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政协委员 >委员建言 >议政建言

完善公共文化服务加强基层文化设施建设

2014-09-15 00:58:04  
字体大小:【

 

沈虹光

    近年来,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文化建设,领导加强、投入加大、项目增多,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得到迅速而健康的发展,在建设和谐社会、满足群众文化需求、对内对外交流、提升我省形象等诸方面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绩。

    根据我省发展的总体战略,为了更好地实现社会建设蓝图,现就完善公共文化服务、加强基层文化设施建设提出如下建议:
 

    一、大力推进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
    我省现有乡镇综合文化站1027个,基本实现了一乡镇一文化站的目标。2003年以来进行配套改革,即文化站退出财政供养,文化站人员退出事业编制,建立竞聘上岗、合同管理、目标责任考核、“以钱养事”的运行机制。在省委、省政府的重视与支持下,我省乡镇综合文化站经费增加、服务职能明确、确定的政府提供公益性文化服务项目都能完成或超额完成,服务效率明显提高。2008年,文化部在湖北召开全国乡镇综合文化站工作会议,对我省工作给予充分肯定。

    同时我们也看到,目前我省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一是经费增长没有落实到位。2005年确定,乡镇文化体育服务经费县级财政预算每人0.5元,多年没有增长。一些地方转移支付经费落实不够好,有的还存在“上增下减”现象。二是人员聘期短、不稳定。由于实行聘用制,聘期较短,人员流动性大,上岗人员缺乏稳定感和长远打算。三是人员待遇低、积极性受挫。文化站从事的是公益性工作,但由于退出事业编制,人员政治上、经济上得不到与事业单位同等的待遇,升迁无望,报酬增长无保障,与乡镇事业单位人员收入差距拉大,积极性受挫,感到没有前途。近年来,文化站人员频繁上访,要求解决待遇等问题。

    乡镇文化站人员是最基层的文化人,他们不是专家,但有一个共同特点:不爱钱财爱文化。上场吹拉弹唱,下场张罗吆喝,粗细文武都能来,乐此不疲。一些优秀的文化站干部不仅能把群众的文化生活搞得红红火火,还能在发掘、保护、传承乡土文化上作贡献。如引起国内外文化学者关注、纷纷前来实地调查的武当清塘戏剧村、伍家沟故事村、吕家河民歌村,就是当地一位老文化站长发现的。应当给乡镇文化站人员以政策性的保障。

    为此,我们建议:一是完善管理体制,综合设置乡镇派置机构。“管理在县,服务在基层”,设置集书报刊阅读、宣传教育、文艺演出、科普、体育和青少年校外活动等于一体的乡镇综合文化站(服务中心),作为县(市、区)文化局派驻乡镇的事业单位,承担提供公共文化服务、指导基层文化建设、协助管理农村文化市场等职责。综合文化站(服务中心)以县(市、区)管理为主,同时接受所在地乡镇政府的领导。二是合理确定编制。中宣发\[2010\]14号文件要求每文化站至少应有1至2个编制,较大乡镇可适当增加。综合我省实际建议如下:3万人以下乡镇,每站定编1—2人;3—5万人乡镇,每站定编2—3人;5万人以上乡镇,每站定编不少于3人。如此全省共需安排乡镇综合文化站事业编制2000余个,建议由省编办统一政策,各县自行解决,实行“县聘乡用”。三是切实保障人员工资和服务经费。县级财政将编制内文化站人员工资按事业单位标准纳入全额预算,保障其与同类事业单位人员同步增长。县级财政用于乡镇公益文化服务的经费渠道不变,拨付方式不变,保障落实到位。四是确保录用人员素质。由省人社厅与省文化厅根据相关政策规定,制定乡镇文化站人员招聘标准与要求,确保人员素质。

    二、给县级图书馆、文化馆建设提速
    一位文化馆人说:“博物馆让我们知道历史,图书馆让我们了解未来,文化馆让我们快乐。”刚刚过去的春节中,龙灯、狮子舞、采莲船、民俗表演、文艺游行和比赛遍布全省城镇社区和乡村,让人们感受到太平盛世国泰民安的快乐,这是各级文化馆人辛勤工作的结果。

    许多领导干部也参加到活动中与民同乐,他们说,这样的活动太好了,都镖着劲要争第一,连打架扯皮的都没有了!精力和热情在健康的渠道中释放,社会风气都好了。

    我省《政府工作报告》提出,2011年,将“新建10个县级图书馆、文化馆”。按照这个速度,“十二五”只能建成50个图书馆、文化馆,而我省需要建设的县级两馆逾百。我们希望提速,增加投入,在“十二五”期内全面实现这一重要的惠民工程,真正实现“跨越”。

    三、稳妥推进县级剧团改革
    县级剧团是基层专业文艺团体,在建设和谐社会中,他们围绕党的中心工作,用当地百姓喜闻乐见的形式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在重要庆典和年节中,他们营造欢乐祥和的社会气氛,深受群众欢迎。宜城县剧团慰问移民,演唱的豫剧让丹江移民倍感亲切,体会到接收地人民和政府的善意苦心;阳新采茶剧团在村头给留守老人和孩子演出,全本《秦香莲》长达三个多小时,无人退场,连孩子都不闹,痛斥陈世美时村民自发放鞭,包公的“斩”字出口,更是集大成地大放,不仅有艺术的愉悦,还有道德精神的弘扬。留守老人、孩子不可能也没有钱去城里看戏,县剧团的公益演出,慰藉缓解了他们白天下地晚上守着一台电视机的孤独和单调。

    有感于文艺宣传的作用,许多县委县政府加大了对剧团的投入。如天门等地,召回了在外地卖药、打工的演员和鼓师,招收小学员送到省里培训,一些多年积累的困难正在逐步解决。此时的剧团改革不仅仅演职员们关心,县市的领导们也十分关注。一些基层文化主管干部曾向我们表示:县里需要一支文艺队伍。

    县级剧团多是地方戏剧种,还承担着传承保护发展地方戏艺术的任务。如荆州花鼓、竹溪山二黄、阳新采茶戏、远安花鼓、崇阳提琴戏等剧种,都已列入国家和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许多县剧团就是传承保护的责任单位。崇阳提琴戏《三合莲》作为非遗代表作被央视戏曲频道拍摄播出,广受好评,其声腔音乐经加工编创成为大型歌舞戏《隽水天城》的主题,正是这民间生发、历代艺人千锤百炼、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音乐主题,使常见的时尚歌舞有了独特的魅力。《三合莲》的主演、小生庞勇来自乡镇剧团,没有编制,每月工资不足600元。在编的一级演员、省政协委员熊天霞,工资加补贴不足900元,生计艰难,事业更难发展。改革正是为了加快发展,剧团必须改革,但是,变成企业是否就万事大吉?现代社会极大地改变了民间艺术的生态环境,红白喜事地赶场子唱草台走乡班红包不止600元,但搞戏的都知道,周而复始的低水平演出将推走更多现代观众,只能使传统技艺更加边缘更加濒危。许多独特的民间技艺已经消失和正在消失,一个艺人的离去,往往就是一个品种的灭绝。

    阅读《荆州花鼓戏曲志》,我注意到该剧种发展史上一大批起过重要作用的艺术家,他们有的已故世,有的正在老去。其中一位叫金宝国,他从小学丑行,谙熟花鼓,与前辈、同辈的艺人合作,联手大荆州地区的艺人、编剧、作曲、琴师鼓师以及民间艺术研究者,挖掘整理传统剧目、改编创作新戏,许多久演不衰的剧目、至今脍炙人口的唱段都出自他们之手。仙桃人知道专业人才的重要,尽管金宝国已退休,尽管他身患重病,每周要透析两次,他们还是不离不弃地礼聘他为剧团艺术室指导,他们说,“他不是金宝国,是金宝贝”!

    不是有几个人唱唱跳跳就叫剧团,特别是地方戏曲艺术,一旦毁损覆水难收,将是剧种的灾难。
    加快文化体制改革,我们希望既有解决旧体制弊端的大刀阔斧,又有设计新政策的谨慎细致,希望听取县剧团和县宣传部文化局的意见,因地制宜。如果县里愿意并有能力保留一个剧团,作为公益性事业单位,既能服务于党和政府、服务于群众,又能保护传承发展地方艺术,何乐而不为呢?

    发言人单位及职务:省政协常委、省政协提案委员会副主任,省文化厅巡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