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政协委员 >委员建言 >议政建言

关于促进我省循环工业发展的几点建议

2014-09-15 00:56:39  
字体大小:【

 

农工民主党湖北省委员会

    近年来,我省将循环经济理念运用于工业发展实践,初步建立起符合湖北实际的循环工业发展模式。其产生的经济社会效果,一是致力于资源节约与环境保护,资源和能源的消耗以及污染物的排放呈现稳定减少的趋势;二是循环经济产业链的构建和生态工业园区建设初见成效;三是通过在全省整体启动清洁生产审核工程,节能减排取得明显成效。但由于循环工业的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存在的问题还比较多,一是“三废”处理效果不够理想,水资源污染仍然比较严重;二是包括法律保障在内的保障体系有待完善;三是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不够健全;四是循环工业发展的科技支撑力有待加强。

    为进一步推进我省循环工业发展,提出如下五点建议:
    1、进一步明确发展循环工业的基本思路、主要目标和主要任务。我省循环工业发展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为主线,以优化资源利用方式为核心,努力实现产业结构升级、产业布局优化和产业多极衔接,建成完善的循环型产业体系,以促进经济、社会、环境的协调发展。循环工业发展的主要途径和任务是:大力推进节能降耗和资源综合利用,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资源循环利用率;大力推进清洁生产,从生产源头减少废物产生和排放;加大循环工业示范园区试点,大力推进生态产业园区建设,进一步延伸循环工业产业链,促进产业循环式组合。循环工业发展的主要目标是:通过五年努力,使全省工业的资源利用效率大幅提高,污染排放强度有所下降,重点行业效益和运行质量不断提升。到2015年,各项循环经济发展指标接近或达到国内先进水平。

    2、以五大工业产业链为突破口,逐步构建湖北循环工业体系。我省作为国家重要的老工业基地之一,经过建国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以来的建设发展,已形成了以汽车、钢铁、化工、轻纺、石化为支柱的工业体系。在新的形势下,我省循环工业发展仍然应以这五大支柱产业为核心,以生态工业园区为主要载体,以清洁生产为主要手段,构建具有湖北特色的循环工业产业链,努力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为此,要着力构建五大工业产业链,即:以武汉、黄石、鄂州为主的钢铁工业产业链;以武汉、随州为主的汽车工业产业链;以武汉和荆门为主的化学工业产业链;以武汉、荆州、黄石为主的纺织工业产业链;以武汉、荆门为主的石油化工产业链。

    3、制定循环工业发展规划,指导循环工业循序渐进发展。全省各地经济发展水平、城市化进程差距较大,自然环境状况、资源条件、产业结构类型各有不同。因此,各地必须结合自身实际和特点制定循环工业发展规划。同时,各级政府要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加强对循环工业发展工作的组织和领导,建立健全推进循环工业发展的协调工作机制,及时解决工作中出现的各种困难和问题。

    4、建立健全促进我省循环工业发展的约束机制。政府可以采取经济、行政、法律等综合措施,比如运用财政、税收、信贷、投资、价格等政策,进行有效的约束、激励和引导,推动各市场主体自觉地关注和参与资源的循环利用,形成有利于低投入、高产出、少排污、可循环的政策环境和发展机制。就约束机制而言,至少可以采取以下三项措施。其一,建立健全并严格执行推进循环工业发展的法律法规制度,明确政府、企业和个人的责任和义务,尤其要明确生产商、销售商、使用单位和消费者对废弃物回收、处理与再利用的法定义务。防止各市场主体的资源过度浪费行为,约束他们的生产和生活过程,以保障循环工业的顺利发展。其二,制定循环工业发展的标准体系,严格市场进入门槛。具体而言,需要通过制定行业标准和产品标准,以强制形式来促进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促进产业、产品高端化发展,加快形成资源节约型产业体系。其三,建立绿色经济核算体系和新的干部业绩考核体系,将资源环境指标纳入对地方和干部的考核,使各级政府转变政绩理念,明确各级政府的执政目标和责任。

    5、建立健全促进我省循环工业发展的激励机制。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对资源配置的基础作用,利用各种手段,包括征收环境税费制度、财政信贷鼓励制度、排污权交易制度、环境标志制度、押金退还制度等,调节或影响市场主体的行为,促进循环工业发展,以实现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的共赢。可以采取以下五项措施:其一,构建资源环境产权和价格体系。重点要加强生产过程中输入端的资源价格政策和输出端的污染税费政策,使得经济过程的整个物流能够在其中循环起来,有利于减少经济发展对生态环境的压力。其二,改革和完善绿色财政税收信贷投资制度。绿色财税政策应包括购买性支出政策、财政补贴政策、税收政策、财政信贷政策和投融资政策等。通过深化改革,形成有利于促进循环工业发展的体制条件和政策环境,建立自觉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机制。其三,改革和完善污染者付费和废物利用补贴制度。其四,构建技术支撑体系和信息服务体系。建立政府支持、企业主导、产学研结合的技术研究和开发体系,加大对资源节约和循环利用关键技术的攻关力度,努力突破技术瓶颈,构建发展循环工业的技术支撑体系和信息服务体系。其五,开展绿色教育,提倡绿色消费。把循环经济教育纳入义务教育内容,大力提倡绿色消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