是突出培植龙头,发挥引领作用。竹溪在162家茶叶种植加工企业的基础上组建了龙王垭茶业集团和梅子垭茶业有限公司,两大公司将13个乡镇、9个农林场、17万亩茶叶、5万茶农纳入经营链条,并分别成长为国家级和省级龙头企业,旗下经销店169家(其中:县内30家、省内105家,省外34家)。采取“三统两分”(统一技术服务、统一质量标准、统一品牌包装,分户承包经营、分户独立核算)的方式,建立“公司+基地(合作社)+农户+市场”发展模式,形成了“户户种茶、能人制茶、科技兴茶、电商卖茶”的发展格局,常年从事茶业管理、采摘人员达1.2万人,从事茶叶加工、经销人员近3000人。三是突出打造链条,拓展增收渠道。竹溪在稳步发展名优茶的同时,勇于打破单一绿茶生产的格局,与华农大等多个科研院校开展攻关,开发出绿茶、红茶、乌龙茶等多个茶品系列,新建茶食品、茶叶提取物生产线,开发出茶微粉、茶多酚等60多个茶叶系列产品。同时,以龙王垭养生山庄争创国家AAAA级景区为核心,发展茶园观光旅游、品茗休闲养生和茶楼茶艺表演等第三产业,不断拓宽茶叶发展的空间,有效促进了茶叶产业的科学发展,实现了茶叶产业从喝茶到吃茶、从吃茶变看茶的两次跨越,茶农在全产业链务工增收。四是突出机制创新,凸显扶贫效应。注重规范创新产业化扶贫利益联结机制,探索创新产业扶贫模式,实现由一家一户“各自为战”的小生产到“抱团”对接大市场的转变。推行“龙头带动、统分结合、兜底销售、二次返利”模式。梅子贡茶业公司和汇湾镇3400多户茶农,以股份制形式组建起茶叶专业合作社,合作社负责为茶农提供种植和销售服务,保护价收购鲜叶;茶农专心负责种茶、采茶,实现了分工合作,利益共沾,股金分红。推行“培训示范,反租倒包,龙头兜底,互利共赢”模式。龙王垭茶叶集团利用雄厚的技术和品牌优势,新建科技培训中心,常年开展实用技术培训,加快培养一批懂技术、会经营的职业农民队伍。同时,组建龙王垭茶叶专业合作社,现已发展专业合作社成员3368户,带动发展家庭农场+合作社+企业等统分结合经营实体,辐射带动茶农1.3万多人;推行“政府主推、公司主体、大户带动、项目帮扶、全民参与”模式。汇湾镇按照“合作社+基地+农户”的发展思路,镇政府兑付茶叶种植奖补资金1000余万元,以茶叶合作社为纽带,采取流转荒山建园、农户土地入股分红、返聘贫困户参与基地建管等方式建设茶园,常年聘用贫困户劳动力,带动其参与劳务增收,收购农户新鲜茶叶,贫困户做到了“户户有项目、增收有保障、脱贫不返贫”。
委员调查指出,从竹溪推行茶叶产业扶贫的成功作法来看,推进产业扶贫要树立科学的发展理念。一是要树立建强支柱的理念。实施产业扶贫,如其遍地开花,不如一柱擎天;如其满天星星,不如一轮明月。只有车载船装,老百姓脱贫才有希望。二是树立因地制宜的理念。要遵循自然规律、市场规律和群众意愿选择扶贫产业和市场主体,科学选择区域特色脱贫产业。市委市政府确立的“四个百万”项目就很好。三是树立久久为功的理念。产业发展不能急功近利,更不能蛮干冒进。只要是老百姓支持的产业,发展已有基础的产业,能够强县富民的产业,认准了就要咬定目标,持之以恒,一抓到底,不动摇、不折腾、不松劲。为此,政协委员提出三点建议:
(一)保持发展茶业的定力和智慧,突出茶叶在产业扶贫中的龙头“老大”地位。茶叶产业有四大独特优势,一是易于种植,便于管理,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较强,农户栽植一次茶苗,可带来长时间的持续收益;二是传统产业,长青不衰,广大群众有种茶、品茶、爱茶的优良传统,积累了较为丰富的生产经验和生产技术,茶产业实现可持续发展;三是产业带动能力强,茶产业链囊括栽培、加工、销售等方面,可带动劳务、包装、物流、乡村旅游等相关20多个相关产业发展,开发更多创业项目,提供更多就业岗位,帮助贫困户多渠道,多方位持续增收;四是茶叶产业经过多年的发展,目前有基础、有龙头、有市场、有潜力,较之其他产业更易形成产业链,示范带动效应明显。为此,建议市委市政府将茶叶产业作为全市“四个百万”之首,采取大举措,树立大理念,实施大抱团,聚合茶叶整体优势资源,做大做强茶产业,真正将茶叶培育成支撑产业扶贫、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
(二)坚定不移地扶持龙头企业,充分发挥市场主体带动作用。要增进扶持龙头就是扶强产业、扶持市场主体就是扶持贫困户的再认识。当前,产业扶贫面临“扶不起、带不动、易返贫”三大难题,产业扶贫过程与脱贫效果存在较大反差。为此,各级党委政府要敢于担当,采取非常之举攻克贫困堡垒。在扶持茶叶发展过程中,要建立和完善三大政策支撑体系。一是完善产业奖补政策。市、县、乡(镇)三级要建立和完善上接天线、下接地气的产业奖扶政策,千方百计谋求扶贫资金效益的最大化。改变目前分散的、撒胡椒面式的做法,把资金用在培育主导产业、发展重点项目上,实行重点扶持,靠重点产业的带动辐射、拉动,增加贫困群众收入。二是完善金融扶贫政策。针对农村贫困地区担保资源不足的现实问题,采取“政府引导产业,企业申报贷款,专家银行评估,扶贫资金贴息,农企利益联结,企业承贷承还”等方式,明确主导产业,生产、营销、信用合作“三位一体”,在放大扶贫资金、推进产业规模发展的同时,提升贫困农户诚实守信的素质,有效解决企业和合作社规模发展贷款难、农户分散经营效率低的突出问题,做到“贷得出、用得好、还得上”。三是完善政府兜底政策。建立既符合市场规律又能实现共同富裕的产业化扶贫有效机制,破解农村低保与扶贫开发“两项制度”有效衔接的难题,减少政府兜底对象和人数,避免好政策养懒人。
(三)创新利益联结机制,提升茶叶产业扶贫质效。一是建立产权分红机制。引导贫困群众通过茶园流转拿租金、入园打工挣薪金、入股参股分股金等形式,加快产业脱贫步伐。在茶园经营管理方面,结合农村供给则改革,全面落实茶园的所有权、经营权、处置权、收益权,通过承包、租赁、拍卖、转让、入股分红等多种方式,鼓励贫困户茶园经营向大户和能人手里集中,全面实现茶园皆有主、园主有其权、有权皆有责、尽责有其利。二是建立分类指导机制。围绕“户户有产业、人人能就业”目标,对“扶不起来”的贫困户,当地政府可以利用产业奖补资金,帮助贫困户建高标准茶园,让其以茶园人股分红,获取可持续收入;对有劳力、缺技术的贫困户,依托茶叶公司开展点对点式培训,提升其自我发展能力,鼓励其承包经营茶园;对“带不动”的农户,引导其参与茶园建设管理,盘活人力资源,让其凭劳动获取收入。三是建立利益共享机制。优化“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运作机制,鼓励加工企业长期买断基地的鲜叶经营权,推广企业与村组、农户共同参与的茶业合作社组织,丰富厂园合作、股份合作、供销合作的内涵,强化企业“反哺基地”的责任和农户服务企业的责任,形成新型的利益共同体,带动广大茶农脱贫增收、持续增收,率先实现致富奔小康目标。
(竹溪县政协 李章新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