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政协委员 >委员建言 >议政建言

我省乡村清洁工程实施对策及其保障措施

2014-09-15 00:55:32  
字体大小:【


孙家寿


    一、乡村清洁工程的提出
   
乡村清洁工程是针对农村生活环境脏、乱、差,农业环境污染问题突出以及资源浪费严重等状况,以村为建设单元,以“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的清洁生产理念为指导,通过建设生活污水、生活垃圾、作物秸秆和人畜粪便等无害化处理与资源化利用设施,大力推广环境友好型技术,促进农村生产和生活方式转变,从根本上改变农村脏、乱、差的局面和耕地地力下降问题,推进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和发展循环经济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而提出的。

    1、乡村清洁工程是建设新农村的务实选择。新农村建设的核心问题,除政策和体制因素外,说到底是资源与环境问题。长期以来,我国城市化和工业化的发展主要依靠农业提供的积累来完成。其结果是农村物流、能流向城市转移增加,导致农业可利用的资源存量锐减,而城市和工业污染则向农村转移,导致农村生态承载力下降,农业生产成本不断加大,农民增收空间不断减小。这种状况使本来就“弱质”的农业、“落后”的农村、“贫困”的农民(“三农”)问题更加复杂化,再与日益严重的环境问题交织在一起,缓解、突破和改善的难度进一步加大。乡村清洁工程是一项解决农业资源浪费严重、农村污染加剧的治本之策,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资源节约型与环境友好型新农村的务实之举。

    2、乡村清洁工程是实现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服务方式根本性转变的必然要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在创新的基础上,推动农业生产方式由资源依赖型和传统经济型向循环利用型和科技依托型转变;实现资源高效利用,推动农民生活方式由传统落后型向清洁文明型的根本转变;实现农民生活水平明显改善,推动农村社会化服务方式由单一自我经营服务型向一体化统一服务型转变。实施乡村清洁工程,有利于实现农村的“三个”根本性转变。

    3、乡村清洁工程是建设资源节约型与环境友好型新农村的需要。长期以来,“以物为本”,片面追求经济增长,牺牲生态环境,使农村资源与环境形势日益严峻,一是水资源日趋短缺;二是资源综合利用水平低下,浪费严重;三是农村环境污染不断扩展,危害加剧。工业化和城镇化不断推进,农业发展所需资源进一步减少,片面强调耕地数量而忽视耕地质量的“占补平衡”,“占优补劣”问题普遍存在。农村资源与环境具有其不同于城市的显著特征,既是人与生物共生、自然环境与人工环境并存的特殊生态系统,又是物质和能量高度富集的特殊区域,必须以人为本,统筹协调人与自然、资源与环境等关系。实施乡村清洁工程,有利于实现农村资源的高效利用和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二、实施乡村清洁工程的思路
   
实施乡村清洁工程的基本思路是:以“农村废弃物资源化利用”为突破口,把“三废”(粪便、秸秆、垃圾和污水)变成“三料”(肥料、燃料、饲料),以“三节”(节水、节肥、节能)促进“三益”(生态、社会、经济效益),实现农业生产条件、农村生态环境、农民生活质量的改善。真正做到符合农村实际,贴近农民生活,利于系统整合,建立长效运行机制。实施乡村清洁工程的主要做法是:以村为单元,以农户为基础,通过配套建设人畜粪便和生活污水净化处理设施、农村废弃物分类收集与处理利用设施、农田有害废弃物收集设施,综合集成推广各类资源节约与环境友好型生产技术,推进农药化肥减施,人畜粪便、农作物秸秆、生活垃圾和污水的综合治理与转化利用,实现“田园清洁、家园清洁、水源清洁”的目标。通过建立乡村物业站,创新构建并形成“多方参与、农民自主管理、自我服务、自我发展、良性运转”的物业化管理和服务机制,从根本上实现农业生产方式、农民生活方式、农村社会化服务方式的转变。

    三、实施乡村清洁工程的对策
    1、加强组织领导,建立绩效考核机制。各级政府要切实加强领导,明确目标任务,加强组织协调,形成齐抓共管的工作局面。各级环保部门和农业行政主管部门要切实履行好职责,把农村地区面源污染治理作为发展循环经济、构建资源节约型农业和建设新农村的一项重要内容来抓。建立绩效考核机制,把畜禽养殖排泄物治理、水产养殖废水处理、化肥农药减量增效、农村小康环保行动等工作列入各级环保和农业部门的目标考核指标体系。

    2、建立完善投入体制机制,加大资金扶持力度。逐步建立政府、企业、社会多元化投入机制,鼓励社会资金参与农村环境保护,建立农村生态补偿机制,按照“开发者保护、破坏者恢复、受益者补偿”的原则,研究农村区域间的生态补偿方式,为农村地区面源污染治理创造有利条件。积极探索“政府主导、农民主体、社会参与”的投资体制,重点对农村村庄规划、基础设施、社会事业等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加大投入,形成建设合力。

    3、逐步实施乡村空间重构,缓解农村“空心化”问题。促进集聚发展和集约经营,进行乡村布点规划,适当调整村庄布局,对于地处偏远的村庄进行迁村并点,引导农民集中居住(对于自愿搬迁的农户给予一定的补助),保护耕地,对老宅基、废弃地及时进行复垦,以利于农业的规模经营和缓解因劳务输出而形成的“空心化”问题。

    4、注重挖掘村庄特色,保护绿色生态格局。注重发展农村特色经济,发挥村庄自身优势,带动周边,形成规模。以洪湖市瞿家湾镇瞿家湾村为例,它紧靠洪湖蓝田生态园这一国家4A级风景区,还保存有明清一条街等多处明清古建筑。若对其加强整合和扶持,必能带来更大的效益。尊重自然生态,加大对农村生活垃圾和污水的防污治理,改善环境卫生和村容村貌。调整乡村工业布局,实现乡镇工业集中布局和污染物集中处理,保护乡镇的绿色生态格局。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媒体,广泛宣传乡村清洁工程,提高农民群众参与乡村清洁工程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四、实施乡村清洁工程的措施
   
乡村清洁工程不是简单的环境卫生工作,而是具有深刻科技内涵的农业技术工程,它是以农业面源污染防治为核心,利用平衡施肥、生物多样性控制有害生物、生物质气化、人工湿地等生态学方面的理论,推广生态施肥、病虫草害生态控制、秸秆综合利用、生活污水垃圾和人畜粪便污水等废弃物的无害化处理与资源化利用技术措施,结合农业面源污染源产生和排放规律、生产生活方式、产业结构、农民居住习惯,以及各地自然生态经济条件,因地制宜、因村制宜地建立起一系列标准化的技术模式来达到促进农民生活方式的转变。概括实施乡村清洁工程的关键,就是实施乡村流通工程、田园清洁工程、家园清洁工程、农民清洁文明意识提升工程。

    1、实施乡村流通工程。改善现有乡村道路网络,对于交通不便的集中养殖区要加大投入,建好乡村道路,便于蓄禽养殖品的输出;以创建生态农业为契机,清理农村河道,改善全省乡村的水环境,控制污染源进入水体,保证人畜饮用水安全和生产用水的清洁卫生。

    2、实施田园清洁工程。以提高农田综合生产能力和减轻农田生态环境污染为重点,着力减少农药和化肥用量,控制高毒高残留农药的使用,提高秸秆资源化利用水平。引进并推广应用控缓释肥料、生物农药和无公害植物生长调节剂、生物可降解膜等农业清洁生产技术体系3项关键技术。根据湖南省乡村清洁工程建设经验,应用缓释肥料,可使氮、磷养分的当季利用率提高15%-25%,不仅大幅度地减少了氮、磷养分流入环境的风险,而且还可使作物增产10%左右。通过秸秆换土覆盖,可使旱作土壤的有机碳提高15%-23%,旱作物增产10%以上;当每亩耕地使用150公斤的生石灰等高毒农药有害残留物控制降解剂,有机磷农药在土壤中的半衰期可由28天降至14天,糙米等农产品中的有机磷农药残留量减少37%以上,稻田全生育期淹水可使糙米中的有机磷农药残留量减少18.5%;大力推广秸秆还田技术,坚持用地养地相结合,保持耕地结构和质量,确保田园清洁工程顺利实施。

    3、实施家园清洁工程。根据农户居住分散型、带状型和村落聚居型等特点,农民的经济水平以及所处的地形地貌,因地制宜,建立农村生活环境净化工程模式,推广应用厌氧发酵——植物——土壤渗虑——植被缓冲带或氧化塘处理净化技术。其生活污水的COD值可降低30%~50%、BOD5值可降低15%~70%、悬浮物含量降低20%~60%,而pH值的变化不大,可直接用于农田灌溉。积极推广生活垃圾分类处理与资源化利用技术,加快农村“三改一建”(改厕、改圈、改厨和建沼气)工程步伐,推广以“猪—沼—粮(菜、林、果)”等为主要内容的生态良性循环模式,实现家居清洁化、庭院资源再生增值和多级利用。围绕生态建设和产业发展,大力开展植树造林,加快绿色田网、绿色河网和绿色路网为重点的农村绿化步伐,切实给农民带来实惠,实现经济、社会与自然发展的协调统一。

    4、实施农民清洁文明意识提升工程。通过政府引导扶持,加大宣传力度,尊重农民意愿,强化技术培训,建设特色乡镇图书馆,订立村规民约,树立文明风尚,出台《乡村清洁工程建设的村民卫生公约》,充分发挥农村基层组织和广大农民的自主性和积极性,全面提升广大村民的清洁文明意识,凸现地方民族特色和精神风貌,把精神文明成果和先进生产方式转化为村民的道德行为规范,全面构建乡村清洁文明的新格局。

    五、探索培育乡村清洁工程的长效机制
    乡村清洁工程与新农村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治、管理民主”的总体目标密切相关,与统筹城乡发展、构建“两型社会”和发展现代农业的要求完全一致。要真正发挥这项工程的作用,不仅需要建立一系列的技术先进、简易可行的模式来提供支撑,而且更需要针对乡村清洁工程的特点和当前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探索培育乡村清洁工程的长效机制。

    1、在组织方式上进行适应性创新。乡村清洁工程涵盖了生产、生活、生态等多个方面,涉及到农业、财政、交通、卫生、水利等多个部门,事关国家、集体、个人等多个层面,要真正发挥好这项工程的实际作用,必须协调处理好五个方面的关系,即乡村清洁工程与整个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关系;整体与个体的关系;国家、集体、农户的关系;农业部门与其他部门的关系;近期建设与长效管理的关系。乡村清洁工程是一个长期性持续工程,要建立科学、合理、有效的管理机制,以保证各项工程设施的长效运行。同时,要充分调动和发挥村支两委及村民的民主监督管理作用,成立由村干部和村民理事会成员组成的领导小组,通过制定《村规民约》、《卫生公约》和《家庭美德公约》等,从制度上约束和规范村民的日常生产生活行为,推行“一事一议”制度,确保民主管理措施落到实处。

    2、在投入补贴方式上进行适应性创新。投入机制是否科学合理直接关系到乡村清洁工程建设的生命力。要总结探索不同生态类型、不同经济发展水平、不同集体经济条件下的投入机制,坚持农民投资投劳为主、国家和集体投入补贴为辅的原则,因地制宜、因村制宜、因户制宜确定工程建设的投入补贴标准及国家、集体、农户三者之间的投入比例关系,实现乡村清洁工程建设“政府引导、农民为主、三级共建”的目标。比如:首先根据示范村基本情况和投入原则,确定国家、集体、农户三者之间的投入比例关系,然后印发乡村清洁工程建设自愿申请表,农户可根据自身居住环境条件、经济实力和建设风格,选择建设项目,由农业局提供技术,农民自主建设或组织施工队伍统一建设。补贴分三类项目进行,一类项目主要是乡村清洁工程建设的核心项目,包括生活污水、生活垃圾、人畜粪便、作物秸秆等处理设施建设;二类项目是在完成一类项目的基础上,农户根据各自的实际情况可以完成的项目;三类项目是在完成一、二类项目基础上,对庭院绿化美化进行补贴,其补贴标准远低于一、二类项目。工程项目竣工后,由当地农业局、财政局和村民理事会共同组织验收,验收合格的一次性兑付补贴;对于验收不合格或在规定时间内未完成建设项目的,不予支付补贴。

    3、在物业服务管理方式上进行适应性创新。乡村清洁工程处理设施建成后,关键是如何长期发挥它的作用,保证它的长效运行。因此,建立符合市场经济体制、能够调动各方面积极性的乡村物业化管理模式尤为重要。建立一支稳定的农村废弃物处理利用的专业化队伍和社会化服务体系,既有利于解决经费缺乏和设施维护困难问题,又有利于推进农村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的多种经营,培育和壮大农村环保产业。比如:在集体经济条件较好的地区,由村委会统一雇用物业管理人员1-2名,专门负责垃圾收集清运与基础设施的维护,物业管理人员的工资由村集体统一出资解决;对于经济条件一般的农区,配备垃圾清运车,由专人管理,并签定责任合同,长期负责垃圾的收集与清运,闲时用垃圾清运车运货,以车养人;在产业发展比较集中的地区,由产业协会出面,通过与会员磋商,在取得全体会员一致同意的前提下,向会员收取一定的物业管理费用,雇用物业管理人员进行管理。各地要在坚持不给农民增加额外负担的原则下,将基础设施维护与物业管理结合起来,做到既能为农民办实事,又能维持物业管理工作的正常运转。

    各级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要将实施乡村清洁工程作为推进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制定建设具体工作方案,明确目标任务,强化组织管理,建立运转高效的项目管理机制,以全面建设农村小康和构建和谐农村为目标,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乡村清洁工程建设。
    发言人单位及职务:省政协常委、武汉工程大学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