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1月25日,湖北日报全媒体演播室,代表委员们参加访谈。左一为主持人陈会君,左二起分别为何伟军、翁新强、朱敦尧。(湖北日报全媒记者张朋 摄)
民生访谈
访谈嘉宾:
何伟军 省政协委员、三峡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
翁新强 省人大代表、大学生村官、十堰市郧西县湖北口回族乡湖北关村党支部副书记
朱敦尧 省人大代表、“千人计划”专家、武汉光庭信息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
主持人:陈会君
人才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性资源。《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发挥人才第一支撑作用。要让创新活力竞相迸发、创新价值充分体现,推动科教创新优势加速转化为核心竞争力、发展驱动力。
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接下来这一年,湖北将如何搭建更大的舞台,让各类人才尽显才华?发挥人才第一支撑作用,还有哪些难点、痛点,亟待破除?1月25日,湖北日报、湖北日报网、湖北日报客户端等,邀请省人大代表、省政协委员进行了全媒体直播访谈。
关键词:制度环境
政策有温度,人才创新创业有激情
主持人:《政府工作报告》里,总共8处提到“人才”。释放人才创新红利,制度环境是关键。如何进一步在体制机制方面搭建平台,激发人才活力?
何伟军:《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完善以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的分配政策,落实科研自主权,赋予领军人才更大的人财物支配权,下放科技成果处置权、使用权、收益权,实行股权期权激励。
科研人才的科技创新是有时效性的,只有变成产品,走向市场,才能让科研投入保值、增值。今年,省教育厅等五部门联合下文,进一步扩大和落实高校自主办学权,里面有很多人才体制机制的创新,给了高校更多自主权。为让深闺大院里的科研成果产生社会经济效益,我们三峡大学鼓励教师用科研成果在外面入股。另外,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学校正在建立孵化基地,准备拿出50间房子供学生创业,即便创业失败了,也不要紧,关键是在人才的成长中,种下这颗创新、创业的种子。
朱敦尧:去年,全省开展“我选湖北”计划,武汉实施“百万大学生留汉计划”。我们作为武汉市的高新企业,充分享受到了这些政策红利。2017年,公司新招聘员工250名,其中就有110多名是留汉就业的大学生。要让这些大学生愿意留、留得下,还可以进行一些深层次改革。比如降低个人特别是家庭税负,随着二孩政策放开,家庭承担开支增加,可以探索建立以家庭作为个税核算单位。
城市的发展归根到底是为了人,要让人才分享城市发展的红利。前不久,武汉市公布2017年经济成绩单,武汉GDP进入全国同类城市前十。工资水平、人均可支配收入、医疗保障水平呢,是不是也进入全国前十?如果这些“软件”也强起来了,人才没有后顾之忧,会更愿意全心全意扎根武汉。
翁新强:《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大力实施“三乡工程”,引导工商资本、技术、人才更多流向农村。这几年,省里对返乡创业青年有很多引导政策,如产业扶持资金、贷款优惠政策、创业比赛奖励,一批批年轻人在政策的引导下扎根农村,极大推动了农村发展。创业创新本身有风险,在城市较好的环境里,都会面临很多困难,何况到穷乡僻壤?人才返乡方面,希望政策能有更多突破。比如,武汉市实施“三乡工程”,推进登记制度改革,放宽租赁空闲农房作为住所(经营场所)的登记条件,对租赁农村空闲农房创业的,给予多重政策优惠和资金奖励。
关键词:服务基层
让人才往一线流动,也让一线人才留得住
主持人:《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实施海外优秀人才引进倍增计划,推进“我选湖北”计划,培育更多“湖北工匠”……这是对各个类别的人才引进、培养给出了建议。各种类型的人才聚集到湖北,实际上基层是最需要人才的,如何引导人才向基层、向艰苦边远地区和岗位流动?
何伟军:电影《焦裕禄》中,为留住农技员,焦书记拖着病痛的身子赶到火车站,最终感动了农技员。焦书记留才的故事,充满情感力量,对当今做好人才工作仍有借鉴意义。全国高校“双一流”建设正在进行,三峡大学也迫切需要一批高端拔尖人才。我们主要采取感情留人、事业留人、待遇留人、环境留人四种方式。同时,我们鼓励教师到一线去、到企业去、到乡村去,服务基层经济社会发展。
朱敦尧:《焦裕禄》里的农技员,是基层人才的典型,他们不计个人得失,扎根偏远地区,心中有大爱。我们光庭公司也努力倡导这种大爱,传递给员工一份对事业的热爱和忠诚,我们不炒房、不搞金融,踏踏实实做实业、搞研发,引导员工树立不浮不躁、追随内心、忠于事业的价值追求。
我们还大力引进高端人才,开展“楚才回流”工程,到沿海城市、美国硅谷等地引进湖北籍高端人才回乡创业,同时运用股权激励,让人才与企业形成利益共同体,共谋发展。
宰相必起于州郡,猛将必发于卒伍。引导人才向基层流动重要,畅通人才上升、流动通道也同样重要。我们企业在选拔管理干部时,十分注重是否有销售、研发一线的履历,也注重将优秀苗子送到销售、研发一线去历练。
翁新强:引导人才向基层流动,重在“引心”。建议在全社会大力宣传人才扎根边远地区干事创业的先进事迹,营造鼓励基层人才干出事业、支持基层人才干成事业、帮助基层人才干好事业的良好社会氛围。不仅要把人才引到基层,关键还要实现“才尽其用”,注重用才和培养开发并重。
关键词:市场作用
“放管服”改革,给用人单位更多自主权
主持人:创新驱动,根本靠人才驱动。人才流动又在一定程度是市场化行为。如何发挥用人单位主体作用,激发市场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
翁新强:实现人才引进的效用最大化,就得发挥市场主体作用,突出“适销对路”原则,比如,搭建“政府+中介+企业+人才”的立体化引才网络。另外,人才评价可以更加多元化,推动第三方专业化机构评审评价,着力培育专业化的人才评价机构,还可以打造社会化的评审专家队伍,保障评价结果的公平性、独立性和权威性。
何伟军:“放管服”改革是人才管理体制改革的突破口。我省对80所高校下放职称评审权,高校自主开展评审,自主发文办证,自主使用评审结果。这是发挥用人单位在人才评价中的基础作用和主导作用。去年,三峡大学开展了首次职称评审。“双一流”建设的大背景下,为不断提升师资力量水平,我们的人才评价标准可以更高,也更多考虑到学校发展实际。
朱敦尧:人才属于企业,更属于全社会。一要注重人才的再培养、再教育。企业要承担人才培养的主责,依托企业平台为社会造就大批可用之才。我们创立公司的同时,也创办了职业培训学校,让员工们既接受实践工作的打磨,又在技术方法、理论前沿上不断更新。同时,我们大力鼓励员工深造学习,考取各类资格认证。正是这种机制,使我们研发团队能够一直紧跟技术潮流,取得大量专利,在不断迭变的智能汽车和智慧交通领域保持领先。企业之间,有条件还可以探索合作培养人才。例如,我们公司就将很多研发人员送往日产、日立、华为等大企业学习,开展联合培养。
二要对人才流动秉持开放态度,支持人才合理有序流动。人才的外流也会伴随企业文化、影响力的输出。有序的人才流动有利于优化资源配置,提升技术融化,推动整个行业的繁荣发展。硅谷之所以能够成为创新创业圣地,人才有序流动就是一个重要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