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政协委员 >委员建言 >议政建言

转变农业发展方式    促进贫困山区特色农业可持续发展

2014-09-15 00:57:55  
字体大小:【

 

民盟湖北省委员会

    湖北省有29个重点贫困山区县市,有20%的行政村是贫困村。农业是贫困山区的主导产业,改革开放以来,贫困山区的农业和农村经济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农业发展方式依然粗放,存在以下问题:

    1、特色农业集约化水平偏低。一是农业产业结构不优。以往的结构调整只是适应性调整,远没有达到战略性结构调整层次,特色产业发展速度不快,基地规模偏小,特色农业资源优势没有在产业结构上体现出来。二是特色基地规模小。在特色基地建设中,不少地方没有坚持“一村一品”、“一乡一业”的发展模式,特色农业专业乡镇和专业村较少,特色基地总面积不少、但集中连片规模化基地不多,特色产品总量不少、但形成批量产品的不多。三是特色基地建管水平不高。部分基地建设标准低,基础设施不配套,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弱。

    2、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不高。一是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数量少、规模小、实力弱。二是产业发展组织化程度低。三是产业开发链条短,农产品加工转化率低,产品附加值不高。四是市场与信息体系建设滞后,营销方式单一落后,连锁经营、现代物流配送业态、农产品从产地直接进超市、网上交易等新的经营方式和经营业态还处于探索起步阶段。五是知名品牌少,品牌“多、杂、乱”的问题比较突出。

    3、农业科技支撑能力亟待进一步加强。一是农业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滞后。科研机构少、研究范围窄,科研力量分布不均衡。二是农业科技创新体制机制不适应发展需要。农业科技力量分散,农业科研机构、大中专院校及企业的科技力量没有得到有效整合,基层农技推广服务机构实行“以钱养事”机制后人心不稳、积极性不高。三是龙头企业普遍缺乏科技型、经营型人才。四是留守农村务农的绝大多数为低文化水平和低身体素质的人员,新型农业技术难以得到迅速推广和普及。
    4、农业基础设施比较薄弱。农田水利设施建设仍然滞后,设施配套不够,抗灾功能发挥受限,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仍然不强,若遇大旱、大涝之年,容易造成农业减产减收,“靠天吃饭”的状况没有得到根本改变。
   
    5、农产品质量安全形势不容乐观。一是农产品质量监管体系不健全,农业标准化工作滞后,农残超标现象时有发生。二是农业生态环境日益恶化,工业“三废”及生活污染不断加重,农业面源污染逐年扩大,水土流失加重,土壤酸化、水体富营养化明显,耕地用养矛盾日益突出。
    6、特色农业发展的投入不足。政府投入不足,企业投入引导不够,农民投入能力有限,制约了特色农业长期发展。同时,金融部门和信用社设置的信贷门槛过高,贷款额度偏小,导致企业在固定资产投资、流动资金方面贷款难。

    针对这些问题,我们提出几点建议:
    1、推动产业结构由适应性调整向战略性调整转变,提高集约化生产水平。一是加大结构调整力度,推进板块基地建设。按照适地适种(养)、良种良法要求,以彰显区域特色和发展抗灾避灾农业为前提,在良种最适宜的生态区域建立规模化板块基地。二是加大品种(品类)结构调整力度,优化特色产业体系。加快发展特色种植产业,扩大适宜我省山地种植的烟叶、茶叶、蔬菜、药材、水果等优势特色产业规模。三是加大品质结构调整力度,提升产品质量档次。根据不同市场层次和消费群体需求,以开发绿色食品、有机食品为重点,推进产品生产系列化、运输方便化、包装精美化,全面提高农产品质量水平。四是加大农业多种功能开发力度,拓宽农业开发视野,大力发展农村二三产业、生态旅游观光农业和休闲农业。

    2、推动经营方式由单一生产型向产业化经营转变,提高特色农业发展档次。一是进一步加大扶持力度,培育壮大一批农业龙头企业。把支持发展壮大农业企业作为推进产业发展的重要抓手来抓,坚持“大、中、小”并进,加大扶持力度,加速形成支撑产业发展的企业集群。二是加快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引导和鼓励农民参加各种形式的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和协会,促进组织形式由单个松散型向组织紧密型转变。三是加快农产品加工园区建设。建设农产品加工园区要坚持突出特色优势、统一规划、分期高标准建设和资源共享、可持续发展原则,与优化特色农产品区域布局、城镇建设规划及各地工业园区建设相结合。

    3、推动产业进步由传统经验型向科技进步型转变,提高特色产业科技含量。完善科技创新机制,加强产业科技创新与转化平台建设,大力支持现有科研院所拓展科研范围;鼓励高校、研究院所等科研教学单位与基地和龙头企业合作,形成产学研联盟;支持农业龙头企业设立技术研发中心。健全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完善基层农技推广“以钱养事”机制。构筑科技示范推广体系,通过建立一批高效茶园、精品果园、设施菜园、GAP药园、生态家园、现代烟草示范区、标准化养殖小区、农机化示范区等“五园三区”高水平示范样板,示范推广一批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新机具,带动特色产业发展上新水平。

    4、推动生产条件由自然农业向设施农业转变,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一是在水利设施建设上,大力推进抗旱水源工程建设和人畜饮水安全工程建设。狠抓田间灌排设施建设,继续抓好各类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建设,推进农业综合开发,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二是在交通道路建设上,继续抓好通达工程和通畅工程建设,产业基地发展到哪里,基础设施配套到哪里。三是在加快农业机械化进程上,大力推广适宜山区特点的农机新技术、新机具,扶持发展农机大户、农机合作社等农机专业服务组织,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四是在加快设施农业发展上,结合特色产品开发,积极发展保护地栽培、冬暖式大棚、中小拱棚、高标准日光温室栽培,以及配套田间施肥、产品收获、病虫害防治、产品储藏等方面的设施设备,提高资源利用率和防灾避灾能力。

    5、推动开发方式由资源消耗污染型向资源节约环保型转变,提高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一是强化产地环境和农业投入品监控,把住农产品生产源头关。重点是要加强对农药、肥料以及添加剂等农业投入品生产、销售的监督管理,同时要大力推广优质高产高抗农作物品种,实施有利于农产品质量安全的种养模式和技术。二是加大农业标准贯标力度,把住农产品生产过程关。三是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体系,把住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关。四是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实施保护性开发。大力开展坡耕地梯田化一类的基本农田建设,提高土壤肥力,减轻面源污染;以改革耕作制度为中心,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要求,逐步减少农药、化肥、农膜等化学物质施用量,实施保护性耕作。

    6、推动服务方式由传统模式向社会化服务转变,积极扩大融资渠道。一是创新产业发展组织运行机制。各级政府要将更多的精力转向加强社会管理和提供公共服务上。二是建立投入保障长效机制。将财政投入、金融支持和农业招商引资相结合,努力形成“政府引导,农民主体,社会参与”的多元化投入机制。三是完善土地流转机制。在稳定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前提下,坚持“依法、自愿、有偿”原则,鼓励农户采取转包、出租、互换、转让、股份合作等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促进土地向企业、专业合作组织、种植能手集中,推动规模集聚,为集约化经营创造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