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政协委员 >委员建言 >议政建言

城乡一体 成果共享——宜都市统筹城乡发展扫描

2014-09-15 00:55:37  
字体大小:【


    近年来,宜都市着力破解制约城乡统筹发展的体制机制问题,走出了一条城乡产业发展协同、基础设施一体、公共服务共享、社会保障覆盖的科学发展之路,连续6年被评为“湖北省县域经济发展先进县市”,跻身全国县域经济科学发展14大范例和中国全面小康十大示范县市行列,被学术界称为城乡统筹的“宜都模式”。
 
城乡规划“一张图”
 
    走进陆城办事处红春社区新建的清江民俗文化村,一栋栋青瓦白墙的明清风格建筑次第摆开,让人流连忘返。目前,已有70多个土生土长的红春居民搬进了文化村的新居,今后两年,入住的居民将达到370户。

    红春地处宜都城郊,是宜都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试点,近两年先后为6个工业项目提供建设用地。为解决被征地农民的生活问题,社区把文化旅游产业作为发展重点,拿出近50万元资金编制了文化村建设规划,还建成了停车场、洗车场等一批三产项目。社区党总支书记刘正国形象地称这种模式为“种房子”。2008年,社区集体总资产已超过6000万元,年资产经营收入超过100多万元,而民俗村预计在今后3年内可接待游客100万人次。

    宜都是湖北省38个山区县市之一,面积1357平方公里,分为沿江平原、中部丘陵和西部山区三大类型,发展极不均衡。为促进全市均衡发展,他们紧紧抓住规划这个“牛鼻子”,按照“城区求精、集镇求强、乡村求美”的原则,制定了《新农村建设发展纲要》,123个村分别制定了发展规划,20个试点村还绘制了新农村建设规划图。

    去年,宜都又出台了湖北省第一个县市级统筹城乡发展规划——《宜都市统筹城乡发展规划纲要》。《纲要》提出,到2015年,力争城镇化率60%,人均GDP8380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5000元,在全省率先进入全国先进县市行列,在全省率先实现全面小康,基本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实力进入全国“百强”。
 
城乡联动“一张网”
 
    家住松木坪镇庙河村二组的易发春,今年吃上了从村主管道接来的自来水。松木坪镇地处矿区,人口饮水一直是困扰当地党委政府的一大难题。投资1020万元的松宜水厂改扩建工程去年竣工,主管道长达11公里,连接枝城、松木坪两个乡镇的10多个村和松宜矿区,解决了4500多人的吃水难题。
    近年来,宜都市供水总公司按照“农村供水城市化,城乡供水一体化”的思路,累计投入6000多万元资金用于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先后完成了陆城至周家河、松宜水厂改扩建、 红山水库引水工程等25大农村供水项目,安装主管道202公里。加上水利部门兴建的集中供水工程,目前宜都123个村中,已有70个村通了自来水,农村安全饮水覆盖率达到92%,在全国名列前茅,被列为全国饮水安全工程建设示范县市。
    中共宜都市委副书记、市长庄光明介绍,近年来,宜都以新农村建设为抓手,按照“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公共服务共享、社会保障覆盖”的思路,努力推进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社会保障向农村延伸,构建城乡一体化联动网络。

    ——基础设施建设一体,近3年累计投入30亿元,硬化通村公路1000公里,市乡村三级公路交通网基本形成;城市污水处理厂扩容工程投入使用,日处理污水能力达到2.5万吨;完成“一池三改”1.3万户,实施“庭院净化”3.3万户;实施水利工程4060处,新增改善灌溉面积4.5万亩;宽带用户达1.81万户,98个村恢复广播室,81个行政村实现光纤接入;天然气用户达到1.12万户……宜都被授予“国家园林城市”,聂家河镇被表彰为全国环境优美乡镇,五眼泉乡袁家榜村被命名为国家级生态村、鸡头山村被表彰为全国绿色小康村和全省首批新农村建设示范村。
    ——公共服务共享。加快推进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近三年财政预算教育投入达4.37亿元,年均增长30%,做到农村学校与城镇学校师资力量配备、城镇教师与农村教师工资待遇、教师收入与公务员收入“三个一样”;科技三项经费投入累计达到5321万元,不断健全市、乡、村三级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体系;累计投入3500万元,加大乡级卫生院和村级卫生室建设,137家村卫生室全部达到甲级村卫生室标准。
    ——社会保障全覆盖。坚持发展成果的共享性,扩大公共财政覆盖面,重点建立健全城乡就业再就业、医疗等6大体系,让城乡居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进一步健全城乡新型社会救助体系,城市和农村低保、五保户供养、大病医疗救助、优抚安置、政府廉租房、城区特困户住房补贴等政策均得到落实。
 
机制创新“一盘棋”
 
    王家畈乡是宜都市最偏远的乡镇之一。近3年来,该乡先后引进招商项目7个,全部在异地建设。
    大力发展乡镇经济是宜都开展制度创新的一项重要举措。为打破乡镇发展局限,该市建立了四大创业园区,出台了《宜都市创业园规划建设及管理暂行办法》,鼓励偏远乡镇“胳膊往外拐”,实行异地办厂。同时,实行引进项目“谁引进谁受益”的原则,产值、奖励、税收全部划归乡镇,极大的调动了乡镇发展的积极性。王家畈乡引进的7大项目,每年可为乡财政带来近百万元的收入。

    中共宜昌市委常委、宜都市委书记宋文豹说:“体制机制创新是推动城乡统筹的根本动力。”近几年,宜都在创新体制机制上开展了卓有成效的探索:完善“三农”投入的增长机制,近3年来财政新增农村教育、卫生等事业经费和固定资产投资9.21亿元,财政直接用于农业投入从2004年的8930万元增加到2008年3.29亿元,支农总投入达到9.77亿元;健全涉农惠农补贴机制,2008年,共兑现落实惠农资金17项8005万元,本级财政惠农扶农资金达到1500多万元;2008年累计支付1.45亿元,提高了基层财政的保障能力;健全基层组织的运转机制,村级补助共安排了793万元,远远高于全省规定的不低于20%的补助标准,确保了村级组织正常运转、村干部报酬、“五保”供养和“以钱养事”经费;激活金融资本的引导机制,引导金融机构投资现代农业24.8亿元,为农民提供贷款担保3.74亿元,支付农业龙头企业贷款贴息补助资金470万元;聚合社会投入的多元机制,运用以奖代补、民办公助、贴息担保、农业投入导向机制,引导各种投资主体对农业基础性投入累计达到19.6亿元。

    机制创新有力促进了一、二、三产业的协同发展。目前,三次产业的比重由2000年的17:53:31调整为2008年的13.1:51.3:35.6。2008年,全市规模工业企业达到141家,新增41家,实现工业总产值143.58亿元,同比增长42.3%、规模工业增加值44.17亿元,同比增长23.8%。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缩小到1.9:1,村级集体经济不断增强,村级收入过百万元的达到10%,80%的村收入过5万元以上,全市村级债务基本消化。
                                  (宜都市政协  郑勇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