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政协委员 >委员建言 >议政建言

创新投入机制打造鄂西旅游文化品牌

2014-09-15 00:57:02  
字体大小:【


致公党湖北省委员会

    随着人们旅游消费档次的不断提高,文化要素已经渗透在与旅游有关的吃、住、行、游、购、娱等各个方面,是旅游者的出发点和归结点,是旅游景观吸引力的渊薮,也是旅游业发展的灵魂。长期以来,我省旅游产业之所以处于落后地位,很大的原因是由于旅游文化建设的滞后。影响鄂西圈旅游文化建设的主要原因在于投入不足,而导致投入不足的根本原因是投资机制问题。为此,致公党湖北省委会于2010年6月27日至7月1日,赴宜昌市、恩施州进行“鄂西圈旅游文化建设投资机制创新”专题调研。

    近几年来,两地文化旅游业呈现较好发展势头。宜昌2009年旅游总收入78.51亿元,文化旅游业占比达25%。“金色三峡、银色大坝、绿色宜昌”的城市旅游形象成为中国知名旅游品牌,长江三峡观光度假旅游区、清江土苗民俗风情旅游区与武当山文化遗产旅游区、神农架原始生态旅游区等核心旅游区交相辉映,体现宜昌文化特色的《盛世峡江》、《梦三峡》等大型实景舞台剧取得较好市场反应。恩施坚持走“绿色繁荣、特色开发、可持续发展”的路子,把生态文化旅游业作为三大支柱产业之一来培植,2009年全州实现旅游综合收入29亿元,同比增长20.68%,旅游综合收入占全州GDP比重达到9.85%,其中接待境外旅游者25.13万人次,实现外汇收入625.43万美元,腾龙洞、恩施大峡谷等景点充分展现了恩施神奇的自然风光,土司城、吊脚楼、女儿会体现了恩施独特的民族文化风情,均有较高的旅游市场号召力。

    一、鄂西圈旅游文化建设的主要问题
    但也应看到,相对于鄂西丰富的生态文化旅游资源,现有的旅游文化建设整体滞后,整合与开发力度不够,资源优势还远未转化为产业优势,对经济的贡献率还较低。鄂西圈大部分地域属“老、少、边、穷、库”地区,在发展过程中,由于地处高山地带,土地资源稀缺,加上生态环境保护压力大,加大了地方将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化的压力,旅游文化建设的难度更大。同时地方财政能力有限,导致旅游文化建设投入不足,制约着支撑鄂西圈旅游文化发展的基础设施建设和旅游产业发展的配套设施建设。目前,鄂西圈旅游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

    一是对旅游文化建设认识不足。从政府及其部门层面看,表现为重基础设施建设、轻文化建设;从旅游企业层面看,表现为重景区建设、轻人文建设。随着困扰鄂西圈旅游发展的交通瓶颈的逐步打破,旅游文化建设是我们目前应着力攻克的重大难题。

    二是投资形式单一。目前鄂西圈旅游文化建设主要依靠政府投入。在发展初期,政府在关键或重点项目上作引导性投资是必要的,但长期如此则不利于旅游文化的可持续发展;或者说,旅游文化建设长期依靠政府投入,本身就反映出文化旅游产业未能真正走向市场。

    三是旅游文化建设缺乏市场的主体行为。由于缺乏有力的引导、保障、激励机制,企业在投资旅游文化建设方面存在种种顾虑,从而倾向于“短、平、快”或“滚动发展”。企业普遍浅尝辄止,或者采取“圈地”行为,在等待时机中延误景区甚至整体产业发展。

    四是已形成的文化产品存在生存危机。任何文化产品都必定要走向市场接受检验,鄂西圈的旅游文化产品普遍面临生存危机。一方面源于文化产品本身,如风格特色、艺术品质、市场定位等等,这可以在与客体的交流互动中逐步改进。另一方面则受困于有限的客源市场,鄂西圈还远未成为真正的旅游目的地,景区分散、交通不便、分片管理、各自为阵,旅游线路、板块不能对游客形成区域内绝对的吸引力。

    五是群众性的特色旅游文化建设未形成氛围。鄂西圈旅游文化建设重在发展地域特色文化即荆楚文化,发展历史特色文化即三国文化;发展民族风情文化即巴土民俗文化,且均需要广泛的群众基础,而鄂西圈尚未形成群众广泛参与并与游客有效互动的态势。

    二、鄂西圈旅游文化建设投资机制创新的建议
    1、继续坚持政府引导。基于鄂西圈旅游文化建设滞后的现状,政府投入仍然必不可少。要转变重基础设施建设轻文化建设的倾向,注重两者的相互促进,制定统一协调的长远规划和措施。政府在文化建设方面专项资金的投入,重点要放在旅游文化资源保护与文化遗产的发掘和开发利用以及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上;放在整体旅游文化形象的提升上,如神农架、恩施大峡谷、腾龙洞、神农溪、三峡大坝国际游览区、武当山等;放在重点文化品牌的培植上,如宜昌三峡国际旅游节、武当国际武术节、恩施国际摆手节等项目。同时要注重推进文化与旅游协同发展,通过整合资源实施旅游文化的品牌战略。

    2、建立部门合作机制。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鄂西圈现有的旅游管理体制和机制不能适应旅游文化建设发展的需要。旅游文化发展协调的部门多、手段少、难度大,亟待整合资源以发挥协同优势。建立部门合作机制,就是要建立融文化、旅游为一体的协调管理机制,合理配置和调度交通、旅游、文化、宣传、民族宗教、体育、科技、教育、林业等各方面资源,加快文化旅游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部门协同优势形成,本身就是一笔巨大的投入,同时也保证了政府投入发挥出最大效益,从而对非公有资本形成强大引导效应。

    3、建立文化投入激励与约束机制。要授予鄂西圈在旅游产业发展方面先行先试权,制定配套政策,采取资本注入、专项奖励、专项补贴等方式,激励和支持国内资本特别是民营资本以多种方式投资旅游文化建设。要针对目前一些旅游企业的“圈地”行为,制定约束与退出机制,确保投资企业做到景区文化建设与基础设施建设并重,同时规划、同时建设、同时验收。从而防止企业短期行为,提高企业和旅游文化品牌的生命力。

    4、加快培育文化市场主体。目前我省现有的旅游企业普遍存在多头管理、分散布局、各自为阵、相互制约的现象,因此要从根本上解决投入机制问题,必须完善法人治理结构。要加快旅游企业的重组整合,有条件的市州和区域要加快组建旅游上市公司,使企业真正成为旅游文化建设的投入主体,打破目前我省旅游文化建设单一依靠政府投入的尴尬局面。同时采取强有力措施,加大文化产业项目招商引资力度,鼓励支持非公有资本进入政策许可的文化产业领域,大力发展非公有制旅游文化企业。

    5、努力激发群众性旅游文化建设的热情。旅游文化建设离不开广大群众的参与和支持,在充分挖掘、整理、培育、普及民族旅游文化的基础上,开发标准化的群众性民族旅游文化产品在对应景点推广。在前期可采取补贴政策引导群众参与,市场成熟后将增加群众收入,形成群众与游客的良性互动,从而进一步提高旅游文化建设的群众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