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政协委员 >委员建言 >议政建言

发展现代物流产业促进湖北长江经济带建设

2014-09-15 00:56:48  
字体大小:【

 

湖北省政协教科文卫体委员会


    现代物流业是包括流通加工、物流信息、库存管理、物流成本控制与物流方式优化、方案设计和物流全程服务与控制、直至物联网的应用等高层次的综合服务业。发展现代物流业,对发挥长江独特资源优势、增强湖北长江经济带企业竞争力、调整区域经济结构、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具有重要意义。根据省政协主席会议的统一部署,2010年5月至6月,教科文卫体委员会组织调研组,在陈春林副主席的带领下,就“发展现代物流服务产业、促进湖北长江经济带建设”组成专题调研组,在听取省发改委、财政厅、经信委、粮食局、长江航务管理局、武汉海关等单位情况介绍的基础上,赴省交通厅、商务厅、供销社及武汉市、鄂州市开展调研。同时,委托宜昌市、黄石市政协相关专委会就此专题进行了协助调研。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湖北长江经济带物流业发展现状
    1、围绕大交通网建设,我省长江经济带现代物流基础网络初步形成。近年来,我省长江经济带物流业坚持以建设港口枢纽、铁路、公路、空港、管道运输现代综合交通体系为基础,发挥长江“黄金水道”优势,发展沿江现代物流业,并根据区域经济的特点,构建以武汉城市圈物流圈和宜(昌)荆(州)荆(门)物流圈为主轴的长江经济带物流基础网络,基本形成了以高速公路为主的连接中心城市的“高速公路网”、以国内干线公路为主的连接城乡的“干线公路网”、以农村公路为主的连接乡镇的“农村公路网”和以长江、汉江为主的水上“航道网”,基本实现了长江经济带物流通道的畅通。

    2、通过加强物流园区建设,逐步完善现代物流节点服务功能。湖北长江经济带省、市、县三级货运网络初步形成,货运站的综合服务能力逐步增强,服务功能明显延伸。湖北长江经济带8个市州新农村现代流通服务网络工程正在积极建设中,省、市、县供销社三级联动,初步构建起以省市龙头企业为核心、以县(市)配送中心为支撑、以乡(镇)连锁超市为基础、以村级综合服务社和农家店为终端的现代流通服务网络。武汉东西湖保税物流中心已基本形成10公里的物流长廊,正在发育成为武汉市最具发展活力的综合性物流园区,目前年交易额达到21亿元。长江沿江经济带大型商贸物流枢纽区迅速崛起,武汉新港、汉口北大型商贸物流新区等大型项目正在支撑武汉成为长江中游航运网的中心。

    3、大力扶持现代物流企业,有效推动了物流业提档升级。随着现代物流业的发展,加上湖北长江经济带独特的区位优势,不少境内外知名物流企业如台湾大荣、长江智能、UPS等相继入驻武汉,并带动我省物流企业运用先进信息技术,提高管理水平,逐步实现第三方专业物流。目前,全省已有各类物流企业5000余家,4A级和3A级物流企业分别达到近十家,物流骨干企业数量和质量较以往有了较大的突破。其中,武汉市注册资金1000万以上的物流企业达到32家,全国性知名物流企业在武汉设立的区域性物资储运、调拨机构达20余家,初步形成了以原有商贸、交通、仓储企业为主,依托自身优势,发展特色业务、积极向现代物流发展的态势。目前,全省批发零售贸易连锁业门店总数达3000多个,营业面积300多万平米,实现商品销售额500多亿元,统一配送商品购进额占购进总额的50%以上。

    4、突出抓好口岸建设,初步建立起物流业的配套网络。2009年,湖北口岸完成进出口货运量1002万吨,国际集装箱重箱运量20.3万标箱,航空口岸出入境人数19.2万人次。在口岸布局方面,全省共有口岸13个,其中一类口岸4个全部在湖北长江经济带上(武汉水运口岸、黄石水运口岸、武汉天河机场、宜昌三峡机场),二类口岸中有4个在长江经济带上(宜昌水运口岸、荆州水运口岸、江岸铁路口岸、武汉公路口岸),武汉东西湖保税物流中心获批运营、武汉出口加工区拓展保税物流功能,初步形成了“水港空港并举、铁路公路补充、特殊监管场所为网点”的全方位开放、功能布局较合理、与我省外向型经济发展基本相适应的口岸格局。

    二、影响湖北长江经济带物流业发展的主要问题
    1、物流业发展缺乏统一规划,行业管理政出多门。在调研过程中,委员们发现:湖北长江经济带物流业缺乏统一规划,基本上处于无导向、低层次、无序发展的状态,已经成为物流业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沿江的城市建了不少物流园区,但各物流园区功能重叠,服务同质化,相互之间缺乏合作,物流企业仅限于简单地运输、仓储等传统物流领域,与现代物流相差甚远。《湖北长江经济带开放开发总体规划》尚未发布出台,缺乏系统的、统一的区域物流规划。同时,湖北长江物流管理体制分散。物流业是跨部门、跨行业的复合型产业,贯穿第一、二、三产业,物流业的发展涉及到省发改委、商务厅及交通、铁道、民航、邮政、海关、质检、国土、信息等相关部门,每个部门都在抓,每个部门又难以整合资源,缺乏统筹规划和整体协调。省物流业发展协调机构在省发改委,工作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

    2、物流信息化水平低,条块分割,信息共享难。湖北长江经济带虽有不少企业营建了物流信息系统,部分还建立了公共物流信息平台,但整个湖北长江经济带物流领域还没有公共数据接口的行业和国家编码标准,实际运作过程中数据互不兼容、无法自由交换和共享,只是一个个信息的“孤岛”,严重影响了物流效率。此外,由于大部分物流企业都是由传统的货代、船代、仓储和运输企业演变而来,物流信息化水平比较低,且缺乏统一协调沟通,难以实现物流信息互联互通和物流资源的有效配置。物流企业要提供一体化的物流服务,其物流信息系统涉及到供应链中所有环节信息系统,物流业务的运作也涉及到众多职能管理部门,如银行、税务、保险、海关、检验检疫、交通、交管、外贸等,目前这些职能管理部门的信息还不能全面共享,物流信息共享水平低下也造成办公效率低下、产品成本居高不下。发达国家全社会物流总费用与GDP的比率一般在10%左右,而武汉市物流总费用占GDP比率就高达18.22%,严重削弱了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3、物流标准化建设落后,通关手续繁琐。湖北长江经济带物流标准化滞后,严重制约了区域物流一体化的发展。突出表现在物流基础设施间缺乏统一规范,集装箱、托盘、卡车、仓库货架等设备标准间缺乏有效的衔接。物流包装标准与物流设施标准间也存在缺口,严重影响了货物在运输、仓储、搬运过程中的机械化、自动化水平的提高及协调运作,不能适应相关企业产品物流的需要。此外,我省口岸存在基础设施薄弱、发展建设滞后等问题,主要表现为口岸监管场所狭窄、设施简陋、信息化建设不完善及进出道路等级较低、路面状况较差等。黄石、荆州、宜昌三个水运口岸都是长江中游的百年老港,是我国内河水运主通道上的枢纽港,三港口都因后方陆域不足,集疏运系统不完善,泊位、装载能力、仓储、堆场及进出港口设计不合理,影响了口岸通过能力,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我省口岸物流的快速发展。武汉东西湖保税物流中心虽然发挥了保税仓储、进出口通关、出口退税等基本功能,流通加工、产品展示、检测维修等增值性服务功能尚待开发。受行政区划限制,各海关监管功能区区域间、区港间协同发展不够,功能间缺乏互补联动,布局分散难以形成网络获取规模经济和范围扩张。大量的进出口货物经过沿海口岸时实行“属地申报、口岸验收”方式,客观上影响了区域物流的运作效率,增加了物流运作成本。

    4、物流企业规模偏小,专业化程度低。物流企业存在“多、小、散、弱”的状况,物流企业“卖牌子、租场子”的现象突出,许多货运经营者处于挂靠经营、单车承包、分散经营、自揽自运的粗放式低水平运营状态,各自为战,管理松散,其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合作关系比较脆弱,市场竞争力不强,缺乏主导行业发展的大型骨干企业。“大而全、小而全”的企业物流运作模式相当普遍,地方封锁和行业垄断对资源整合和一体化运作形成障碍,物流社会化、市场组织化程度低的现象仍然没有得到根本性解决,运输组织化、集约化程度有待进一步提高。代表物流运输先进生产力以及较高组织水平的领域,如专用载货、危险货物运输等,规模化、集约化程度较高的经营企业不足。2008年全国物流企业主营收入排名前50位湖北省仅入围一家,武汉商贸国有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排名第37位。

    5、物流专业人才短缺,对现代物流业发展研究不够。目前,我省现代物流行业尚处在初级阶段,物流专业人才短缺。以现代物流业的主体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为例,目前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从业人员占全部就业人数的比例仅占16% ,本科以上学历仅占3.8%,研究生以上学历的人员仅占0.16%。现代物流业具有很强的专业性和综合性,对人才的素质要求很高。随着我省现代物流业的迅速发展,专业人才缺乏的问题越来越突出。物流人才已经成为12种紧缺人才之一。目前物流行业内最缺的三种人才是:物流规划人员、物流外向型国际人才、物流研究人员。现在虽然已有多所高校开设物流专业课程,但对国外现代物流业的研究不够深入,与我国物流业发展的实践结合较欠缺,政策研究的指导性不强。

    三、发展湖北长江经济带现代物流业的对策建议
    1、建立湖北长江经济带现代物流产业示范区,高标准制定现代物流业发展规划,切实加大政策引导与扶持力度。长江作为“黄金水道”,是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宝贵资源,也是发展现代服务业的独特优势。要切实提高对现代物流业发展的认识,发挥优势,抓住国家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的良好机遇,乘势而上,将湖北长江经济带现代物流业发展成为“布局合理、技术先进、节能环保、便捷高效、安全有序并具有一定竞争力的现代物流服务体系”。

    建议省委、省政府积极争取,将我省长江段包括从宜昌、荆州到武汉、鄂州、黄石等主要城市,作为国家发展和振兴现代物流业的示范区,纳入国家“十二五”规划。武汉作为国家现代物流规划中的重要物流节点之一,在努力争取东湖综合保税区的同时,应积极申请建立武汉保税港或实行“区港联动”,把武汉建设成为湖北长江经济带中国际性的现代物流中心,作为国家促进中西部地区发展的重要战略部署。

    借鉴先进国家和地区的经验,加快制订我省长江经济带现代物流业发展规划,切实纳入我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中。以建立国际性物流节点、全国性物流枢纽为目标,按照构筑大交通、大物流网络的要求,在统筹考虑交通干线建设的基础上,通过广泛调查生产力布局、物流业现状,在湖北长江经济带范围内规划物流园区的空间布局、用地规模与未来发展重点。

    把发展现代物流业作为调整经济结构的主导性措施之一,研究出台现代物流产业发展政策,在土地利用、税收减免、市场准入、金融扶持、保险优惠、车船入籍及年检等方面,为物流企业发展提供相应优惠扶持政策。建议设立物流产业基金,按照“政府主导、企业主体、社会化运作”的原则来筹募资金,以对现代物流业发展具有重大意义的基础设施、信息系统、公共信息平台等公共物流重要节点建设提供资金支持。

    2、加快培育现代物流市场主体,不断规范市场竞争秩序。现代物流服务业的主体是企业,物流业发展的核心是要有一批物流龙头企业,要进一步调动企业的积极性,抓好现代物流企业的培育。

    鼓励物流企业通过组建战略联盟,整合分散的物流资源,提高物流企业的综合竞争力。通过改制、上市、兼并、重组等多种方式,尽快形成主营业务突出、核心竞争力强的现代物流公司,培育市场主体。多渠道增加对物流业的投入,鼓励通过银行贷款、股票上市、发行债券、增资扩股、企业兼并、中外合资等途径筹集建设资金。要大力培育大型现代物流企业,着力扶持中小物流企业,积极发展民营物流企业。

    大力发展第三方物流。加快湖北省大型企业与物流业的联动,盘活现有物流设施,发挥资源比较集中的物流企业的示范作用。对物流企业加强协助服务,给予扶持引导,帮助企业做大做强。要推进物流企业的改制重组、兼并联合、整合改造,培育一批专业化、社会化的物流企业集团。同时,要加强重大物流工程建设,培育大型物流企业,加快传统物流企业改造提升,扶持农产品批发市场,深化邮政企业改革,做大做强快递物流业务,促进城乡物流一体化建设。
大力整顿物流市场秩序,打击欺行霸市、强买强卖、非法垄断区域或专业市场的行为,进一步打破行业垄断,减少对非本行业企业从事运输、货运代理等业务的限制。

    进一步加强对电子商务和网络购物市场的管理,建立网络诚信体系,积极引导和鼓励物流企业与购物网站加强业务联系,形成网上网下互动的良性发展。

    3、强化物流基础设施对接,加快实施通关一体化战略。切实解决港口、高速公路、铁路和机场衔接不畅的问题,充分利用好长江“黄金水道”在长江经济带开放开发中的作用。加大航道整治力度,积极建设三峡翻坝转运体系,畅通三峡物流通道;加快建设武汉新港,科学规划口岸开放范围,合理配置查验配套设施资源,积极争取国家对武汉新港建设的支持,并要着眼长远,在建设过程中充分考虑全省乃至中部地区外向型经济发展趋势,为以后的发展预留空间。

    大力发展口岸部门与港口、铁路、公路、机场等相关部门的战略联盟,建设物流网络。利用电子口岸综合业务平台,促进不同口岸之间的快速联运通道形成,保证进出口贸易“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有效衔接,增强我省对外经济的竞争力,从根本上实现由传统口岸物流的“港对港”服务向现代物流要求的“门对门”服务的转变,拓展口岸业务范围和提高口岸服务能力。

    加快联检配套设施、口岸基础设施和专业设施建设的步伐,建设“水、铁、公、空”相配套、各有侧重、互为促进、布局合理的口岸体系,加快提升口岸的综合竞争实力。依托不同口岸实施“区港联动”和“区区联动”,促进武汉市内的海关特殊监管场所和武汉新港水运口岸、天河机场航空口岸、武汉铁路口岸之间的协调发展,以“扎堆”形式推动武汉建设成为国内和国际枢纽口岸。

    4、构建公共物流信息系统平台,加大现代物流业人才培养。建议由政府部门通过建设政府物流信息服务门户提供公共信息服务,重点建设电子口岸、综合运输信息平台、物流资源交易平台和大宗商品交易平台,并提供各种物流专营服务平台的链接,形成物流信息标准化和共享,便于提供物流信息化标准制定及选择、电子地图和交通信息服务(道路通行情况、运输路线规划)、企业信用信息披露及电子认证服务、网上银行及电子化金融服务、电子税务申报电子化通关服务、产品检验检疫服务等“一站式”服务,解决物流企业信息系统与各部门沟通协调的困难,提高整个物流作业环节运作的透明度和闲置物流资源的利用率,降低物流系统整体运行成本,实现物流规模效益,加快区域物流一体化的进程。

    加强物流信息技术、物联网技术研究,抓紧开展长江经济带物流信息化平台规划,将正在建设的长江航运物流信息平台、各部门物流信息平台、外省市物流信息平台实现互通、互联、互享。大力促进电子网络服务平台建设,将产业链与第三方物流进行资源组合,通过数字化系统集成完成流程操作,从而降低物流成本,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

    鼓励大专院校和科研机构积极研究现代物流,探索我省发展现代物流的有效途径。同时要加大力度引进熟悉现代物流制度方法的专业人才。采取学历教育与在职培训相结合的办法,着力培养物流实用型人才。一方面要鼓励高校按照市场需求开设现代物流专业课程,培养高素质现代物流服务业人才;另一方面要引导行业组织及民办教育机构参与现代物流人才的培训和教育工作,组织规范化的岗位培训、继续教育和资质证书教育,特别是要逐步实行现代物流产业从业人员职业资格制度,从而提高物流服务产业从业人员的专业素质和业务能力。

    5、研究制定统一的物流技术标准,促进现代物流一体化。物流标准化是物流发展的基础,也是实现物流系统高效、经济的前提。一方面,要加强物流硬件标准化建设。建议相关部门加快制定和推进物流基础设施、技术装备、管理流程、信息网络的技术标准,尽快形成协调统一的现代物流技术标准化体系。广泛采用标准化、系列化、规范化的运输、仓储、装卸、包装机具设施和条形码、信息交换等技术,重点通过制定标准规划尺寸来实现整个货运过程中的连续性。另一方面,要加强物流软件标准化建设。加快通用标准体系的建立,尽快实现标准数据传输格式和标准对接,通过网络和信息技术连接用户、制造商、供应商及相关单位,实现资源共享、信息公用,借助信息技术实现对物流的全程跟踪,实现有效控制。尽快使物流标准化程度达到一个新的水平,提高湖北长江经济带物流作业效率,增强与国际接轨的能力。

    6、建立跨部门的综合协调机构,健全现代物流服务管理体系。湖北长江经济带物流业的发展涉及省直多部门和沿江各地政府,有必要建立推进区域物流一体化的协调机制。

    建议省政府进一步强化现有的有关部门参加的物流联席会议制度,通过设立政府主要领导牵头的,由发改委、商务、交通、铁路、经信委、民航、邮政、海关、质检等部门和沿江各地政府物流业主管部门以及物流行业协会等共同组成的湖北长江经济带物流业发展协调小组,加强协调合作,重点解决条块分割、政出多门、地区封锁和行业垄断问题。
建议设立联席会议制度下的具体办事机构,综合研究协调全省、特别是长江流域湖北段的现代物流发展问题,制定产业规划,研究出台具体政策,以理顺全省现代物流业发展的服务管理体制。通过建立协调机制,消除贸易壁垒和商品流通的地区障碍,共同打造区域物流一体化格局,建立功能完善、覆盖面广的湖北长江经济带物流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