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政协委员 >委员建言 >议政建言

关于“九年一贯制”办学模式的调查报告

2014-09-15 00:57:18  
字体大小:【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快速实施,我国人口的数量、结构均经历着有史以来最深刻的变化。以多种办学模式满足因形势变化而产生的不同教育需求,已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现实课题。“九年一贯制”作为一种因时而生、适时而止而又据实恢复的义务教育办学模式也因被赋予新的内涵而承载着新的使命。就这一现实课题,我们政协教育组进行了为期近一年的专题调研,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一贯制”办学模式的历史沿袭
    我国“一贯制”办学模式是指从小学一年级到初中毕业均在一校内连续完成的义务教育办学模式。这种模式在不同历史时期因我国义务教育年限即学制的不同而有差异。解放初期至70年代末,我国义务教育主要实行七年学制,这个时期是“七年一贯制”学校的普遍存在期,“九年一贯制”学校主要存在于80年代初至90年代末“普九”达标任务基本完成期,进入二十一世纪初,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不断增长和受教育人口高峰期的显现,义务教育段独立的小学、初中不断设立,绝大多数“九年一贯制”学校也因其已完成历史使命,开始从与独立设立的中小学并存期逐步走向消亡,现阶段又由于我国国情的现实需要而在不同地区逐步得到恢复。从其历史沿袭不难看出,这种办学模式在我国不同历史时期均承担了推动我国义务教育普及的不同使命,而不同历史时期又赋予了其特殊的现实内涵。就现阶段而言,优质均衡地实施素质教育,为培养身心健康的社会公民及创新型人才夯实基础,是其必须承担的历史责任,这同八十年代之前以识字扫盲教育为主,八、九十年代以应急人才培养为主的办学目标已发生了根本变化。

    二、现存意义及现实问题
    通过调查,我们认为现阶段在我区不同地区实施“九年一贯制”办学模式的主要优势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在适应了城市化进程的同时又可节约宝贵的土地资源。随着农村人口向小城镇不断集中,周边人口向中心城区逐步靠拢的趋势加快,社会职能的配套必须同步跟进,一方面原来分散设立的偏远学校会因生源减少而不得不撤销,另一方面原来相对集中设立的城镇学校也因各种因素的限制,必将无法承担全部适龄儿童少年的入学任务,兴办“九年一贯制”学校既便于城镇规划,又可因教育资源便于分享而相应减少土地占用。

    二是在扩大师资配备空间的同时又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因生源数量的历史原因和现实变化,据现行编制核算,小学、初中教师编制数量超编是普遍状况,而超编不够用也是严峻的现实,特别是农村小学教师绝大多数是由民师变化身份而来,年龄老化、知识陈旧、转岗空间狭小,而又无法分流腾岗,已成为制约江夏义务教育发展的最大瓶颈。“一贯制”实施之后,初中在岗人员与小学在岗人员可打通使用,分类设岗,师资配备空间增大,提高教学质量也就成为可能。

    三是在提高资金使用效率的同时又可改善办学条件。毋容置疑,随着江夏经济不断增强和农村义务教育保障机制的落实,政府对教育的投入单就数字而言可用“惊人”二字,但从结构分析,在教师人头工资之外的教育保障及发展经费还确实不能满足人民群众对教育的需求现状。上级项目的区级配套资金,校舍正常维护的配套资金、教学仪器设备的专项资金等,均存在一定的缺口。目前情况下,在条件适合的地区实施“九年一贯制”办学模式,可在小学、初中教育教学资源充分共享的原则下,最大限度地提高有限资金的使用效率,使办学条件得到最大的改善。

    就我区目前现状而言,“九年一贯制”学校有庙山长城学校、金水农场学校两所,服务学生达到了1379人,其中小学820人、初中559人,准备动工兴建的有藏龙岛学校和纸坊街城关学校,两所学校预计可服务初中学生600人、小学学生900人。预计随着城镇化的推进和人口分布的变化,还会有新的“九年一贯制”学校应运而生。

    通过调查同时发现,在我区实施好“九年一贯制”办学模式还存在以下现实问题:
    第一,规划意识淡薄。从北到南,从城到乡,一届政府的主要精力均主要放在经济建设上、市政工程上,这是造福群众的急需,但经济社会统筹谋划、和谐共进,更是科学发展、长治久安的必然要求。城镇化的有序推进和良性发展必须有社会化职责的完备配套,这既是发达国家的现成经验,也是国内部分地区取得成功的现实借鉴。从我区情况看,城镇化的实施要么没有充分考虑学校用地配套,要么成为摆设或为房地产、企业用地让路,至于国家城市配套的相关法律法规执行起来更是难上更难,这就导致了学校规划要么应急调整、要么挤缝建设,既投入了资金,又不能达到办学要求,甚至造成多占土地、重复投资的后果。

    第二,投资主体模糊。“九年一贯制”学校是完全的义务教育范畴,办学投入主体应是地方政府,这是国家法律明确规定的。从我国国情看,在八九十年代,地方财力普遍不足时,曾采取过主要向“有生户”集资来弥补办学资金的缺口的做法,但在目前以区级财政为主的体制且区级财力大大增强的背景下,显然此路不通也没有必要,老路不通、新路不开,投资主体不明确,势必形成“九年一贯制”在建设资金上的负担疑虑进而影响学校的建设规划、规模、速度和质量。

    第三,管理机制滞后。依前所述不难看出,新的“九年一贯制”义务学校所承载的时代内涵较之过去已有了根本性变化,学段的有机衔接、水平的优质均衡与独立办小学、初中有着不同的要求,学校规模如何测算、管理结构如何设计、领导职责如何确立、人员编制如何界定、课程计划如何分段有效实施等均没有现存经验可供借鉴,也非一日之功能够悟透的课题,这些问题必须在政府统一协调下尽快认真研究并拿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

    三、解决问题的对策建议
    1.成立专班,专题调研。由区政府牵头,区编办、财政局、人事局、国土规划局、教育局等部门参与,组成专班对我区现有“九年一贯制”学校、即将建设的“九年一贯制”学校和规划建设的“九年一贯制”学校的学校选址、办学规模、资金投入、领导职能、人员编制、管理模式等问题进行专题调研,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形成可行方案供领导决策。

    2.明确主体,落实责任。根据国家法律法规,结合江夏实际,“九年一贯制”学校的建设主体仍须由区、乡(镇、街)两级政府承担,资金由区统筹,土地由乡镇街协调,相关部门应按国家政策履行好城乡配套费征收、手续办理等职能。新校的管理体制仍实行当地人民政府与区教育局双重管理、各负其责。

    3.完善机制,科学管理。新办的九年一贯制学校应本着“科学、高效、竞争、稳定”的原则建立健全领导配备、岗位设置、管理体系、课程实施、效果评价、设备配套等科学机制,确保新的办学模式能扬自身之长,避他类之短,在节约投入、促进均衡、提升水平等方面为江夏教育发展做出最大的贡献。
                          (武汉市江夏区政协教育组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