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政协文史

金戈铁马铸战功  彪炳千秋育后人

2014-09-15 21:48:01  
字体大小:【

 

彭剑青


  2011年是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政协湖北省第三、四、五届委员会副主席许金彪同志诞辰100周年。在他百岁诞辰之际,家乡人民更加怀念他,缅怀追思他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中华民族的独立和湖北经济建设、政协工作所作出的杰出贡献。



  1911年7月,许金彪出生于孝感县饶许家湾一个贫农家庭。六七岁就随母亲讨饭,11岁离开家乡给人放牛、造纸、屠猪宰羊、硝皮革。为反抗剥削和压迫,他在平汉线秘密党组织的影响下,于1927年6月正式参加了由卫祖圣、孙高怀领导的第一个孝感县共产党支部的工作,以理发作掩护进行交通工作。
  1929年6月,经地方党组织动员,许金彪带头报名参加初建的红军队伍,在第一军第一师第一团重机枪连当战士。红军第一军扩编为红四方面军,他所在的部队亦改编为四军十二师三十四团。在鄂豫皖苏区四次反“围剿”战斗中,他作为重机枪射手,予以火力支持,毙伤敌人无数,他亦多次负伤。 
   
  1933年,红四方面军被迫战略转移开始了长征的第一步。这年春天,在四川的宣汉、城口搭界的杨林关山口,许金彪所在的十二师与川军田颂尧部展开了持续一整天的激战,敌我双方伤亡惨重。川北多山,险峻陡峭,他于奔袭中不慎摔落悬崖,造成脊椎骨折,重伤入院。1933年10月,红四方面军在四川宣汉、达县展开了第三次战役,刘湘倚仗空中优势,狂轰乱炸。激烈的阵地争夺战持续了大半天,伤愈后的许金彪带领机枪连配合部队进攻时,被一块四两重的弹片切穿左踝骨,疼痛难耐。为不影响士气,他神色镇定,坚持指挥战斗。
  在开辟川陕根据地的战斗岁月中,许金彪不仅在战斗中出生入死,奋勇拼搏,在“土改”和“扩红”工作中,亦出色完成任务,受到嘉奖,由此升任连指导员、营教导员、总部科长。他依靠一双残腿三过雪山、草地,在长征路上收容了众多战友。

  1936年二三月间,西渡黄河部队奉命组成西路军,许金彪随红军总医院开始了悲壮的西征历程。在甘肃倪家营子争夺战前夕,他受命担任妇女独立团团长,带领全团千余干部战士,做好战地后勤服务,有力支援了前方的战斗。战争失利后,他又受命组织地方政权,任高(台)抚(彝)县委书记,带领县委一班人在祁连山脉坚持游击战斗。在与敌拼刺刀时大腿、手腕及手臂再次多处负伤。终因弹尽粮绝被俘。在狱中,他机智灵活地同敌人斗争,设法与兰州“八办”取得联系,成功自救。


   
  抗日战争时期,许金彪以平型关伤员名义复员回乡,自觉地组织民众投入民族解放战争。他积极联络一道回乡的红军战士,发动群众,在中和乡抗日自卫队的基础上,独立自主地创建了孝感中和乡抗日根据地,在敌、伪、顽的夹缝中毅然树立起一面鲜艳的抗日旗帜。

  1938年10月,孝感中和乡抗日自卫队改编为“湖北省抗日游击大队”(下简称“大队”),许金彪为大队长,下辖四个中队。不久收编了广西军愿意抗战的半个连队,以此为基础组建重机枪中队,作为许金彪亲自掌握的预备队。孝感多丘陵、林木,便于游击活动。“大队”成立后,许金彪率部首战孝感“烂泥冲”,再战应山太平镇,先后缴获土顽胡翼武部、杨焕然部枪械百余支。12月,敌拟抽调四个警备支队“扫荡”中和乡,许部得悉后先发制人,一举拔掉杨家寨据点,驻孝感日军因之取消“扫荡”计划。翌年2月,许金彪率部袭击陆家山日军列车,毙伤敌80余人。4月,“和平救国军”警卫师联合“铲共团”刘亚卿部千余人,围攻湖北省抗日游击大队,许金彪联合友军曹省三部,突围中,击毙伪警卫师长曾大钧。此一役,湖北省抗日游击大队声名远播。

  中和乡抗日根据地和“大队”初创时,许金彪把艰苦的发动工作放在启发群众的政治觉悟上,使广大人民群众自觉起来抗日。人民群众发动起来后,许金彪又把保证群众的民主权利作为自己的根本工作。政治上,充分保证人民群众当家作主的权利;经济上,不断改善人民生活;政权建设中,积极吸收民众中的先进分子,并充分发挥他们在政权中的主导作用。为不断改善人民生活,许金彪除普遍地实行减租减息,还积极支持、指导群众广开生产门路,开展农业和工、副业生产,使群众的生活不断得到改善。由于这些措施深得民心,因而也极大地激发了民众的抗日热情,使中和乡的进步力量得到充分发展。

  中和乡的抗日民主政权有两级。在中和乡为中心的巩固地区,实行普选制。在群众普选的基础上,由三股力量组成“三三制”的抗日民主政权,一是“大队”派出经过锻炼的党员干部参加地方选举,充实地方行政;二是公选民众中的先进分子进入领导班子;三是选出一些开明绅士进入领导班子。这种民主政权的领导班子,既削弱和打破了封建统治,又发挥了党员的核心作用,民众的主导作用,同时也较好地保证了各抗日阶层参加抗日民主政权的权利,从而使各抗日阶层的关系得到正确处理,团结了大批中间力量,争取了更多的人站到抗日战线上来。特别是一些民主人士被选进各级抗日民主政权领导班子之后,利用他们的影响和人事关系,不仅在减租、减息,扶持民众发展生产,兴办各种社会事业方面作出了积极的贡献,而且还影响和争取了更多的人士站到抗日统一战线上来,在经济和物质上支持了抗日斗争。

  中和乡抗日根据地及其“大队”孤悬敌后,为打破敌、伪、顽的包围夹击,“大队”对之采取不同对策。对日寇毫不妥协予以斗争;对友军积极主动予以合作;对顽固派有斗争又有联合,以斗争求联合的策略。为了分化瓦解敌人,孤立顽固派,“大队”先后同曹省三、杨希超、蒋少瑗等签订过“互不侵犯,联合抗日”的协议。适时利用统战关系,开展联曹(省三)联杨(希超)打伪顽曾大钧,也开展过“联曹(省三)打胡(土顽胡翼武)”,这些斗争的胜利,不仅削弱了敌人力量,就是对一些顽固派,“大队”也曾与之打打谈谈,谈谈打打,有战有和、有硬有软、据理力争、针锋相对。这样,“大队”在斗争中赢得了时间,争取了更多的群众,打破了敌、伪、顽的包围夹击,并使之在敌人的夹缝中成长壮大。

  湖北省抗日游击大队从中和乡走出,经数十次战斗,成长壮大,威振四方。李先念来后,整编为新四军鄂豫挺进纵队的一个团队,再为十三旅三十七团,一直战功赫赫,直到艰难的五师突围,都是李先念身边一支最有战斗力的队伍。这支队伍的组建与成功,与许金彪是分不开的。
  许金彪队伍里的干部战士,个个机智勇敢,不怕牺牲。他的医护人员,亦是灵活机动,既是救护员,也是战斗员,单独作战能力很强。他领导的根据地人民,也是积极主动,敢于亦善于同敌人斗争。整个根据地就处在这一片欣欣向荣的氛围当中。每个人都相互影响着,做出了贡献。

  许金彪所做的就是鼓励干部和战士,给他们以充分的自主,让他们个个出彩。帮助这些普通农民迅速成长为坚强勇敢的抗日战士,让一支普通的氏族部队快速成长为让敌、伪、顽不敢轻易触及的一支钢铁队伍。他领导的战士,在新五师成立后,大部分成了营连级指挥员,成了各级队伍的骨干力量。这些人大部分在战斗中牺牲,成为无名英烈。

  1939年5月,“湖北省抗日游击大队”同李先念会合时,已发展成拥有五百余人枪、五个中队的一支显赫的敌后人民抗日武装,加上便衣队及大量后勤人员,已有千余抗日将士。中和乡这块红色堡垒不仅没被摧毁,反而在孝感地区蓬勃发展起来了。此时,虽然敌、伪、顽不断向“抗日游击大队”和中和乡根据地发动“扫荡”、“围剿”,但“大队”已深深扎根于人民群众之中,形成“大队”、民兵、群众三位一体的强大的战斗力量。他们敌后游击战争开展得异常活跃,他们充分利用地形地物,开展了“迷藏战”、“偷袭战”、“突击战”,以灵活多样的武装斗争形式,或声东击西,搞得敌人防不胜防;或设空城计,弄得敌人疲于奔命,使敌人进入根据地后,草木皆兵,寸步难行,消息被封锁,吃的弄不到,向导找不到,而“大队”却在广大群众的配合和掩护下,消息灵通,行动自如,以逸待劳,或打击入侵根据地的敌军,或转入敌占区拔除其据点。  

  大队建立后,首先要有个统一标志,于是成立了被服厂,最初生产子弹袋和“彪”字袖章,后来才生产绑腿、帽子、被子及服装。由于战斗频繁,伤病员和损坏的枪枝也越来越多,形势迫人,许金彪先后派刘良璧筹建医院,派熊必良、陈朋两人筹建修械所。医院和修械所采取军民结合的形式,医院既为伤员治伤,又为老百姓看病;修械所既修理枪枝,制造土炸弹,又为老百姓修理和制造农具。这样,既提高了根据地人民的健康水平,又促进了根据地工、农业生产的发展,而根据地的巩固和发展又反过来促进了“大队”的建设。

  军事上统战工作的胜利,给他们以很大的启示,在解决给养困难的问题上他们也充分运用了统一战线这一“法宝”。许金彪曾在中和乡、花园等地邀请各界开明士绅座谈,对他们晓以抗日大义,提出“有钱出钱,有力出力”的倡议,并保护他们的安全。每次二三桌客人,要求每人一次少则5元,多则20元,不伤富户之筋骨,还招待吃一餐饭,气氛融洽,此募集足以维持部队生存。后来,他们又采取灵活多样的募捐方法,钱多多捐,钱少少捐,多少不定,商量办事。他们的这些做法,不仅战胜了大队建立初期经济上的困难,而且争取了更多的人站到抗日阵线上来。1939年初,中和乡又设立了钱粮处,便衣队活动远及湖区。在促进生产发展、保证群众生活逐渐有所提高的前提下,他们又普遍地进行田粮税和工商税的征收工作,把财政收入纳入正常轨道,使部队建设和地方政权建设建立在扎实的物质基础上。

  1939年5月,许金彪将自己所领导的部队和根据地全部交给李先念指挥和领导,同时将根据地积攒的两挑子银元交出。此举为李先念领导的新四军队伍在鄂中地区立足奠定了基础,李先念感慨地说:这只有金彪才做得到。想当初,他专程拜访国民党专员石毓灵,石毓灵仅以20块大洋打发。此后,许金彪协助李先念指挥了“联曹(省三)打胡(翼武)”战斗。部队整编后,开赴安陆,创建了南下途中的第一块地跨安、应、孝三县的赵家棚根据地,进一步扩大了抗日影响。在武汉外围的敌后战场上,他率部征战,历经大小战斗数十次。中和乡这块在艰苦斗争中创建的根据地,从此更加巩固,成为插入敌心脏的一把锋锐钢刀,既是新四军豫鄂挺进纵队、五师横跨平汉铁路的立足点,又是鄂豫边区平汉路东、西两侧抗日根据地的联络点。它对新四军五师、对鄂豫边区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建设,发挥了应有的作用。许金彪无论是担任五师后勤部长,或是情报处长、参谋处长,还是警卫团长,均尽职尽责作出贡献。

  当时部队生活很艰苦,部分战士亦有牢骚。许金彪陪同李先念做思想工作。开饭时,李先念诙谐地说:八个人吃饭九个碗(意指八菜一汤),还嫌伙食不够好。大家听了相视一笑。
    1940年初,美国著名进步作家艾格妮丝·史沫特莱以《曼彻斯特卫报》特约记者的名义,访问豫鄂边区游击纵队,其间专门采访了许金彪,陪同采访的安娥女士在《五月榴花照眼明》一书中有如下描写:

    许团长和史沫特莱女士谈得很诚恳……由于他战斗意志坚强和战斗经验丰富,他的团队成为本纵队的一个最中坚的团队。李司令员看他们的游击区域太宽,任务艰巨,给他派了一个好的副团长,他们两人相得益彰,简直把这个团队带成常胜铁军了。至今大小五六十战,从没打过败仗。敌人一听到他们的名字,从来不敢小股的走近他们。他们这个团队的特征就是“胆大包天”。他们常常白天在和敌人距离极近之处打篮球。有一次,他们在这边打篮球,敌人在对面下操,两下遥遥相望,谁也不惹谁。可是这也只有他们这一个团队可以这么做,换换人就不见得成。因为他们先声夺人,敌人非有了准备不敢贸然撩拨他们……我虽然和许团长没谈几句话,他留给我的印象却很深。在我的脑子里,许团长是一个沉毅果敢、埋头实干的角色。



  抗日战争胜利后,蒋介石撕毁国共两党签订的《双十协定》,调集30万军队向中原解放区大举进攻。
  1946年6月26日,部队在司令员李先念率领下,开始了震惊中外的中原突围。许金彪时任警卫团长,带领两个营,随右路军行动,负责干部旅的安全。7月14日,天上有敌机扫射,前有堵截,后有追兵,左右夹击,又遇山洪暴发,水深过胸,且流急浪高。大战一整天,晚上抢渡丹江,许金彪号召战士们手牵着手,靠着人拉人,人拉马,结成强劲人流,同洪水搏斗。在警卫团的奋勇保护下,干部旅安全渡过丹江。

  右路部队成功强渡丹江后绕道西进,在郧阳南化塘一带遭遇了胡宗南“天下第一军”两个师的进攻和夹击。敌方关隘工事坚固,以逸待劳。而我部没有粮食和其他补给,一路奔袭,一路血战,其艰险程度可想而知。此一役,许金彪在完全暴露于敌炮火攻击的情形下,带领警卫团,担任主攻,拼死冲上鲍鱼岭阵地,杀出一道缺口,激战至天黑,使纵队得以顺利突围。警卫团伤亡殆尽,由地方干部组成的没有战斗力的干部旅亦被敌炮火打散。
  千里挺进大别山,许金彪任晋冀鲁豫野战军十二纵警卫团长。“淮海战役”中打援,在大凉山,曾受命以一团之力阻敌一军之众三日。进而反攻中原,进军江汉,在天门皂市一场恶战中,解救江汉军区首长于重围之中。
  在任湖北支前司令部司令员期间,许金彪积极组织物资和民工支援大军南下,为解放战争的最后胜利继续作贡献。


  
  新中国成立后,许金彪转业,积极投身湖北公路交通建设。200余名五师掉队、失散人员找到他要求归队,他均依工作需要给予安排。“三反五反”运动来临,许金彪被扣上立场不坚定,敌我不分的帽子,他不服,说:不就是给口饭吃嘛。说罢拂袖而去,于是头上又多了一顶抵抗运动的帽子,予以撤职查办。
  1952年,湖北出现了大面积旱灾,5月至8月,连续一百多天未下雨。“望天收”的农田,仅靠河流、塘堰灌溉,只能连续抗御2030天。在百日大旱的情况下,田地龟裂,禾苗枯萎,塘堰干涸,河水断流,全省受灾县多达40个,涉及农田870万亩,人口670万。

  湖北省委、省人委决定,在大灾之年,既要领导人民生产救灾,又要领导人民大修水利,抵御旱涝,将国家拨给湖北救灾款1800亿元,以“以工代赈”的形式拨给各县兴修水利。让受灾群众出勤做工,将工钱买粮渡荒。从而掀起了湖北历史上规模空前的兴修水利高潮。
  许金彪就是在此时调任省农林厅水利局副局长。他不计个人得失,全身心投入水利建设,他说:“我要拜水利专家、工程技术干部为师,老老实实从头学起,争取从外行变为内行。”他亲自指挥建设的一些中小型水库,至今还发挥着作用。

  一、选定随县车水沟工程坝址
  1952年9月,湖北大旱已成定局,省委、省人委的救灾和大办水利方针已定,省水利局为做好开工前的准备工作,抓紧勘察、测量、设计。许金彪代表省局领导,与随县领导及技术人员,共同研究在府河上游兴修灌溉工程的大坝坝址问题。经过到车水沟河段现场勘察、分析研究,认为车水沟处河道平缓,与所灌田亩毗邻,渠道好开挖,可灌溉3万5万亩。而且工程可分两期做,先做低坝引水灌溉,今后还可做中高坝。当时技术人员认为,虽然车水沟坝址处沙层覆盖较深,不容易清到底,但可从设计上来考虑,采用不清基到底,粘土铺盖等办法处理。许金彪认为大家讨论分析的意见有道理,初步确定大坝坝址选定在车水沟,定名为“车水沟灌溉工程”,并把意见带回省局,由省局安排技术人员进行测量。
 初步方案提出后,即由中央水利部派来支援湖北的技术人员设计后进行并施工。工程建成后,灌溉随县城关镇及厉山镇36000多亩良田,40多年来一直长盛不衰。后来又在车水沟上游兴建了大型水库——封江口水库。

  二、深入地、县农村,组织水利工程施工
  1952年9月至12月,省水利工作会议召开以后,“以工代赈”兴修水利的各项工作亟待落实,许金彪即带领工程技术人员一行五人,深入到麻城、红安、胜利(今罗田胜利镇)等县基层,协助当地政府就工程的选址、测量、设计、劳力、物资的组织安排等展开工作。先后参加了麻城毛家冲水库坝址的选定,红安火连畈水库开工的大动员,麻城黑石嘴水库清基回填的质量检查等工作。特别是对麻城大坳水库的坝址选择,花费了很大精力。麻城历史上旱涝灾害频繁,是湖北“三年两旱、十年九淹”的典型地区之一,当年大旱,麻城又是重灾区。由于“以工代赈”,水利工程开工在即,工程的选址、测量、设计等工作都要尽快完成。11月中旬,许金彪决定亲自进行实地查勘,便指定由老工程师杨鸿勋等八人组成小组,一起对麻城境内的举水以东及其上游胜利县的部分区域进行普遍勘察。

  经过一周的勘察,翻越了松子关,直到安徽边境,查遍了举水的阎家河、巴水的杉林河、落梅河(胜利县境内)、九资河等,又返回到举水的白果河、麻溪河。对所查勘的河流能做水库枢纽工程的河谷、山口,都认真地从承雨面积,灌溉田亩、经济效益、投资能力诸方面进行分析比较,最后认定麻溪河大坳铺屋处作为水库地址,既可防洪、灌溉,又可发电,条件比较优越。其查勘结果,许金彪带回省局,经研究同意后,即派省局工程五队到大坳进行测量,并确定由省水利局工务科设计。
  同年12月,孝感县金盆浴鲤水库已经开工,许金彪带领技术干部去工地,检查工程质量,指导施工工作,经了解,许金彪认为该工程是当年开工较早的大工程,对县委、县政府的准备工作抓得早、劳力组织充分、场面大、进度快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同时强调,要十分注意工程质量,并按技术干部提出的意见,要求对左岸坝头心墙与山坡接头处精心处理。

  三、担任大坳水库工程指挥部指挥长
  省人民政府批准兴建的大坳水库,是当时省内最大的水库。1953年2月,大坳水库工程指挥部成立,许金彪任指挥长。大坳水库在整个枢纽工程施工过程中,由于是省内第一个将修建的水库,在设计、施工、材料及施工手段等方面都缺乏经验和条件,每前进一步,都碰到许多困难和问题。许金彪发扬民主,走群众路线,充分发挥技术干部的作用,大胆承担责任;又勤于思考,把过去带兵打仗的经验充分运用到水利建设上来,终于使许多问题得以解决,使工程顺利进行。
  1953年5月,湖北省委书记、省人民委员会主席李先念亲临大坳水库工地视察。许金彪等工地领导遵循李主席的指示,进一步开展劳动竞赛,大战“红五月”,指挥部针对工地土料运距远,并且要过两次河,翻三座山的情况,决定,采取增加照明设备,三班轮换,昼夜施工,歇人不歇工具等办法,在农忙前抢运一部分土料到大坝附近堆放,农忙时,余下的民工可就近取土。这样一来,大大提高了工效,缩短了工期,使大坝提前一个月,于6月底胜利建成。

  四、担任石龙过江水库工程指挥部指挥长
  1953年9月,省政府为解决“五三”农场及京山、天门部分农田灌溉、防洪及发电问题,批准兴建石龙过江水库,任命许金彪为工程指挥部指挥长。许金彪带领随行工作人员奔赴“五三”农场,并同“五三”农场场长周季方等领导同志一道,开展了施工前的准备工作。

  在水库施工最紧张的阶段,李先念奉调到中央工作,成行前,在湖北休息一个月。李先念利用这一个月的时间,到“石龙过江”水库工地驻地视察。李先念邀集了原五师的几位老同志夏世厚、许金彪、周季方、李家模等一道,看水库枢纽的设计布局、施工的力量摆布、渠道网络流向,还看了“五三”农场总场及各个分场的山山水水、农田水利、森林果木。李先念白天谈工作,晚上就同老战友们一起叙谈战争时期的旧事。曾笑着说:“金彪,金彪,好多次我都想杀了你,(危难时)可每次你都在我跟前,让我找不到借口。”大家哈哈大笑。李先念一个月的休息时间中,就在水库工地住了20天,其间他曾征求许金彪意见:跟我进京吧?许金彪摇摇头说:京城像我这样的官多如牛毛,婉拒了老领导的好意。整个水库枢纽的施工过程,由于有了大坳水库施工的经验,对一些问题的设想和处理都十分恰当和及时,工程施工进展顺利,大坝等枢纽工程于1954年4月底胜利完成。

  在农机工作中,许金彪领导组织制定了一系列农业机械的管理办法,建立农业机械维修和技术培训网络,注重发挥农业机械的作用,提高了农业生产的经济效益,为湖北农业机械化奠定了基础。
  在工业建设中,许金彪在国民经济十分困难的情况下,按照省委、省政府的部署着力调整全省工业生产布局,度过了经济困难时期。
在“文化大革命”中,许金彪受到冲击,以叛徒(西路军被俘)、土匪(中和乡抗日)、逃兵(中原突围)等罪名被关押多年。在押期间,许金彪得知中苏边境局势紧张,可能开战,说:仗打起来,我依然可以带领孝感人民,替国家守武胜关。真是英雄暮年,豪气不减。
  “四人帮”倒台后,在李先念的直接关心下,组织上于1979年推翻了“文革”中强加于他的各种罪名,但依然仅予降职安排。



  在担任政协湖北省第三、四、五届委员会副主席期间,许金彪广泛团结政协委员和各界人士,积极参政、议政。特别是在打倒“四人帮”、结束“文化大革命”后,他精神焕发,老骥伏枥,经常深入基层,调查研究,紧紧围绕中共十二大提出的全面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纲领,履行政治协商、民主监督的基本职能,积极开展各项工作,齐心致力于推进改革开放和两个文明建设、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完善社会主义法制、维护安定团结、促进祖国和平统一。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文革”中制造的大批冤假错案,仍有许多未予平反。不少政协委员和民主党派成员的政策尚未落实,不满情绪浓厚,严重影响了政协工作的开展。许金彪开导说:彭老总、贺老总这些老帅尚不能自保,何况我们这些老兵老卒呢?幸亏当初没有进京,否则依我这个脾气,不早就被他们整死了。“三反五反”中给我的处分错误,还不是一样没有解决。我们的问题慢慢总要解决的。许金彪和五届省政协常委会,遵照中央的有关指示和全国政协的要求,坚决落实各级政协委员的政策,并把它作为一项重要工作连续抓了三年。为了使落实政策的工作在全省范围内迅速扎实地开展起来,省政协党组和省委统战部向湖北省委报送了《关于进一步落实省政协党外委员有关政策的意见》;省政协常委会作出了《关于检查落实政协委员有关政策的决议》,对政协委员的政策以及统战各项政策的落实情况进行普遍的检查,在各级党委的支持下,就地协商解决“老大难”问题。落实政策的工作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不仅调动了政协委员参政议政的积极性,而且扩大了人民政协的社会影响。

  政协结构变化,须大量降低共产党员在政协委员中的比例。许金彪做一些老同志的工作,他说:各位老战友,你们的资历比我老,能力比我强,我有这个位置,还不是师长给的吗?这样的话语让老同志们能够接受。老同志说:他们真聪明,派你来做工作。老同志们于是同意退出。不久,许金彪亦退出。
  许金彪离休后,仍然关心党的事业和我省的改革、建设和发展。他关心农村,心系群众,经常了解农村的变化情况和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他充分发挥余热,担任湖北省新四军研究会名誉会长,为研究湖北地方党史、军史、革命史提供材料,向青少年讲述革命斗争史和党的优良传统,教育青少年要继承党的光荣传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为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努力工作。

  许金彪在近70年的革命生涯中,无论是在革命战争年代,还是在社会主义革命建设时期,都始终如一地牢记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为湖北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奉献了自己毕生的精力。
  许金彪一生光明磊落,刚正不阿,敢于同不良倾向作斗争,从不计较个人得失,其廉洁奉公、谦虚谨慎、严于律己、艰苦朴素、平易近人的优良作风永远值得我们学习和效仿。
  许金彪一生最辉煌的成就,就是在生他养他之地——孝感所进行的抗日民族解放斗争。他带领中和乡根据地人民进行的精彩战斗,将作为孝感人民的精神财富,永远被铭记。(转载《湖北文史》总第九十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