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政协委员 >委员建言 >议政建言

创新旅游专业人才培养与管理     助推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建设

2014-09-15 00:56:54  
字体大小:【


刘名俭      解飞厚

    随着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建设的推进及其旅游业的快速发展,旅游人才质量与数量的供求矛盾越来越突出。本文主要通过实地访谈、召开座谈会、问卷调查和查阅资料等方法分析了鄂西圈旅游人才队伍现状,指出了旅游人才队伍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并对鄂西圈旅游人才队伍建设提出了相关的建议,以推动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健康发展。

    一、当前鄂西圈旅游专业人才发展现状
    (一)旅游从业人员性别、年龄结构情况
    全行业旅游从业人员中,男、女比例分别为42.3%和56.8%,比例协调;女性人业人员比例高于男性,符合旅游服务业的社会劳动力性别差异特点。全行业旅游从业人员35岁以下居多,年龄结构以中青年为主。35岁以下年龄段超过72.5%,45岁以上年龄段仅占9.14%,大部分从业人员(46.13% )处于25—35岁年龄段。18—35岁年龄段从业人员比重大,年轻活跃、精力旺盛,基本符合旅游行业服务性本质要求。

    (二)旅游从业人员知识结构及培训情况
    目前旅游人才队伍中,高学历人才的比例不高,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的人才平均不足13%,研究生学历比重不超过1%。同时,管理层学历偏低,尤其在饭店业和旅游景区更为明显。调查显示,2009年,饭店高层、中层及基层管理人员高中及以下学历的比例分别为19.8%、41.3%、66.7%,旅游景区员工中本科学历的比例不足5%。同时,旅游业专业技术人员少,高级职称人员比重小,无等级职称者占大多数,未获取等级职称的从业人员占到总数的40%以上。

    (三)旅游从业人员的来源及流动情况
    从来源上看,鄂西圈的旅游从业人员主要来源是相关院校和其他行业转过来的,还有一小部分是业内的人才交流。从人员流动上看,全行业从业人员平均工作时间不足10年,其中以旅行社与饭店员工工作时间较短,而旅游行政管理部门最长;全行业员工流动频繁,员工流动率超过40%,各行业部门除旅游行政管理部门员工流动率较低外,其它超过15%,其中以旅游饭店与旅行社行业最为普遍与频繁,均超过50%,旅游饭店业更是近80%流动强度;基层员工流动率较高,达到27.5%。

    二、鄂西圈旅游专业人才培养的主要问题及原因
    (一)人力资本理念不强,人力资源投入相对不足
    鄂西圈旅游产业在硬件方面(如道路交通、景区景点、星级酒店建设等)投入很多,但是对旅游人才培养和人力资源开发方面的投入就显得相对不足。产生这一问题的原因主要在于对人才资源开发重视不够,普遍重视旅游资源开发、资金项目引进、市场促销、经济指标的完成,重企业的经营管理,轻队伍的培训、规划和激励,忽略旅游硬件最终要靠人、靠员工来经营管理运作和服务,对员工、旅游从业人员没有 “资产”的理念,没有充分认识到好的员工对鄂西圈旅游产业和旅游企业的发展是最难得和最珍贵的资本。

    (二)人才紧缺现象严重,人才培养滞后于市场需求
    调研显示,目前鄂西圈紧缺的旅游人才主要集中于三类:一是旅游高端人才,尤其是具有国际眼光、对国际旅游市场比较敏感的高级旅游经营管理人才,如旅游企业资产管理与运作人才、旅游项目策划规划人才、高级旅游营销人才、饭店高级职业经理人、旅行社高级人才、餐饮职业经理人等;二是一线应用技能型人才,如饭店一线服务人员、餐馆西菜/西点厨师、中菜厨师、行政总厨与厨师长、餐饮策划、小语种导游人员等;三是新型旅游业态专业人才,如旅游信息管理/电子商务人才、大型会展活动管理服务人才、休闲度假项目策划服务人才、旅游资本运营人才等。产生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在于目前旅游院校或专业定位不准,在课程设置上也不尽科学,研究生和本科生的培养并不是从战略和管理的高度进行,培养出来的学生在高职位上能力不能胜任,低职位上技术不能匹配。而专科生的培养大多是教些普通的技术,没有开展针对性的技术教学。

    (三)人才利用水平偏低,教育培训机制不够完善
    旅游培训机制不够完善,旅游教育培训工作落后于鄂西圈旅游业发展需求,使各类人才学习深造的机会不多,知识、信息得不到及时补充,导致旅游人才队伍的整体能力弱化,人才得不到充分的利用,突出表现在五个方面:一是培训所涉及的面和层次不平衡;二是培训的专业化程度不高;三是旅游教育结构水平较低,特色不明显;四是培训的市场机制仍有待形成;五是大旅游教育培训的格局还未形成。旅游高校与旅游企业、科研机构、旅游培训机构、政府职能部门相结合的旅游教育网络体系尚未普遍形成,直接影响了旅游人才的培养效果。市场配置人才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发挥不够,人才利用率不高。产生这一问题的原因主要在于政策体制因素的制约,市场配置人才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发挥不够,人才利用率不高。人才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有些企业只看重眼前的利益,忽视长远发展。

    (四)从业人员流动频繁,人才市场机制尚未形成
    鄂西圈旅游从业人员流动频繁,有效的人才市场机制尚未形成。目前尚无系统的旅游人才开发规划和配套政策,对已有的一些人才优惠政策缺乏有效的落实和监督。大多数旅游企业尚未建立科学合理的薪酬和激励机制,旅游从业人员的工作时间长且不固定、工资待遇较差等都导致了人才流动过快。同时,对旅游人才的引进渠道还没有确立,旅游行业的行政管理职权比较分散,使之在行业管理的许多方面都显得力不从心。

    三、创新鄂西圈旅游专业人才培养与管理的建议
    (一)加强旅游专业人才的培养
    第一,充分发挥湖北旅游教育与人才大省优势。充分利用湖北省强大的旅游科研和教育优势,力争把湖北打造成为“全国旅游人才开发的示范基地”,加大投入建设高水平旅游教学与科研基地。按照鄂西圈旅游发展需要,选拔培养专业人才,形成旅游骨干队伍和人才梯队。

    第二,加强对旅游行政管理干部人才的培养。鄂西圈各级政府分管领导都必须懂旅游,有计划地分级分类对旅游行政领导进行培训;有目的地选拔年轻的有培养前途的专业人才从事旅游行政管理工作;也可以向鄂西圈的相关政府部门选派湖北各大高校内的旅游专家教授担任或挂职领导职务;将旅游相关知识纳入到行政干部的学习与考核内容。培养和造就一批既懂旅游专业知识,又有一定行政管理能力的领导型旅游人才。

    第三,加强对旅游高级职业经理人的培养。要积极创造条件,大力吸引其他行业高水平的经理人才更多地进入旅游行业;推行职业经理人制度,加快培养职业经理人的步伐;优化旅游企业经营管理人员的专业结构和知识结构,推动旅游企业经营管理水平的提高;抓好星级饭店、旅游景区(点)、旅行社等企业管理人员的岗位培训工作,提高开拓市场和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

    第四,加强对旅游紧缺技术人才的培养。需要培养一大批既掌握现代工程技术,又善于经营管理,且能进行国际交流与合作的高层次、高素质、复合型人才。支持培训机构采取“短平快”的方式,培养紧缺人才,诸如度假区、大型游乐园、主题公园、生态旅游、旅游电子商务等多方面的人才,尤其是要有旅游规划方面的专门人才。
第五,加强对高素质导游人员的培养。要在有关职业学校和高等学院设立导游服务专业,大力培养不同层次、不同服务方向的导游员。通过改革导游人员考试制度,大力加强对导游员队伍政治思想、职业道德、政策法规、服务意识、导游技能的培训教育和导游工作实践的磨练,选拔金牌导游,以及组织导游员的各类评优大赛,优化导游队伍结构,提高导游队伍素质。

    (二)完善旅游从业人员的培训机制
    第一,发挥旅游院校培训的基础作用。旅游院校是旅游人才开发培养的主力军,在人才开发中发挥着基础性作用。紧紧围绕质量和特色办学,加大校企办班力度,把鄂西圈各类特色旅游人才的培养纳入人才培养战略规划,培养出适合企业需要的旅游专业人才。

    第二,发挥旅游培训中心的衔接作用。培训中心是继续教育的重要环节。对于职工学历层次普遍较低的旅游行业来说,继续教育是旅游人才开发一个不可忽视的组成部分。要坚持一手抓技能培训,一手抓学历教育,将持证上岗和在职培训相结合,全过程开发旅游人才,把继续教育作为晋级、晋职、评聘专业技术职务的必备条件,推动继续教育终身化。

    第三,发挥旅游企业培训的提升作用。企业培训是提升员工工作效率重要手段。企业要加强人才培训力度,有计划地组织各类专题培训和短期轮训班。培训的计划和安排不仅要关注企业在适应市场变化、不断提升核心竞争力、系统储备能力等各方面的问题,同时也要结合员工职业发展的需要,培训和职业生涯规划的结合有利于培养人才对企业的忠诚度。

    (三)健全旅游人才的激励和保障制度
    第一,改革旅游行业薪酬福利体系。对于旅游行业普通员工,要在薪酬体制中引入宽带薪酬机制,即薪酬与职位和绩效同时挂钩;对于高管层次员工,要构建以经营业绩为核心的多元分配体系。实行高素质旅游人才收入与经营业绩直接挂钩,拉开分配档次,允许他们获得较高的报酬,逐步实行年薪制、配股制、期权制为中心的激励机制,更好地调动鄂西圈高素质旅游人才的积极性。

    第二,落实旅游专业人才社会保障。落实社会保障体制,是促进旅游人力资源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建立完善旅游人才政策法规体系和人事争议仲裁制度,为维护各类旅游专业人才的合法权益提供保障。

    第三,完善旅游专业人才奖励机制。建立以政府奖励为导向、用人单位和社会力量奖励为主体的人才奖励机制。各级旅游主管部门要建立旅游专业人才奖励制度,定期对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做出突出贡献的各类旅游专业人才给予奖励。

    第四,建立旅游专业人才流动机制。在鄂西圈内要建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旅游人才流动机制,加快建立法制化、规范化的旅游人才市场,推动旅游人才市场从集市化走向信息化、网络化。同时,要确立适度超前的意识,规划好旅游人才的储备。

    (四)大力实施旅游专业人才工程
    第一,旅游人才信息工程。尽快建立旅游人才资料库,搭建信息交流平台。在各级政府的门户网站和旅游专业网站建立旅游人才信息、旅游就业信息栏目,发布人才供需预测、人才政策信息;同时加强对人才流动的动态监测,提高信息有效性;建立完善配套的旅游人才评价体系;完善人才信息化建设,为旅游人才的自由择业和旅游企业自主择才提供平台。重点建立旅游师资库、专家库、职业经理人库和导游人才库。

    第二,旅游人才精英工程。高层次人才是人才竞争的核心,一方面要有倾斜政策从圈外引进各类旅游管理精英人才,另一方面通过本地培养,大力选拔一批优秀旅游行政管理人员、企业管理者。每年选拔培养50名金牌导游,形成一支优秀导游员队伍,从本质上提升鄂西圈的导游服务形象。在全省范围内经过三到五年努力,建设好一支200人的既有理论功底又有实践经验的旅游师资队伍。

    第三,旅游紧缺人才工程。鼓励企业员工参加紧缺专业培训,重点抓好旅游行政部门中层管理人员和酒店、旅行社等企业的中层及以上管理人员的培训,尽快培养一支能参与国际竞争的高素质的职业经理人队伍。

    第四,旅游素质提升工程。把提高职业道德标准、服务技能和外语水平放在首位,通过开展技能比武、在职教育、常规培训、资格认证等方式,多方面提高旅游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提高旅游服务总体水平。

    第五,旅游创业就业工程。扩大就业始终是世界旅游业发展的一个重要指标。通过市场运作政府扶持,建设一批旅游就业和创业培训基地。结合开展乡村旅游、农家乐等活动,对农村富余劳动力开展就业培训;结合开展工业旅游,对企业下岗职工进行再就业培训;鼓励一批有独到技艺的民间艺人和能工巧匠从事旅游商品开发和经营;对毕业大学生实施旅游创业援助计划,为大学生在旅游行业创业提供辅导和服务。

    发言人单位及职务:刘名俭:民革湖北省委员会委员、民革湖北大学支部主委、湖北大学旅游发展研究院副院长;
     解飞厚:省政协常委、湖北大学教育学院副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