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政协委员 >委员建言 >议政建言

加快长江干流岸线资源开发   促进湖北长江经济带科学发展

2014-09-15 00:56:47  
字体大小:【

 

九三学社湖北省委员会


    经过调查研究,比较沿江省市的发展历程,我们发现,近年来发展势头强劲的江苏、上海、安徽、重庆等省市沿江地区,都在长江干流岸线开发利用上进行了重点投入,加强沿江地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了投资环境,起到了招商引资并由此带动沿江地区乃至全省经济发展的作用。从湖北沿江地区的区位环境和资源禀赋等比较优势来看,长江干流岸线开发利用在湖北长江经济带开发开放中有着独特的地位与作用。我们认为,湖北如能在长江干流岸线资源开发利用上取得成功,将有力推动沿江开放开发。

    一、长江干流湖北段岸线资源开发利用现状
    (一)湖北长江干流岸线资源及其分布
    湖北省长江干流岸线位于长江上游及长江中游地区,其中长江上游干流河长124km,长江中游干流河长937km。据统计,湖北省长江岸线总长度2051.05km,其中左岸岸线长度1065.11km,右岸岸线长度820.49km,江中上百里洲、南五洲、天兴洲、罗霍洲岸线总长度165.45km。

    根据长江水利委员会编制完成的《长江宜宾以下干流岸线利用管理规划》,湖北省境内岸线功能区的划分情况为: 
    (1)岸线保护区20段,长度178.12 km,占总长度的8.7%;(2)岸线保留区49段,长度1064.93 km,占总长度的51.9%;(3)岸线控制利用区40段,长度694.45km,占总长度的33.9%;(4)岸线开发利用区11段,长度113.55 km,占总长度的5.5%。

    (二)湖北长江干流岸线资源开发利用现状
    据2005年统计资料,湖北省已利用长江干流岸线总长度354.2km,利用率为17.3%。岸线利用方式主要包括港口(码头)、取排水口、跨(穿)江建筑物、景观等类型。沿江共分布有大中型码头泊位870个,年吞吐量7212万t,占用岸线193.8km,宜昌、荆州、武汉、黄石等城市周边地区港口码头设施分布较多;沿江分布有各类排灌闸站和交通闸381处、工业和生活取水口113处,共占用岸线89.9km;跨江建筑物包括长江大桥19座、输电线路11处、输油输气管道16处,跨江电缆、光缆24处,共占用长江岸线58.1km;城市江滩等景观建设利用岸线12.5km,主要集中在武汉市、黄石市等。

    二、江苏长江岸线资源开发利用的经验及教训
    江苏省滨江临海,岸线资料开发利用起步早,见效快。特别是2003年,江苏省委、省政府提出“加快沿江开发”的战略以来,沿江岸线资源开发利用明显加速,沿江产业集聚加快,经济社会快速发展。

    据统计,江苏省长江干流岸线总长度1170.35km,其中主江岸线长838.86km,江心洲岸线长331.49km。至2007年底,已利用岸线总长度269.40km,利用率为23.0%,其中一级岸线的利用率达到54.5%。江苏省岸线开发利用的特点是:优良岸线利用得多,其他岸线特别是洲岸线利用得少;城市河段中自然条件较好的岸线大部分已被利用,岸线资源已较少,需结合河道整治,合理布局,进一步开发和利用岸线;农村河段的岸线开发利用程度则较低,需结合生产力发展的布局,开发利用岸线资源。江苏省沿江岸线开发利用的投资主体主要有:政府直接投资;政府控股投资;岸线地块征用企业(包括国营企业、民营企业、外资企业)自主投资等。

    (一)江苏岸线资源开发利用的经验
    通过分析江苏省岸线开发利用的实际情况,其成功的经验主要有:
    1、制定沿江开发的经济社会发展战略。2003年6月,江苏省委、省政府就制定了新的沿江开发战略,其战略定位为国际制造业基地、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先行区、长江流域对外开放的重要门户、缩小江苏南北差距的传导纽带,沿江开发的重点为构建沿江基础产业带、沿江城镇密集带、集约型开发区、可持续发展示范区、发达的基础设施网和现代物流网。在此战略之下,岸线开发利用是其中的重中之重,从而明确了岸线资源开发利用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和地位。

    2、制定统筹规划。为贯彻落实加快沿江开发的战略,江苏省编制了《沿江开发总体规划》,明确沿江开发的目标、任务,对沿江产业、城镇、基础设施、岸线、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等提出空间布局方案。沿江的南京、镇江、扬州、常州、泰州、无锡、南通、苏州也分别结合本地的实际,制定了沿江开发详细规划;编制了《长江港口布局规划》,沿江的南京、镇江、苏州、南通等城市也制定了港口规划,明确了各港口的性质和功能,并对港口的岸线开发利用、总体布局等进行了规划;编制了《长江河道岸线利用管理规划》,划定了岸线控制线,划分了岸线功能区,并提出了岸线管理指导意见。

    3、注重合理分工、协调发展。江苏省沿江开发中针对不同的区域,具体分析各地区的比较优势,因地制宜地确定区域经济专业化综合发展的模式。一方面注重合理的分工,避免区域内的重复建设和恶性竞争。苏南地区在依托其科技、教育、人才、区位等优势,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增强国际竞争力的同时,积极向江北梯度转移产业,发挥辐射带动作用。苏中地区合理利用自身资源,把比较优势变为竞争优势,把潜在优势转化为现实优势,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新一轮国际产业分工、长三角经济圈加速融合的时机中,科学定位,主动接受上海和苏南地区的辐射,实现跨越式发展。另一方面,注重区域之间的协调发展。在省政府宏观调控的安排下,通过交通基础设施网络的建设、市场规范与诚信体系的建设、信息互通共享机制的建设、资本与产权统一市场的建设、区域生态环境建设等,为区域内各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搭建高效、通畅的平台。

    4、坚持资源节约、环境保护的原则。长江岸线、沿江土地寸土寸金,是宝贵的自然资源。江苏省在沿江开发中注重保护长江资源,实现可持续发展。科学定位,优化资源配置,做到深水深用,浅水浅用,把最好的岸线留给最好的项目,决不能急功近利,乱占滥用。同时预留好岸线和土地,为后人开发利用长江留下必要的空间。从可持续发展要求出发,努力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态环境,把江苏的长江两岸建设成发达、文明、充满活力的滨江城市带,生态良好、风景优美的大江风光带。

    (二)江苏岸线资源开发利用的教训
    江苏省的沿江开发是比较成功的,为我们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经验。同时,在开发过程中也出现过部分问题,有一些教训需要吸取。
    1、保护资源环境,避免生态环境问题。由于江苏沿江地区经济发展迅速,人口和产业密集,对能源、水资源、土地资源需求量巨大,能源和水资源短缺成为困扰地区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问题。例如,地下水超采和水质性缺水已经成为苏锡常地区新的水资源问题。此外,土地紧缺、大气污染加重、酸雨频发、生物多样性减少、生态退化、洪涝成灾等问题日趋突出。

    2、合理分工,避免产业结构趋同。江苏省沿江地区自然条件相似,各城市经济结构皆以加工工业为主,这为区域产业群落的形成创造了条件,但也存在产业结构严重趋同问题,特别是由于行政分割造成的港口、污水处理等基础设施重复建设,产业协作程度较低。在岸线开发利用方面,部分地区重复建设,一方面浪费岸线资源,另一方面导致设施利用率低。由于城市间产业及产品的同构和无序竞争,区域经济结构难以协调。特别是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今天,该问题尤为突出。

    三、对湖北长江岸线资源开发利用的几点思考与建议
    (一)积极应对三峡工程建成后湖北长江段面临的形势与机遇
三峡工程建成后,长江干流湖北段的防洪形势有了根本性的好转,为沿江的岸线开发利用提供了强有力的安全保障。对于武汉以上河段,可大力加强岸线开发利用,特别是主要城市江段的港口等基础设施建设;对于城市江段岸线,可参考武汉市汉口江滩建设的成功经验,把环境治理与防洪建设相结合,促进城市公园、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对于境内的主要江中洲岛岸线,可在防洪形势变化后适度、适当开发利用;对于沿岸部分高滩地岸线,可研究在满足防洪要求条件下的开发利用方式。

    同时,长江三峡工程建成后,由于长时期清水下泄,加之中水流量时间加长,河道将明显发生冲刷。一方面,部分河段的水深加大、港口码头前沿淤积减弱,岸线开发利用条件明显好转,可加强岸线开发利用;另一方面,导致部分岸段的河势发生一定程度的变化,水利、交通等相关部门和单位已拟对河道、航道进行整治,各地方可积极配合相关的整治工程建设,争取多方投资,争取工程可以达到稳定和改善沿江岸线开发利用条件的目的。
另外,须充分认识到三峡工程建成后对长江航运发展的影响。三峡工程建成后,长江干流湖北段及三峡库区的航道条件明显改善,长江干流的航运快速发展,湖北省可成为重庆、四川等沿江省市及陕西、河南等省份利用长江航运的重要中转站之一,要针对此变化,加强与之相应的铁路、高速公路、港口码头等配套设施建设,拓展岸线开发利用的内涵及辐射范围。

    (二)做好规划衔接,争取国家支持
    要在《长江宜宾以下干流岸线利用管理规划》、《长江干线航道发展规划》等规划的指导下,充分调动水利、交通、环保等部门的积极性,充分考虑经济社会发展各方面的需求,尽快制定湖北长江干流岸线利用规划,以指导省内的岸线开发利用。

    岸线利用规划要高起点,统筹安排岸线资源分配使用,防止一哄而上、低水平重复建设和无序竞争。增强规划的战略性、前瞻性和预见性,充分合理利用现有资源,同时为规划期以后的可持续发展创造条件。在岸线利用规划中,建议把岸线调整与河势控制、航道整治结合起来,以便争取国家相关部门(水利部、交通部)支持,获得国家财政资金投入。
要制定好湖北沿江开发总体规划,对沿江经济带开放、开发提出明确的目标和任务,对沿江产业、城镇、基础设施、岸线利用、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等提出布局方案,作为沿江开发的指导性文件。沿江各市州也要在总体规划的指导下,做好各自的沿江开发详细规划,对岸线资源开发利用提出操作性强的政策措施。从工作衔接角度考虑,沿江开发总体规划和详细规划应提前一步完成,以便为岸线利用规划提供依据和方向。

    要注重规划衔接,尤其做好与国家长江流域综合利用规划、长江干线航运总体布局规划、主体功能区规划、长江水资源环境保护总体规划、三峡工程后续工作规划等规划的衔接。

    (三)投资主体以政府为主,同时引进实力雄厚的大型企业自主投资
    在岸线资源开发利用中,要以保证社会经济综合效益最大化为目标,协调处理好岸线利用与防洪、航运、供水、环保之间的关系,合理分配使用有限的岸线资源。在不违背市场经济机制的前提下,尽量以政府为主导,对有实力的大型企业,其投资开发意向符合总体开发目标的,也可以让企业自主投资。

    可参照江苏经验,实行政府直接投资、政府控股投资、岸线地块征用企业(包括国营企业、民营企业、外资企业)自主投资等多种投资形式。这方面要吸取江苏的教训,不要担心岸线地块租售不出去的问题,要避免让小企业或效益不好、经营状况差的企业霸占优质岸线;要按照市场经济规律实行岸线资源配置,用优惠政策吸引优秀企业来沿江落户;要制定地方法规和制度,对粗放经营、整改无效的劣势企业实行淘汰制,限期迁出,以保障岸线资源有效利用。

    (四)进一步研究完善岸线有偿使用政策和影响补偿制度,发挥经济杠杆调节作用,促进资源集约利用
    在总结近年来长江岸线开发有偿使用的基础上,结合岸线开发利用条件维护等的实际需要,并着眼于有效推进宝贵岸线资源的节约、合理利用,进一步研究调整并逐步完善有偿使用岸线资源的经济政策和办法。对岸线开发利用项目,要制定防洪、河势影响等补偿政策,完善配套制度,规范运作。健全岸线开发利用单位对所用岸线内防洪工程负有达标建设与维护和防汛责任的制度。在加强依法管理的同时,通过运用经济杠杆,进一步促进岸线资源的集约化利用和治理开发相结合的良性运行。

    (五)以岸线开发带动沿江地区基础设施建设
    加快湖北长江经济带新一轮开放开发的基本原则之一是“基础先行、重点突破。集中财力,重点支持以长江航运设施和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为中心的基础设施和沿江重点产业发展项目建设。”岸线开发利用要体现这一原则,通过岸线开发工程建设改善航道,提供更多深水岸线资源,扩建港口码头;利用新建岸线,结合陆地交通设施、城镇布局等,科学规划,建设一批高起点、高品质、有档次、有规模的工业园区和物流园区。

    (六)借助岸线开发,把沿江地区建成对外开放的前沿阵地
    此次全球金融危机后,沿海企业向内地转移的趋势明显加快。湖北要赢得外资青睐,必须打好“长江牌”,而湖北2051.05km的长江干流岸线资源是“长江牌”中的一张王牌。用好这张王牌,将对湖北的对外开放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要利用开发建设的新岸线,结合沿江产业布局规划,加强沿江外贸出口基地建设和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提升沿江经济外向度;推进沿江地区保税物流中心、口岸、出口加工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经济技术开发区提档升级。

    (七)通过岸线资源开发,促进产业合理布局
    要按照产业集聚发展和“产业兴带”的要求,合理开发利用岸线资源,调整和优化产业布局。未来我省沿江产业布局与发展重点围绕以下路径着力推进:
    1、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大力发展汽车、冶金、船舶、化工、装备制造、建材等大运输量、大用水量的重化工业。进一步推进船舶工业企业联合重组,加强船舶工业内部的分工与协作,提高湖北船舶工业整体竞争力,努力建成全国中小型特种船舶、江海直达船舶、船舶配套产品设计、研发、制造、出口基地。加快武汉80万吨乙烯工程建设,延长产业链。促进沿江地区磷化工、盐化工、精细化工等产业集群化发展。

    2、大力发展沿江高新技术产业。以东湖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为载体,促进电子信息产业技术创新、产品创新和结构升级,不断发展壮大电子信息产业。以建设武汉国家生物产业基地为抓手,加强生物医药、生物农业、生态环保等领域的研发和利用,推进生物产业超常规、跨越式发展。培育壮大医药龙头企业,促进医药制造业不断发展。大力培育新材料、新能源产业。加快推进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发展接续替代产业。支持有条件的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申报国家级高新园区,拓展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平台。

    3、大力发展沿江现代物流业。重点推进武汉新港及四大配套物流园区建设,加快发展“江海直达”航运业,完善相关物流配套设施,把武汉建成中部地区最大的进出口货物集散中心、辐射中部的国家级物流中心。加快三峡物流中心等长江沿岸其他物流中心、园区建设。大力发展第三方物流企业,推动传统仓储、运输、流通企业向现代物流企业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