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8年10月22日,日本侵略军侵占了新洲,三天后武汉沦陷。新洲人民也与全中国各族人民一样,积极投入到抗日战争中去,楚剧艺人亦不例外。表现最为突出的是沈云陔、陶古鹏、姚炳南等人。
一、沈云陔
沈云陔,新洲区仓埠街周铺沈家大湾人,著名楚剧表演艺术家。
1938年10月,根据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副主任周恩来“加强团结,共同抗日”的指示精神,“不为敌人歌舞”,汉剧、楚剧艺人都要组成宣传队,分头撤退后方。沈云陔领衔的“问艺”二队(楚剧共有6个队),原系满春戏班的问艺楚剧团,队长王若愚、副队长徐俗文。10月20日从汉口乘船出发,在宜昌受阻。沈云陔豁达大度,慷慨解囊,将随身携带的金银首饰给徐俗文当作船资,于1939年3月底抵达重庆,4月8日在重庆一园戏院举行了问艺二队的首场演出。
问艺二队入川8年,既是艰苦卓绝的8年,也是楚剧不断发展、壮大的8年,还是楚剧宣传群众、建功立业的8年。他们做了大量的工作,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宣传了抗日救亡和爱国主义、歌颂了民族精英。创作和演出的剧目,有直接反映抗日斗争的,如《姚子青血战宝山城》、《有钱出钱有力出力》;有借古喻今的剧目,如《岳飞》(15本),《岳飞的母亲》、《抗金兵》、《新雁门关》、《太平天国》等。第二,坚持义演和劳军演出活动,以及支援抗日前线,为救灾、办学等公益事业慷慨捐献。8年来问艺二队不顾经济收入低微,积极参加救济鄂灾、豫灾,筹备教育基金及为红十字会开展的公益活动捐资541万元,其贡献可谓大矣。第三,团结一心,患难与共。即使是领衔的沈云陔,也没有什么特殊的地方。他顾大局,识大体,从不计较包银(工资)的多少、食宿的好坏。他讲究的是无私奉献,共赴国难。在抗日的舞台上他是主角,在平时生活中他是普通一员,在危难之际他又是慷慨解囊、扶危济困的侠士。1940年8月20日,重庆一园戏院被日本鬼子的飞机炸毁,是他拿出全部的积蓄,重修一园戏院,迅速恢复演出。1943年7月,问艺二队赴泸州县演出遇到困难,又是他抱着痨病(肺病)的身子赶赴泸州县演出。
问艺二队在川的8年,“把舞台当作炮台,把剧场当作战场”,“上无负政府之期望,下无负于本身之职责”,为宣传抗日救亡和爱国主义,为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作出了不懈的努力和重大的贡献。这些成绩的取得,无不得益于沈云陔。可以这样说,没有沈云陔的领衔,问艺二队不可能取得这样巨大的成绩;没有沈云陔的无私奉献,问艺二队不可能在川演出长达8年之久。事实上,楚剧后撤的其他5个队都没有坚持下来,只有问艺二队坚持到抗日战争的胜利。1946年问艺二队回汉时,政治部第三厅厅长郭沫若特赠沈云陔七绝一首:
一夕三军尽楚歌,霸王垓下叹奈何。
从兹艺事浑无敌,铜琶铁板胜干戈。
二、陶古鹏
陶古鹏,新洲区阳逻街陶家大湾人,楚剧早期著名演员、改革家。在抗日战争中,他做了三件事,有较大的影响。
一是赠书周恩来。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第三厅在武汉成立,郭沫若任第三厅厅长。楚剧界由王若愚、段殿坤、陶古鹏负责与第三厅联系。在一次集会上,楚剧公会邀请了政治部副主任周恩来、三厅厅长郭沫若、三厅其他领导人田汉、洪琛等到大会指导。会上,周恩来作了“加强团结,共同抗日”的报告,郭沫若等人作了热情洋溢的讲话,肯定了楚剧艺人在抗日救亡宣传工作所做出的成绩。会上陶古鹏向周恩来赠送了他自己撰写的《楚剧概言》30本,周恩来表示感谢。
二是与汉奸斗争。
1938年10月24日,武汉沦陷,由于健康方面的原因,陶古鹏没有参加问艺二队入川。先回阳逻闲住了一段时间,当年腊月又回到汉口,在新市场组班演出,但收入甚微,主要原因是分配不公。在演出费中,先抽百分之十的经理费,再抽百分之三十的交际费,剩下的三、七分账,前台老板三成,全体演员七成。演员收入低微,难以维持生计。本来不想唱戏,但是不唱更无办法生存。1944年冬,陶古鹏向前台老板日寇翻译徐维善请假回乡探亲,他不准假。陶说你准假我也走,你不准假我也走。汉奸拿起茶杯将茶水泼到陶的脸上,还打了陶一耳光。陶当时忍无可忍,便振臂一呼,几个演员一齐拥上,狠狠地教训了一下汉奸。从此这个汉奸再也不敢嚣张了。
三是恢复楚剧公会。
1945年8月,日本宣布投降。天声的前台老板是杨寡妇,她丈夫原是汉奸侦缉。虽然抗战胜利了,但仍有少数汉奸逍遥法外,依然欺压演员。为了把楚剧界的演员团结起来,抵抗汉奸残余势力和国民党反动派,陶古鹏同段殿坤、章炳炎等人建议,恢复楚剧公会。当时的汉口市政府拖了一段时间,后来章炳炎、彭秀山把陶的著作《楚剧概言》送去才获批准。恢复的楚剧公会,段殿坤为主席,陶古鹏为副主席,为联系演员、组织交流、整理剧本做了大量的工作。
三、姚炳南
姚炳南,又名炳元,新洲区仓埠街周铺人,著名楚剧演员,工丑行。为人正直,多才多艺,对日伪汉奸尤为痛恨。
抗日战争时期,汪伪黄冈县政府设在仓埠,县长罗荣衮仗势欺人,横行乡里。姚炳南看在眼里,恨在心里。一天,姚应罗荣衮之邀,如期赴约,想看看罗的葫芦里卖的什么药,也好针锋相对。姚一见院内种有葵花,便灵机一动,出了一联,试探试探:“人匪葵花偏向日”。罗当然知其含意,装着无可奈何的样子地对出下联:“身如杨柳只因风”。姚有心规劝:“云雨有晴翻覆易”,罗答道:“乾坤无柄转旋难”。姚一听,愤然离去。
抗战时期,日伪控制食盐,老百姓怨声载道。一日戏班在仓埠一带演出《四下河南》,姚演剧中知县,他借机痛骂汉奸罗荣衮。他将出场的四句定场诗改为:“为人要姓罗,盐用袋子驮,本县要这样,你又能奈何?”接着知县自报家门:“本县罗荣爬。”衙役问:“县长高名罗荣衮,大人为何称罗荣爬?”姚答:“‘滚’和‘爬’一样,汝等有所不知,又滚又爬溜得快些。只怕待到秋来扫落叶,连滚带爬来不及也!”言外之意是诅咒日寇汉奸的日子长不了。不料被罗知道,姚被抓进监狱。罗的宠妾是个戏迷,又是姚的粉丝,三天不见姚出场,心中不爽。知其就里,要罗放姚,罗不得不从。姚出狱时,罗别有用心地说:“姚麻子,你的鞋破了,应该换一双新的!”姚是何等样人,当即反唇相讥:“面子破了,里子是好的;邦子破了,底子是好的。就怕像有的人那样全坏了,那就无可救药了!”
1944年,姚炳南在仓埠演出《卖棉纱》时,他扮演陈哥,卖棉纱的蔡妇白:“陈哥,你的秤太大了,我不卖。”答曰:“我这根秤是祖传几代的,公平合理。祖父用拆零秤,十八两一斤;父辈用铨平秤,十六两一斤;儿子用市秤,十两一斤;我的孙子润洋味,用的是瓦秤(日本秤),瓦进不瓦出唦!”日酋宫板得知大怒,将其押送黄州监狱,直到1945年日寇投降后,才被释放回家,又开始了他的艺术生涯。
(余文祥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