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社情民意

做好社情民意信息工作的四点体会

2015-06-02 09:44:32  
字体大小:【


    我从1983年开始写点文字,那时只是在县广播站播出一下。1984年开始,尝试着给报刊杂志投稿,居然接连不断在长江日报、武汉晚报、湖北日报农村版以及当时的江汉早报和武汉青年报等刊发了些许“豆腐块”。其时,还没有网络媒体,要变成“铅字”确实比较困难。作品间或见报,极大地提高了我的写作兴趣,也奠定了自己的人生基础,以致于近不惑之年,仍然能够保持着读书看报写文章的习惯。


    参加工作之初,就在乡镇广播站工作,每年笔耕不辍,竟然能够创造写出500多篇简讯新闻的纪录。渐渐被领导赏识,走上了行政工作岗位。但是,无论工作多么忙碌,从来不曾丢下已经养成的良好习惯。即便在1995年担任农村经济管理处主任兼党总支书记的时候,还能够每年在报刊发表30多篇文章。不久,组织上根据我的个人特长与爱好兴趣,培养我在街镇担任党委宣传委员以及副镇长。这期间,我非常珍惜来之不易的岗位,工作非常努力,作品也频出,为此被武汉市委宣传部和市人事局授予“全市优秀宣传思想工作者”。还数十次评为湖北日报、长江日报、武汉晚报以及新洲人民广播电台和新洲电视台的优秀通讯员。


    2001年,我荣幸被推选为新洲区政协委员,自此开始写政协信息和反映社情民意。我撰稿反映的社情民意先后获得过俞正声、罗清泉、陈训秋、郭生练、阮成发等多位中央和省市领导的批示。2007年,按照当时区政协领导的说法,以“人才引进”的名义,将我从街镇调到了新洲区政协工作,担任区政协经济科技委员会副主任,从此,我如鱼得水,更加倾心潜心专心从事信息和社情民意反映工作。在工作过程中,我取得了点滴成绩,应该说,离不开组织的关怀、同志们的帮助和省市政协领导专家同仁的指导。去年一年,我仅仅在人民网和中国网以及中国经济网就刊登信息与社情民意80篇左右,还在人民政协报刊发工作信息8篇,在湖北省政协网和武汉市政协网刊登数十篇。


    我觉得,做好社情民意信息工作,要做到“四不”:


    一、熟悉政策,不说外行话。宣传信息要跟中央省市精神合拍,中央十八届四中全会召开了,当前在主推“一路一带”、京津冀、长江黄金水道,我们就要围绕这条经济主线来谋划当前的经济工作。自上而下都在谈产业结构调整,我们就不能仍“留恋”老套套,还在讲“把产业做大做强”。


    政策不熟,不仅说了外行话,搞不好还闹笑话。


    二、不耻下问,不做门外汉。最近我撰写了两个材料,一个是《依托长江经济带,打造武汉核心港》,为了这个材料,我花了几天工夫收集资料,两次到阳逻开发区新港办“做学生”向专家内行讨教;5月12日,通过武汉市政协的推荐,该文稿被中共武汉市委办公厅刊用;第二个是关于“影子银行”,过去我根本不懂什么叫“影子银行”,后来到区经信局一座谈,再请教经信局一位科长,结合调研所得,立马写了一篇《关于建立“政府续贷基金”的建议》,个人觉得这篇社情民意反映了民情,有事实有数据有说服力,所以一气呵成。


    三、常学常新,不当落伍者。习近平担任党中央总书记后,文风新风扑面,出现了许多新名词,而且,所有公文材料都要求删繁就简,不穿靴戴帽;如果我们不紧跟时代步伐,不学习接受新的词汇语言,就会落伍。


    尤其是,以往的“八股”形式是“三段论”,现在已大为改观,有话则长,无话则短;可以专门反映问题,也可以直接提出建议,还可以问题和建议并行。


    四、凡事留心,不能庸懒散。我不是一个记忆力蛮好的人,有时候不免丢三落四,日常生活中我喜欢背个小包,带个小本本,突发奇想,偶然灵感,茶余饭后别人的谈资,一些有识之士的建议,我一一记下来;比对之后,觉得有价值的,再琢磨,做过细的调查研究工作,然后抓紧时间写成文字。


    上面的四点,不是经验,是经历;不是讲课,是交流;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点和闪光之处,我说的未必对大家都适用,一吐为快,仅供参考。


    方寸文字,奇妙无穷;知识浩海,博学高雅。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在今后的岁月,我将“咬定青山不放松”,做一个谦虚谨慎的人,做一个勤于思考的人,做一个默默耕耘的人,做一个有所作为的政协人!


(武汉市新洲区政协经济科技委员会副主任  黄金旺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