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大提出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近年来,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城市适老化建设和改造,连续三年将这项工作写进政府工作报告。今年,还将城市适老化社区改造列入省政府十件实事。
推动城市适老化社区、适老化住房建设和改造,是省委审定的省政协年度重点协商议题,也是全省政协系统上下齐心、共同推动的两个共性议题之一。11月23日,省政协召开“推动城市适老化社区、适老化住房建设和改造”月度专题协商会,聚焦推动城市适老化建设和改造协商建言。
会前,省政协办公厅、社会和法制委员会组织各民主党派、市县政协,以及部分省政协委员、有关企业、专家分别成立调研组,从不同侧面深入调查研究,共形成调研报告34份。
委员们认为,经过这些年的努力,我省城市适老化建设和改造扎实起步,初见成效,探索出了一些好经验好做法,也形成了一些制度性成果。
会上,省民政厅、省住建厅书面通报了相关情况。省政协社法委主任周德刚作了主题发言。省政协委员朱云慧、致公党湖北省委会留学人员专委会副主任兼秘书长史甜甜、省政协委员胡晓燕、省政协参政议政人才库专家李波、宜昌市政协副主席冉锦成、荆门市政协副主席刘德舜、省政协委员蔡松、武汉楠山康养公司养老运营总监王敏作协商发言,省民政厅、省住建厅、省残联有关负责人现场回应。
朱云慧等8名同志作协商发言
委员们表示,应坚持系统思维,抓好统筹协调,做好有机结合,在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城市更新改造方面借力;在美好环境与幸福生活共同缔造和“下基层、察民情、解民忧、暖民心”实践活动方面发力;在扩大覆盖面、突出工作重点、完善市场机制等方面着力,推动形成适老化建设和改造工作高质量发展格局,并就此提出具体意见建议。
●综合施策 完善机制凝聚共识
适老化建设和改造统筹协调不够、配套政策不健全,是委员们认为迫切需要解决的弱项,他们为此提出建议:
完善支持政策。加大相关规划、规则、规范的制度供给,统一具体实施标准,健全服务清单制度、支持制度、服务质量验收规范等;健全完善资金分担机制,通过政府财政支持、金融服务支持、社会资本参与及居民合理出资等多渠道筹措资金;鼓励金融机构加大相关信贷支持;强化土地支持政策。
强化工作合力。加强相关部门工作协同,建立部门联席会议制度,明确牵头单位,厘清责任分工。强化有关部门信息共享,汇聚户籍、养老、社保、健康等共享信息,打造智慧养老服务平台,畅通实时信息数据传输,提升居家养老信息化、智能化、应急化水平。
注重分类施策。鼓励各地因地制宜探索建设和改造方式,实现相关服务设施、公共空间共建共享。片区统筹,把公益性较强、收益性相对较差的项目与收益较好的关联产业有效融合,统筹推进,一体实施,实现片区内自我平衡;跨片区组合,将拟改造的老旧小区与其他小区建设或改造项目进行组合,以项目收益弥补老旧小区改造支出;小区内自我能动,利用公共服务经营性设施产生的收益,为老旧小区持续改造提供造血功能。
凝聚社会共识。把群众对适老化建设和改造的满意度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以党建引领助推适老化建设和改造工作,精准平衡供需矛盾、精细化实施“一户一策”。深化人口老龄化国情教育,引导社会公众提升对积极养老、主动养老、“治未病”、大健康等概念的认知。推动适老化观念融入社会治理全过程,引导老年人从“要我改”变成“我要改”。
●聚焦重点 精准推进持续实施
在调研中,委员们深切感受到适老化建设和改造覆盖面不广、供需不匹配、管理维护滞后等困难和问题,并把相关建议带到了会上。
如何补齐基础设施短板?委员们提出,要认真落实社区养老设施配建要求,严格落实新建住宅小区与配套养老服务设施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验收、同步交付的相关规定;支持老城区和已建成居住区通过购买、置换、租赁等方式,建设日间照料中心、互助幸福院、托老所、老年活动站等,逐步实现均衡布局;加快养老服务数字化改革,创新智慧养老;推动信息基础设施适老化改造,建立解决老年人运用智能技术困难的长效机制。
围绕加快老年食堂建设,委员们提出,一要立足“政府办”,坚持普惠性。将老年食堂建设纳入十五分钟生活圈规划,完善老年食堂建设和运营相关指导文件,出台普惠性助餐服务指导政策,采用新建、改造、租赁等方式科学布局老年食堂,做好前期指导、运营核算、评估监管工作,推动老年食堂可持续发展。二要鼓励“市场做”,坚持公益性。鼓励多元化发展,引导民营企业、混合所有制企业等市场主体参与建设、经营、管理老年食堂,政府提供指导价,在土地、税收等方面给予政策支持。三要提倡“社会助”,共建服务性。调动各类市场主体、社会组织、慈善机构力量,鼓励捐助“老年餐桌”,提供就餐场所和送餐服务。
针对老年人出行难的问题,委员们希望,完善住宅项目适老化标准,如新建六层及以上住宅均配装电梯,控制改造增量;保障低层业主权益,明确奖励方案及标准;建立多元投入机制,探索电梯贷、电梯险等金融产品,引导银行、保险、电商平台等社会资本投资电梯企业,探索免费安装、有偿使用、平台化管理模式;扩大住房公积金和住宅专项维修资金使用范围;加强社区、市政道路、公交站台、车辆装备等适老化建设和改造,强化标准衔接。
关于推进医养康养融合方面,委员们建议,要加强与医疗机构合作,统筹整合医疗资源,将医疗康复护理纳入服务清单,签订医疗服务协议,开通绿色通道,提供家庭床位改造和居家上门服务;推动医养智能设备入户,实行24小时动态管理和远程监护;打造专业化服务,为失能半失能老年人提供居家养老服务。
●立足长远 推进适老化产业发展
委员们认为,健全市场化机制是关键,提升适老化建设和改造的市场化程度和社会认知度,是推动适老化产业持续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前提。推动适老化建设和改造从示范性向普惠性过渡,要坚持量力而行、长期投入。
委员们建议,要发挥财政资金的撬动作用,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金融机构、企业、公益慈善组织共同有序参与,鼓励保险公司开发相关保险产品,逐步扩大长期护理保险覆盖面。
委员们提出,要打造培育社区居家养老运营主体,创新公建公营、公建民营、民建公助、民建民营等社区居家养老运营模式,鼓励民营企业、物业企业、房产开发商、本土养老机构承接、运营养老服务;健全完善持续运行机制,推动养老服务市场主体可持续发展;探索创新养老服务券等社区居家养老补贴发放方式。
委员们表示,构建完整产业链是根本。要积极发展“银发经济”,细分产业市场,出台支持政策;针对不同应用场景,围绕重点领域推进产品研发;加速产业升级,以居家适老化改造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支持装修等领域经营主体拓展居家适老化改造业务;培育和发展适老化建设和改造龙头企业。
培育专业化队伍是核心。委员们提出,要建立有效的人才教育体系,加强高校相关学科建设和研究,鼓励建设发展一批突出养老服务的应用型大学、职业技术学院,通过职业教育、在职培训和项目实践等方式,培养掌握专业知识技能的服务从业人员。
(摄影:丁俊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