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政协文史

国民政府资源委员会机构的演变

2014-09-15 21:46:31  
字体大小:【


    谈到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的经济,资源委员会是必然提及的机构。资源委员会(英文名称为The National Resuorces Commisson of the Ministry of the Economic Affairs)是南京国民政府属下的一个专门负责工业建设的机构,它的前身是国防设计委员会。该机构自1932年成立至1952年撤消,先后隶属于国民政府参谋本部、军事委员会、经济部、行政院。初成立时,该会是一秘密机关,仅有30多名员工,下辖一家企业;到20世纪40年代中后期,该会已成为直属行政院的部会级机构,统领全国(包括台湾省)近千家大中型工业企业,管辖30多万员工。毫无疑问,资源委员会(以下简称资委会)是中国近代经济史中的一个重要课题。

参谋本部时期(1932、11—1935、4)

    早在1928年初,新成立的南京国民政府就组建了主管经济工作的机构——农矿部和工商部。1930年12月,南京国民政府把农矿部和工商部合并为实业部,“管理全国实业行政事务。”1931年“九一八”事变发生后,南京国民政府于当年10月成立了全国经济委员会。该会的权限相当大,“凡国家一切经济建设或发展计划,其经费由国库负担者或辅助者,应经全国经济委员会审定,呈请国民政府核准之。”全国的交通运输、水利建设、农业救济等都属该会管辖。在此之前的1929年1月,行政院还设立了建设委员会,主要掌管全国的国营企业。上述机构主要在行政院领导之下,此时担任行政院长的是汪精卫。

    1931年冬,蒋介石的简任秘书、时任教育部常务次长的钱昌照经过一段时间的酝酿和准备,向蒋介石正式提出创办一个国防设计机构的构想。其目的有三:富国强兵;抵制外侮;巩固统治。蒋介石赞同钱昌照的提议,并要钱提出适合参加该机构的成员名单。由于钱昌照担任国民政府秘书和教育部常务次长多年,比较熟悉国内各方面的专家学者,所以他很快就拟订了一个名单。这个名单中的成员都是方方面面的专家学者和实业家,可谓一时之选。军事方面有陈仪、洪中、俞大维、钱昌祚、杨继曾等;国际关系方面有王世杰、周览、谢冠生、徐淑希、钱端升等;文化教育方面有胡适、杨振声、傅斯年、张其昀等;财政经济方面有吴鼎昌、张嘉敖、徐新六、陶孟和、杨端六、王崇植等;原料及制造方面有丁文江、翁文灏、顾振、范旭东、吴蕴初、刘鸿生、颜任光等;交通运输方面有黄伯樵、沈怡、陈伯庄等;土地及粮食方面有万国鼎、沈宗瀚、赵连芳等,总计四五十人。

    蒋介石对这个名单中的成员很重视,分批召见了其中部分成员,并在1932年的春、夏、秋季,先后在南京、庐山、武汉邀请王世杰、胡适、丁文江、翁文灏等专家学者为他讲学,从而加深对这批人员的了解。

    经过近一年的筹备,1932年11月1日,国防设计委员会(英文名称为TheNationalDefenseCommittee)在南京正式成立。蒋介石为了把该会置于他的领导之下,亲自担任该会委员长,并决定将该会隶属于他领导的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参谋本部。参谋本部原称总参谋部,蒋介石以军事委员会委员长兼任总长。1932年5月参谋本部改组后,其下辖的第一厅主要负责海军和空军国防作战计划及后勤;第二厅主要负责搜集国内外情报、参谋教育及战史编篡工作;边务组主要负责边防事务;城塞组专办国防及要塞工程设计实施事宜;测量总局主要负责各种测量工作。国防设计委员会成立时,蒋介石任命时任北平地质调查所所长的著名地质学家翁文灏为该会秘书长,任命时任教育部常务次长的钱昌照为副秘书长。国防设计委员会成立后,任命了第一批委员。他们是:黄慕松、杨杰、陈仪、周亚衡、林蔚、翁文灏、丁文江、陈立夫、王宠佑、刘鸿生、穆藕初、曾昭伦、赵石民、陶孟和、刘大钧、吴鼎昌、徐新六、唐有壬、杨端六、万国鼎、沈宗瀚、胡石青、陈伯庄、顾振、沈怡、颜任光、钱昌祚、周鲠生、钱泰、徐淑希、俞大维、谢冠生、裴复植、王世杰、蒋梦麟、胡适、杨振声、周炳琳、钱昌照,共计39人。根据《国防设计委员会组织条例》的规定,行政院各部会的长官为该会的当然委员。以后又陆续补充范旭东、吴蕴初、张嘉敖、何廉、王崇植、洪中、蒋廷黻等人为委员。

    国防设计委员会成立时是一秘密机构,办公地点设在南京三元巷2号。该会的职权为:(1)拟制全国国防之具体方案;(2)计划以国防为中心之建设事业;(3)筹拟关于国防之临时处置。根据《国防设计委员会工作计划大纲》的规定,国防设计委员会下设三处七组。三处是:秘书处、调查处、统计处;七组是:军事组、国际关系组、文化组、经济及财政组、原料及制造组、运输及交通组、土地及粮食组。后来又增加了专门人才调查组。由此可见,国防设计范围很广,它不仅包括军事,还包括工业企业、财政经济、交通运输、文化教育、人才调查、土地粮食、国际问题等。

    国防设计委员会下设的各个组成立后,聘请了一批各界知名人士和专家学者为专门委员,通过他们首先开展方方面面的调查工作。这批专门委员中有地质专家李四光、化工专家范旭东、电工专家恽震、机械专家王守竞、矿业专家孙越崎等。军事组先后制订了64种调查表格要济南市有关部门填报,以掌握第一手资料。国际组首先对各国在华经济情况进行调查,并派员到日本和日本控制下的中国东北地区进行秘密调查。经济及财政组重点对中国的矿产资源及与国防有关的工业进行了调查。原料及制造组主要对津浦、陇海、京汉等铁路沿线的煤矿以及全国的石油、有色金属矿等进行了调查。其他组也结合本组业务进行了比较广泛的调查,取得了一批成果。例如,汇编了《中国工程名人录》;拟订了《重工业建设5年计划》、《战时燃料及石油统制计划》等。值得一提的是,这一时期国防设计委员会还对西北地区的地理、水利、民族、农业等方面进行了调查。

    1934年9月,国防设计委员会增设了计划部,该部的工作偏重于工业建设。这年夏天,国防设计委员会还成立了陕北油矿探勘处。该处是国防设计委员会时期下属的唯一一家企业。

军事委员会时期(1935、4—1938、1)

    1935年4月,国民政府军事机构进行大改组。在这次改组中,国防设计委员会与兵工署资源司等合并,机构名称改为资源委员会,隶属于军事委员会。蒋介石以军委主席身份兼任资委会委员长,翁文灏、钱昌照仍分别担任该会正、副秘书长。这一时期资委会的职责是:关于人的资源及特殊资源之调查统计研究事项;关于资源之计划及建设事项;关于资源动员之计划事项;关于其他有关资源之事项。根据《资源委员会组织条例》的规定,原来的军事、国际关系、教育文化三个部门的工作宣告结束,有关人员并入相应的主管部门。军事委员会赋于资委会以“开发全国资源,经办国防工矿事业之任务,以建立腹地国防经济为工作重心。即于湖南、湖北、江西各省区域内建立特别重要之基本工矿工业,如煤、铁、锑、钨等矿,及电力、钢铁、机械、电工、化工等工业,均选定地址,购置设备,以奠定基础;其他如烟煤、石油、铜、锌、锡、汞等资源,亦详细勘察,准备开发,以发展重工业,加速促进中国之工业化。”从此,资委会由原来国防设计委员会的主要从事调查、统计和研究设计的机构转为主要领导工业建设的部门。

    还应指出的是在1935年国民政府行政院大改组中,资委会成员中有多位人士到政府中担任重要职务。这届行政院长是蒋介石,秘书长是翁文灏,政务处长是蒋廷黻。9名政府部长中资委会委员占了3个。他们是:铁道部长张嘉敖,外交部长王世杰、实业部长吴鼎昌。因此,当时有人称这届内阁为“三元巷内阁”。

    资委会成立后,对于内设机构有所调整。会本部内设秘书厅,秘书厅领导电气室、冶金室、矿室、专员室、统计处、调查处、设计处、秘书办公处。秘书长翁文灏主要在行政院办公,资委会的日常工作由副秘书长钱昌照主持。曾在资委会任职的吴鼎昌担任实业部长后,“废弃了陈公博任实业部长时所拟的兴建工矿事业的计划,将实业部办成了一个单纯管理实业的行政机构,使资委会兴建工矿企业非但不受实业部的制肘,反而得到实业部的支持。”

    资委会成立后,国民政府先从建设事业专款中拨出1000万元作为资委会的经费。资委会又通过与德国签订《信用借款协定》获得了1亿金马克的信用贷款。有了这些款项,资委会在中国推行重工业计划所需的资金初步得到落实。于是,资委会以江西吉安、湖南湘潭为重点,开始了大规模的工业建设。其中包括中央钢铁厂、茶陵铁矿、江西钨铁厂、彭县铜矿、阳新大冶铜矿、中央机器制造厂、中央电工器材厂、中央无线电厂、中央电瓷厂、高坑煤矿、湘潭煤矿等企业。其中一些工业门类是中国前所未有的。截至1938年1月,资委会本部共有163名工作人员。

经济部时期(1938、1—1946、5)

    1937年7月7日,抗日战争全面爆发。抗战爆发后,据当时主持资委会日常工作的钱昌照回忆:“政府体制一度改为战时体制,成立了大本营,下设6个部,资委会属于第三部。第三部主管经济和兵工,翁文灏任部长,我和俞大维担任副部长。但这个战时体制仅仅是昙花一现,1938年初便解了体”。详见《钱昌照回忆录》,中国文史出版社1998年版,第36—37页,第52页。为了适应战时需要,国民政府在1938年颁布的《调整中央行政机构令》中,将实业部改组为经济部,并任命翁文灏为经济部长。与此同时,国民政府将军事委员会所属的资源委员会、工矿调整委员会、农产调整委员会、第三部(主管国防工业)、第四部(主管国防经济)以及建设委员会、全国经济委员会所属之水利机关,一起并入经济部。经济部的成立,标志着国民政府初步完成了从和平时期的经济体制向战时经济体制的过度。新组建的经济部有21个行政单位,22个专业部门。

    资委会是22个专业部门之一。这次改组后,蒋介石不再兼任资委会委员长,改由经济部长翁文灏兼任资委会主任委员,钱昌照任副主任委员。改组后的资委会设委员8—12人,由经济部长聘任。这一阶段被聘为资委会委员的有:徐新六、范旭东、吴蕴初、林蔚、俞大维、周骏彦、霍宝树、顾翊群、王宠估、沈怡。缪嘉铭为顾问,叶渚沛、张峻等19人为专门委员。调整后的资委会委员会与以前相比有较大变化,这届委员主要由实业家担任。这一时期的资委会虽然隶属于经济部,但它在经济部管辖的专业部门中是最重要的。原建设委员会、原军事委员会第三部、第四部的人员及业务在这次调整中都并入资委会,从而壮大了资委会的实力,扩大了资委会的业务范围。

    新组建的资委会于1938年3月5日在汉口正式办公。这次改组后,资委会的内设机构相应作了调整。会内设立的机构有:秘书处、工业处、矿业处、电业处、技术室、经济研究室、会计室、购料室、财务委员会。从此,资委会从秘密单位转为公开机构,从一个筹划经济动员兼事重工业建设的部门转变成为领导全国工业建设的机构。1938年2月28日,国民政府颁布《资源委员会组织条例》,规定资委会的职掌为:(1)创办及管理经营基本工业;(2)开发及管理经营重要矿业;(3)创办及管理经营动力事业;(4)办理政府指定之其他事业。就其工作区域而言,“暂时放弃长江腹地,特别着重于四川、云南、贵州、广西、陕西、甘肃、青海、西康等内地省份,凭借西部山岳有利地形,创立生产中心,期能配合长期抗战国策,巩固国力,持久作战,以争取最后胜利。”程玉凤、程玉凰编:《资源委员会档案史料初编》,(台湾)国史馆1984年版,第5页,第6页,第7页。武汉沦陷后,资委会迁至重庆办公。办公地点先在上清寺,后来迁到牛角沱。此后,资委会主要在抗战后方开展工业建设。

    1942年5月13日,国民政府颁布《经济部资源委员会组织法》。其中规定资委会的职掌为:(1)创办及管理经营基本工业;(2)开发及管理经营重要矿业;(3)创办及管理经营动力事业;(4)办理政府指定之其他事业。对资委会内设机构则规定设立以下7个:工业处、矿业处、电业处、材料处、财务处、技术室、经济研究室。此后,资委会主要致力于工、矿、电三方面的建设。经办的企业包括独资经营、参加经营并主办、参加经营不主办三种类型。到抗战胜利前夕的1945年6月,资委会经办的企业包括冶金工业9家、机械工业7家、电器工业5家、化学工业37家、煤矿19家、油矿2家、铜铅锌铁矿4家、钨锡锑汞矿及管理单位10家、金矿2家、矿产勘测单位1家、电力工业27家、服务单位7家。共计130家。1945年8月24日,资委会奉命完成《修正经济部资源委员会组织法草案》,其中规定在处室下设科长27—35人,科员51—67人,办事员63—79人。

    抗战胜利后,资委会众多人员被经济部派往全国各地接收日伪产业。经济部把拟接收的地区分为6个大区,其中由资委会人员担任特派员的有4位:杨公兆任鲁晋豫区特派员,王翼臣任冀热察绥区特派员,孙越崎任东北区特派员,包可永任台湾区特派员。1945年12月,资委会迁回南京三元巷2号办公。

行政院时期(1946、5—1952、8)

    1946年5月14日,行政院第742次例会通过决议,决定将资委会改隶行政院领导,并奉派钱昌照为该会主任委员,孙越崎为副主任委员。同年9月12日,国民政府公布《修正资源委员会组织法》。

    该组织法共计21条,其中规定资委会直接隶属于行政院;资委会主要负责创办及管理经营国营基本重工业;开发及管理经营国营重要矿业;创办及管理经营国营动力事业;办理政府指定之其他国营工矿电事业。规定资委会内设机构有:业务委员会、财务处、总务处、统计室、会计室、人事室(处)、秘书处、参事室等。其中业务委员会下设石油、电力、煤业、电工、糖业、纸业、水泥、金属矿业、钢铁、机械、化工、综合等12个组。从此,资委会的组织逐步扩大,地位更显重要。10月23日,钱昌照被国民政府主席蒋介石、行政院长宋子文任命为资委会委员长。孙越崎随后被任命为副委员长。11月5日,宋子文聘请吴蕴初、霍宝树、越棣华、杨继曾、沈怡、王崇植、孙拯、杨公兆、王守竞、恽震、程义法、吴兆洪为资委会委员。同月28日,资委会成立日本赔偿拆迁委员会,指定孙越崎为该会主任,孙拯、杨公兆、吴兆洪为副主任。这一时期,资委会接收了近千家工矿企业,其中包括在台湾从日本人手中接收的一批工矿企业。这一时期,资委会是国民政府行政院直属的18个部会之一,会本部已有工作人员350多人。其所辖企业已遍布全国各地。

    1947年4月23日,钱昌照辞去资委会委员长职务。资委会委员长一职由行政院副院长翁文灏兼任,孙越崎仍担任副委员长。1948年5月下旬,翁文灏担任行政院长。6月1日,孙越崎被蒋介石、翁文灏任命为资委会委员长,随后又任命吴兆洪为副委员长。

    随着解放战争的发展,1949年3月何应钦担任行政院长后,将工商部、农林部、水利部、资委会合并组成经济部,由经济部负责全国经济行政及经济建设事务。经济部下辖工业司、矿业司、商业司、总务司、农林署、水利署和资委会,由孙越崎担任经济部长兼资委会主任委员。6月,净锡山接任行政院长时,孙越崎辞去经济部长兼资委会主任职务。随后,国民政府任命刘航琛为经济部长兼资委会主任。这一时期,资委会接管了中国纺织建设公司和农林部。7月,经济部颁布了《资源委员会组织规程草案》。其中规定资委会的职掌范围从原来的创办及管理经营国营基本工业,开发及管理经营国营重要矿业,创办及管理经营国营动力事业,扩大到创办及管理经营国营农林渔牧事业。随着国民党军队在大陆的节节败退,同年12月,资委会从广州迁往台湾,其办公地点设在台北市中山北路一段30号,其业务主要管理台湾糖业公司、电力公司等资委会在台湾的工矿企业。1952年8月31日,台湾当局正式将资委会机构撤消。资委会在台湾的人员及财产由“经济部国营事业司”接管,经济部次长张静愚兼任该司司长。资委会遂告结束。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资委会的前身——国防设计委员会创建于“九一八”事件后的1932年,终结于国民党败退台湾后的1952年,前后历经20年。国防设计委员会虽然是一个直属于参谋本部的秘密机构,但它的职责主要是主持调查全国工矿业状况,拟订工业建设方案,筹办各种有关国防的重工业。国防设计委员会改为资委会初期,尽管它隶属于军事委员会,但它的任务仍为开发全国资源,经办有关国防的工矿事业。1938年以后,资委会为支援抗战大力在后方开展工业建设。抗战胜利后,资委会通过接收日伪大批工矿企业,成为中国近代工业史上最大的国家资本工业机构,拥有近千家企业,30多万员工,控制了全国的重工业生产。需要说明的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资委会的主要负责人、会本部的绝大部分职员及所属企业的广大员工都留在了大陆。这批人员和企业对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壮大新中国的经济力量,恢复国民经济,争取国家财政经济状况的根本好转,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资委会的机构虽然在1952年8月被台湾当局撤消,但从20世纪50年代到80年代,台湾当局主管经济工作的高级官员,相当一部分都是资委会在抗战胜利后选派到台湾工作的职员,其中任职最高的孙运璇官至行政院长。不可否认,他们为台湾地区的经济发展做出过历史性的贡献。(转载《湖北文史》第七十七辑,本文作者薛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