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政协委员 >委员建言 >议政建言

关于推进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品牌建设的五点建议

2014-09-15 00:56:52  
字体大小:【


邓 宏 兵

    2008年11月省委、省政府作出《关于建设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的决定》以来,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发展迅速,取得了较大成绩。从2008年9月份开始,我直接参与了《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文化旅游发展规划》的编制工作及省市(州、林区)规划对接、项目论证、实施效果检查等部分相关工作。现就推进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品牌建设,提出五点建议:

    建议一:相关部门组织一个关于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发展的政策和理论宣讲团,到八市州、林区及重点县市区巡回讲解有关政策和理论

    我们在实际调查中发现各地对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战略相关政策的解读和理解不一样,观望、等靠要等现象存在,需要从认识和理论方面充实提高。

    首先,要抓住一个“圈”字。要把鄂西建成以生态文化资源为基础、以发达的旅游业为引擎的综合圈。在这个“圈”的建设中,旅游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
    其次,要扣住一个“绿”字。“绿”是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旅游发展的基础和内核,是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旅游可持续发展的保障。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旅游发展要以“绿”为特色、以“绿”为重点、以“绿”为突破口,重视旅游发展中的生态保护问题。
    第三,要从战略高度去认识和推进。解决发展中观念滞后、体制改革滞后、旅游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投入不足、旅游产品结构单一等问题。
    第四,要深入研究旅游发展及其引擎作用。前者目前比较重视,后者尚未引起足够重视,建议相关部门今后更要关注后者。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战略不是旅游产业发展战略,而是一个区域发展战略。所以说,当前仍然存在对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战略的认识问题,需要统一思想。可以考虑定期举办研讨会和培训班的形式。

    建议二:高度重视区域旅游资源的整合与联动发展,打造在国际国内有明显竞争优势的旅游综合体
    1、加大区域旅游资源整合力度,打造五个旅游综合体。做好以下整合:楚文化旅游资源的整合、三国文化旅游资源的整合、炎帝文化旅游资源的整合、土苗风情旅游资源的整合、长江三峡旅游资源的整合、大洪山旅游资源的整合、清江流域旅游资源的整合、神农架生态旅游资源的整合、武当山遗产旅游资源的整合、荆山生态旅游资源的整合。以价值链为核心,以资源整合为先导,以交通为纽带,以旅游产业发展内在联系为依据,整合现有景区景点和旅游交通、宾馆、旅行社等相关行业及机构,优先打造五个在国际国内竞争优势明显的旅游综合体,通过大型项目的建设“引爆”区域旅游的提档升级,实现区域旅游跨越发展。

    (1)以武当山为依托的旅游综合体。以武当山为龙头,整合武当山和青龙山国家地质公园,联合申报武当山世界地质公园,提升武当山和青龙山知名度。大武当的开发建设是鄂西圈文化旅游发展的优选项目和工程,规划期内首批创5A。

    (2)以神农架为依托的旅游综合体。以神农架为依托,建设泛神农架旅游综合体。涵盖神农架、房县、兴山、巴东、保康、竹山的部分临近地区,并辐射到重庆东部、陕西东南角的部分地区。

    (3)以三峡东部地区精品景区群为依托的旅游综合体。三峡东部地区精品景区群是世界级的旅游目的地。做好各景区景点的升级和系统集成工作,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巨型旅游综合体。

    (4)以清江为依托的旅游综合体。重点是“巩固两头贯通中间”,以清江为依托的旅游产业集群建设要成为鄂西圈文化旅游发展的突破性工程。推进长阳、五峰、宜都相关景区景点的建设,加大恩施大峡谷和利川腾龙洞的改造升级工作力度,贯通水布垭到恩施的清江旅游线,最终形成以清江为依托的串联相关景区的“清江画廊”旅游精品区。以腾龙洞为龙头,在加大国家地质公园建设力度的基础上,整合恩施大峡谷及清江中上游,形成覆盖范围更大、地质旅游资源更丰富的地质公园,积极申报清江世界地质公园。围绕“清江画廊”布局项目,打造以清江为依托的旅游产业集群,使新的“清江画廊”成为旅游大发展的“引爆点”之一。清江世界地质公园建设、水布垭到恩施的清江旅游线综合开发、恩施大峡谷—利川腾龙洞综合开发都将是亮点和突破口。

    (5)以文化旅游资源为依托的旅游综合体。主要包括楚文化、三国文化、炎帝神农文化、现代文化等为依托的旅游综合体建设。

    2、高度关注和重视五个方面的整合联动。一是大武当的整合,尤其是与河南、陕西的整合联动。二是大三峡的整合,尤其是与重庆的整合联动。三是泛神农的整合,尤其是与重庆的整合联动。四是土苗民族旅游区的整合,尤其是与重庆、湖南、贵州的大整合联动;宜(都)长(阳)五(峰)的整合也要重视。五是荆(州)荆(门)宜(昌)城市群的建设及旅游业的联动发展。

    建议三:加大地方文化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力度,实现文化与旅游的良性互动
    鄂西地区浓缩并集中了楚文化、三国文化、炎帝神农文化、武当文化、巴土文化、三峡峡江文化、宗教文化,文化旅游资源十分丰富。目前,鄂西圈文化产业发展初具规模,但结构仍需调整;初步形成了文化产业多元发展的格局;文化艺术精品不断,但利用、挖掘文化资源仍显不足;文化与旅游联动效应明显,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进一步增强,但深层次问题较多。推动鄂西圈文化与旅游的联动,应坚持体制创新、产品创新、运作机制创新,进一步挖掘鄂西圈的文化内涵,激活文化产业,加强文化旅游联姻,形成文化旅游产品。同时,积极探索新的路子,促进文化与旅游、文化与企业、文化与科技结合,从而推动文化旅游大联姻,促进文化产业、旅游产业和经济社会实现大发展。通过文化旅游联动保传承,促进文化遗产保护。

    1、改造提升一批特色博物馆、保护性开发一批大遗址展示中心。“一馆一特”:十堰博物馆重点展示武当武术文化、恐龙,荆州博物馆重点围绕丝绸展示楚文化、襄樊博物馆重点展示三国文化、随州编钟博物馆重点围绕音乐艺术展示楚文化、神农架博物馆重点展示炎帝神农文化、宜昌中国三峡博物馆主要展示长江治水文化及三峡工程文化、恩施博物馆重点展示土家族苗族民族民俗文化,荆门博物馆主要围绕竹简展示楚文化。重点建设纪南城遗址公园、熊家冢遗址公园、纪山楚墓群遗址公园、楚皇城遗址公园、九连墩遗址公园、唐崖土司城遗址公园、枣阳雕龙碑遗址公园(新石器时代氏族聚落遗址)。

    2、策划推出一批特色鲜明的文学艺术作品。(1)旅游演艺节目、歌曲。“一城一戏”、重点景区“一景一演”。把《楚水巴山》、《呀吙咿嗬》、《梦幻襄阳》、《神农架梆鼓敲起来》、《家住长江边》、《十二月等郎》、《襄阳米颠》等打造成旅游者喜爱的演艺节目;进一步巩固并创新《盛世峡江》、《梦·三峡》、《比兹卡》、《武当武术》、《夷水丽川》、咸丰《南曲》等旅游演艺节目;深度策划并打造好《王昭君》、《曾侯乙》、《炎帝神农》等重点旅游演艺项目。创作一批新的反映鄂西地方文化特征的民歌,形成鄂西民歌系列,组织参与全国性相关比赛,推广传唱。(2)文化旅游出版物。策划、编辑及出版一批反映鄂西圈历史、文化及旅游的图书、电子音像等出版物。包括鄂西名城系列图书、名人传记系列图书、名山圣水系列图书、神奇鄂西系列图书(针对重点旅游地)、文化三峡系列图书、武当系列图书、神农系列图书等,同时可配套出版音像材料。鼓励各地根据各自基础及资源特色组织专项策划,整体推出。(3)电影或影视剧。以鄂西圈历史、文化或经济社会发展等为题材,策划拍摄若干部电影或电视剧,既可宣传鄂西圈的历史文化,又能宣传该区域的自然旅游资源。重点做好《三国》、《赤壁》、《洪湖赤卫队》、《三国荆州》等的利用和新作品推出。

    3、打造一批特色历史街区(城市)和特色文化乡村(乡镇或村落)。按照“一城一街一景”的原则,将文化遗产保护、游憩商业、旅游休闲等功能融为一体,打造一批体现不同城市文化和产业特征的特色历史街区,建设各具特色的历史文化街区。如荆州市可以大型楚文化遗址的保护与开发项目建设为契机形成具有浓郁的楚文化特色的历史街区;随州可以炎帝神农故里或编钟博物馆的建设为契机建设展示炎帝文化的文化游憩商业街区等。把历史文化名镇(村)建设、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的建设融入到周边旅游产品的开发中,深化产品的文化内涵和提升文化品位。如宜都市可在全市的龙头景区突出体现“中国民间故事之乡”的文化内涵,同时做好典型的民间故事村落的保护、民间故事的挖掘和整理等;恩施市三岔乡为“中国傩戏之乡”,可在重点保护核心村落景观和建设好演出场所、培养演艺人员的同时融入到乡村旅游开发中,在旅游中展示傩戏文化。宜都市高坝洲镇青林寺“中国谜语村”、吕家河“武当民歌村”以及38个省级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等均应在有效保护的基础上因地制宜适度开发。将鄂西圈内的35处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现有景区点进行整合利用,丰富旅游活动内容,增加现有旅游产品的文化内涵。

    4、培育一批文化底蕴深厚的特色旅游节事活动。按照“一区一节”的原则,充分利用鄂西圈文化资源,采取政府推动、社会参与、市场运作、规范管理的运作方式,巩固已有的文化旅游节会:武当国际文化旅游节、宜昌三峡国际旅游节、襄樊隆中三国文化节、随州炎帝神农故里寻根节、荆州国际龙舟节等。创新开发一批文化旅游节会:依托恩施土家女儿会、提升形成面向国际市场的国际旅游节,依托荆门啤酒节、提升形成荆门国际啤酒节,继续巩固扩大神农架国际生态旅游节的国际影响。

    5、开发一系列文化内涵丰富的特色旅游商品。积极引导鄂西圈内各市州依托自身的文化资源优势,研制开发一系列凝聚鄂西区域文化特质、具有高附加值、工艺精湛的特色文化旅游商品。延伸文化旅游链,壮大文化旅游产业。依托楚文化,研制开发文物复制品,楚文化特色商品(真丝品、青铜制品),带有楚文化标志的纪念品,代表性文化旅游商品有仿古青铜器、仿古漆器、竹简、楚文化系列手工地毯、系列真丝品、青铜系列文物仿制品、湖北工艺箔画、湖北旅游纪念卡(册)、楚国四宝、关公铜像等。依托三国文化,开发三国人物纪念品和三国故事动画片,在各种旅游工艺品、日常用品和礼品中体现三国文化,代表性文化旅游商品有三国“六古”旋转笔筒、诸葛亮汽车挂件、隆中对三维动画片、诸葛亮铜像、三国文化真丝织锦、襄樊诸葛亮八景等。依托土苗文化,研制开发体现土家、苗家生产劳动成果的旅游商品,制作反映土家、苗家民俗风情的音像影像制品,代表性文化旅游商品有西兰卡普、年画、挑花刺绣、绣花鞋、宝石花漆筷、服饰、饮食等。依托武当文化,研制开发系列化健身养生器材及保健用品等,代表性文化旅游商品有武当剑及武术健身器材、武当山水晶笔筒、武当武术服装与造型铁艺等。

    建议四:出台《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投资促进办法》或《条例》,创新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投资环境
    要实现鄂西地区旅游业大发展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统筹鄂西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推进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改善投资环境是鄂西圈建设的首要任务之一。充分认识到投资资金还是比较充足的,缺乏的是好的项目和投资环境。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投资环境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在于:一是产业基础薄弱,缺乏核心竞争力。二是以交通为代表的基础设施滞后,制约着经济社会发展。三是区域合作意识有待进一步加强,区域网络化体系有待完善。四是周边地区快速发展,面临被边缘化的困境。五是生态保护与产业发展矛盾有待进一步协调。

    鄂西圈投资环境优化的对策建议:首先要因地制宜,利用比较优势和后发优势,大力发展特色经济。其次要重视基础设施建设,优化投资硬环境。第三要加强区域协作发展,建立产业互动机制。第四要深化体制机制改革。第五要建立多层次的现代人才培养体系,完善人才引进机制,可以考虑组建一所旅游学院。第六要重视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推动产业一体化建设。在优化鄂西圈投资环境中,需要解决好三个核心问题:一是政策问题,建议出台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投资促进办法,对用地、税收等作出相关规定。二是交通问题,大交通与小交通问题,小交通问题已非常突出。三是政府服务规范与效率问题。

    建议五:建设国家风景道体系示范基地和地质公园,建立生态补偿机制和生态旅游认证制度
    1、深度推进国家风景道体系示范基地建设。目前,环“一江两山”交通沿线景观工程建设正在推进。“两区两段”示范工程建设已基本完工(孝感服务区、武当山服务区、武当山至神农架、宜兴公路夷陵段),“汉十、汉宜” 高速公路旅游景区交通标志牌全面开工。但是,景观工程建设不是完整意义上的国家风景道体系示范基地建设,下一步要向深度推进,要与周边旅游和经济社会发展结合起来。

    2、地质公园建设要控制数量、提高质量,以世界地质公园建设为重点。目前,湖北有国家地质公园6处、鄂西地区有4处(神农架国家地质公园、郧县恐龙蛋化石群国家地质公园、武当山国家地质公园、长江三峡国家地质公园),湖北省其他两处是木兰山国家地质公园、大别山(黄冈)国家地质公园。湖北有省级地质公园13处、鄂西地区有10处(随州大洪山省级地质公园、清江长阳人省级地质公园、房县野人谷省级地质公园、丹江口石鼓省级地质公园、远安张家湾水生爬行动物化石群省级地质公园、南漳水镜湖省级地质公园、利川腾龙洞省级地质公园、五峰省级地质公园、竹山堵河源省级地质公园、恩施州清江源省级地质公园),湖北省其他三处是通山九宫山省级地质公园、崇阳百泉省级地质公园、通山隐水洞省级地质公园)。全省形成并保留地质遗迹140处,建成地质遗迹保护区7个,还有1个国家级矿山公园(黄石)。我省地质公园资源丰富,但建设过泛、档次不高。建议制定地质公园建设专项规划,提高档次,世界地质公园建设应作为下一步重点。

    3、出台生态补偿办法,建立生态旅游认证制度。建议出台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生态补偿办法。同时,建议构建一套适宜于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生态旅游发展的生态旅游认证体系,包括认证标准、认证程序、认证机构等。强化行业准入机制和行业监管,提高旅游业进入门槛,建立旅游行业退出机制,支持国有旅游企业通过整合成为大型的旅游企业集团,争取1—3家大型旅游企业上市;加强重点产品、重点线路、重点旅游目的地的市场秩序管理,严防各种过度竞争行为。
    发言人单位及职务: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经济管理学院、旅游发展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