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政协委员 >委员建言 >议政建言

关于进一步提高我省农村医疗卫生服务能力的建议

2014-09-15 00:56:10  
字体大小:【

 

民革湖北省委员会

    近日,民革湖北省委会在公安县和浠水县调研我省农村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建设时了解到,虽然国家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政策和措施正在落实,但由于历史问题较多,诸如卫生投入不足、设施落后、人才匮乏、体制滞后等因素制约,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依然存在,与农村基层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形势不相适应,完成医改工作目标、进一步提高我省农村医疗卫生服务能力上仍然有大量工作要做。

    一、我省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中存在的问题
    1、县、乡、村三级卫生机构条件均需进一步改善。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人民群众的医疗卫生服务需求不断增加,现有条件和发展速度已很难满足医疗所需。如公安县人民医院、县中医医院现有服务基础设施落后,基础条件较差、床位设置不够,已越来越不适应群众就医需求;县二人民医院、县妇幼保健院同样面临患者人满为患、住院条件亟待改善的状况;乡镇卫生院的“三基”、“两化”即基础设施、基本装备、基本队伍和标准化、规范化建设亟待加强,村卫生室建设和乡村医生队伍服务水平亟需提升。
  
    2、财政补助严重不足,工作运转困难。以公安县为例,2006、2007、2008年财政对卫生投入为1308万元、1374万元、1438万元,分别仅占财政经常性支出的3.01%、3.09%、3.18%。虽然公安县对卫生事业的投入逐年有所增加,但卫生事业经费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例远低于国家规定的8%,导致医疗卫生单位财政预算少、列支少,县级医院、乡镇卫生院“以药养医”状况愈加严重,同时公共卫生财政补助也偏低。

    3、卫生编制不足,农村医疗技术人才严重缺乏。近几年来,卫生系统编制趋紧,无编人员另谋出路,专业人才梯队难以形成,少数单位重要临床科室面临关门的局面,这些问题涉及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严重影响了卫生事业的健康发展。

    二、几点建议
    1、明确政府的责任,增加投入。明确政府职责,加大财政支持力度,通过有效手段保障公民享有公共卫生和最基本的医疗服务,是医药体制改革全面推行的重要保障。一是明确对卫生的财政补助标准;二是明确补助项目;三是做好财政年度预算安排;四是争取上级转移支付,逐级解决财政补助;五是部分医疗单位历年欠帐较多,建议财政分步进行补贴。近年来,乡镇卫生院由于新农合政策拉动医疗服务需求,避免了举债经营的境况,但历史欠帐包括职工养老保险使各单位背负了很重的经济包袱。县级财政可采取“捆绑激活”的办法,配套一定比例的财政补助,鼓励乡镇卫生院积极偿还债务。

    2、加强医疗机构内部运行机制改革。医疗机构实行的“以药养医”、“节余留用”和“分配与创收直接挂钩”等内部分配激励政策,从机制上导致了公立医疗机构的商业化、市场化取向,刺激了不合理用药、不合理检查、不合理治疗等过度医疗行为,社会反响强烈。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改进:一是建立科学的考核评价体系,改“以经济效益为主”为“以工作质量、任务、绩效为主”进行考核评价。二是加强医院内涵建设与管理,加强医德医风、职业道德教育,正面教育入手,提高服务水平。加强运行管理,降低服务成本,提高服务效益和效率。三是实行单一病种费用包干限价,出台医药信息公示制度。探索单病种费用包干限价办法,即不按单项医疗服务收费,而实行治疗某种疾病包干收费,并设定最高限价,使人均门诊费用和人均住院费用的涨幅低于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增幅;出台医药信息公示制度,逐季度公布医院每位门诊病人花费的平均费用、每人每天的平均住院费用,逐年度公布医院费用信息。

    3、建立医疗保障。目前,城镇职工基本医保覆盖面窄;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刚刚启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障力度还相对不足,城乡居民抵御大病风险能力存在很多实际困难。虽然现有的三套保障制度已建立,但不够完善,大病救助的补偿、个人筹资水平还存在着很多不合理的地方。应实行三种保险的衔接,使之无缝隙全覆盖。一是继续扩大三种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覆盖范围,逐步将各类人群纳入基本医疗保险,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保障。二是基于城镇居民医保和新农合制度财政补助水平大体相当,管理和工作模式差异小,可考虑二种制度的并轨与对接。三是确保在2010年前实现医疗救助覆盖全省,对低保户、五保户、特困户中的长期卧床重病人员进行基本医疗救助,对其他因重大疾病造成生活困难的人员给予临时医疗救助。

    4、开辟农村卫生人才教育资源阵地。通过省卫生厅主办湖北卫生职工医学院为基地,争取省财政投入,开办全日制本科班,定向为乡镇卫生院培养临床医疗专业人才。全省平均每年为每个乡镇卫生院培养一名“乡来乡去”的中、西医。同时,以原县卫校为基地,也可委托各县职业学校,招生并网,教学计划、教材、考试考查学院统管,教学点分散,执业(助理)医师资格统一报考。这样,经过几年努力,有望缓解全省乡镇医疗卫生技术人员青黄不接的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