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政协委员 >委员建言 >议政建言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民族地区跨越发展

2014-09-15 00:58:19  
字体大小:【

 

湖北省政协民族和宗教委员会


    根据省政协十届二十二次常委会会议协商议题安排,涂勇副主席带领民族和宗教委员会部分委员,于今年3-5月三次前往恩施州及恩施、宣恩、来凤、长阳等县市,就“民族地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问题进行了专题调研。调研组听取了当地政府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工作情况汇报,并与地方政府及相关部门负责同志进行了座谈交流,还深入到村镇和企业进行了实地考察。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民族地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工作成效明显
    1、大力发展特色产业,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民族地区把发展特色产业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切入点,坚持走“特色开发、绿色繁荣、可持续发展”的路子,大力发展特色农业、资源型工业、生态文化旅游业,积极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如五峰县立足茶叶资源,着力发展“精制茶叶”特色产业,初步形成了集茶树良种繁育、生态茶园建设、茶叶精深加工、品牌创建和科技支撑于一体的完整产业体系,建成国内一流的湖北茶博馆,“采花毛尖”先后获得湖北名茶第一品牌、中国名牌农产品、中国驰名商标等荣誉,并被确定为“钓鱼台国宾馆特供茶”。特别是铁路、高速公路开通后,山不再高,路不再远,为民族地区开放开发带来了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生态文化旅游业出现井喷式发展,2010年恩施州接待游客突破1000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50亿元;五峰县接待游客82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近2亿元;长阳县着力打造清江画廊、创建中国旅游强县,接待游客165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9亿元。

    2、实施项目带动战略,发展后劲进一步增强。民族地区坚持把项目建设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要抓手,争取和实施了一批打基础、管长远、强后劲的重大项目。如恩施州五年累计投资达770亿元,是“十五”期间的2.6倍,全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由171户增加到555户,产值过亿元的企业有40家,税收过1000万的企业达到15家。重点项目建设成绩巨大,宜万铁路、沪渝高速公路建成通车,渝利铁路、宣巴高速进展顺利,恩黔高速、恩来高速开工建设,齐岳山风电一期工程开始发电,恩施机场一期扩建工程全面完成,基础设施进一步改善。

    3、狠抓城乡统筹建设,协调发展进一步凸显。民族地区坚持把推进城镇化作为统筹城乡协调发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途径,按照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完善功能、以大带小的原则,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进程。如恩施州以州城建设为龙头,大力推进城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一批市政工程相继竣工,城市承载能力进一步提高;大力实施“百镇千村”清洁家园工程,全州建成沼气池50万口;扎实推进特色民居建设,市容市貌、村容村貌都大为改观,全州城镇化率达到30.5%,比“十五”期末提高了9.2百分点。

    4、加大改革创新力度,发展质量进一步提升。民族地区一方面坚持把深化改革、推动体制机制创新作为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根本动力,认真组织实施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各项改革;另一方面坚持把科技创新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中心环节,以特色优势资源的研究与开发为主攻方向,以促进企业技术进步、推进农业产业化、开发特色资源为重点,实施了一批科技创新进步工程,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明显提升。如恩施州制订了全州特色优势产业科技支撑行动计划,确定了七大技术专项和30多个项目,支持中药材、硒资源等特色产业发展。

    5、积极发展社会事业,民生得到进一步改善。民族地区十分注重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把社会事业发展和改善民生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着力点。如长阳县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继续深入实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程、助学启智工程、计划生育民福工程、民族民间传统文化抢救与保护工程、城乡贫困救助工程、大病关爱工程、精神病防治康复工程和科技富民计划、一村一品计划改善民生的“七大工程两项计划”,努力实现社会管理服务网络城乡全覆盖,以保障人民群众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

    二、民族地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1、加快发展的需求与生产力相对落后的矛盾依然存在。湖北武陵山民族地区属于国家级贫困地区,由于受老、少、边、穷、库区等条件的制约,加之自身基础差、底子薄等原因,其经济发展方式仍然比较粗放、经济发展水平与全国全省的差距相对扩大,陷入了“在发展中落后”的困局,2000年以来恩施州国民生产总值、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占全国全省的比重都呈下降趋势,地方财政困难,收入仅占支出的15-20%左右,大部分依靠转移支付,仅靠地方财力难以解决脱贫发展的需要。

    2、过度依赖资源与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矛盾日益显现。民族地区发展经济主要依靠投资和相对丰富的自然资源开发利用,仍然是高消耗、粗放型的发展模式。工业缺支柱、农业缺品牌、旅游缺要素,产业结构层次低,传统的交通运输、餐饮服务、批发零售业占的比重较大,而层次较高的金融保险、房地产、文化教育科学与综合技术服务等现代产业占的比重较小。恩施州三次产业结构比为30.7∶28.7∶40.6,第二产业比重较低,全部工业增加值仅占生产总值的24.45%,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任重道远。

    3、扩大经济总量与科技创新能力不足的矛盾更加突出。从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现状看,产业和产品仍是“初级化”、“低端化”,导致发展的内生力和自主性不强。目前民族地区进行自主研发和科技创新的企业不多、投入更少,企业缺乏核心技术,严重影响产业竞争力的提高和经济规模的扩大。自主创新能力不强是长期制约民族地区经济结构优化升级的主要因素之一。同时民族地区产业发展需要的人才总量不足、专业人才奇缺、高层次人才匮乏,优秀人才引进困难,现有人才流失严重。恩施州考出来的大学生90%以上不再回去。

    4、加快发展经济与自然生态环境保护的矛盾仍然未解。恩施州八个县市都是国务院确定的限制开发区,既要加快经济社会发展步伐,又要注重自然生态环境保护,这是民族地区发展进程中的矛盾。有些地方过分强调生态环境保护,忽视了自然资源科学合理地开发利用,影响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有些地方片面强调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忽视了生态环境保护,浪费资源的现象不同程度地存在。更应引起各地重视的问题是资源利用率低,资源深度开发不够,出售原材料多、加工转化少、一般产品多、精品名牌产品少,产品缺乏市场竞争力。

    5、城乡二元结构现状与统筹城乡发展的矛盾十分棘手。民族地区城镇化程度不高,恩施州城镇化率只有30.5%,比全省城镇化率低20个百分点。城镇规划滞后,基础设施不配套、功能不齐全,产业集聚度不高,拉动就业创业、带动农村发展的辐射能力薄弱,小城区、大农村的城乡二元结构特征十分明显。同时,贫困人口较多,扶贫成本较高,安全饮水问题突出,教育、医疗、文化等公共服务体系不够健全,农村人口文化水平较低,缺项目、缺资金、缺龙头企业,内生发展动力不足,统筹城乡发展的任务十分艰巨。

    三、对民族地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建议
    湖北武陵山民族地区是集中连片的贫困地区,要改变贫困落后的现状,唯一的出路就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行加快发展和跨越发展。可以说没有我省武陵山区的科学发展跨越发展就没有全省的科学发展跨越发展,没有我省武陵山区的全面小康就无法实现全省的全面小康。要按照省委、省政府确定的“生态立区、产业兴区、开放活区、富民稳区”的发展思路,把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与实现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有机结合起来,坚定不移调结构,脚踏实地促转变,着力在“加快”上下功夫、在“转变”上动真格、在“发展”上见实效,努力走出一条“环境友好型、总量增长型、特色资源型、质量效益型”的发展路子。

    1、实施扶贫攻坚,推进跨越发展。脱贫致富、扶贫开发、跨越发展是民族地区的根本任务,是工作的重中之重。基础设施落后是制约民族地区发展的重要瓶颈。建议政府要在扶贫开发、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上加大对民族地区的投入,对民族地区交通路网统一规划,合理布局,加快建设。要加大水利工程建设力度,解决安全饮水问题。积极推进一批重大项目建设,努力扩大投资和消费需求,增加内生发展动力。民族地区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坚持开放先导战略,主动改善投资环境,抓好招商引资工作,积极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着力优化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以大开放、大引进促进大开发、大发展,真正做到“开放活区”。

    2、淘汰落后产能,推进创新发展。淘汰落后产能是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抓手。由于经济结构、资源、环境等方面的多重压力,决定了现阶段民族地区在承接东部产业转移、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发展进程中,必须淘汰落后产能,着重发展能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小的产业,从根本上改变“三高一低”的落后发展模式。21世纪最大的价值是创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根本出路在创新。民族地区要大力推进科技创新,既要借智创新、借力创新,更要注重自主创新,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快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创新发展提供保障和动力。

    3、利用本地优势,推进特色发展。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上,民族地区要立足资源优势发展特色产业并使之成为支柱产业,从而把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把产业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一方面要兼顾做好资源保护和开发利用,推进资源节约利用,走低碳经济、循环经济和可持续发展道路,大力发展现代特色农业、新型特色工业,建立茶叶、中药材、蔬菜、林果、畜牧等特色农业基地,扶持一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努力发展新能源和再生能源如风电、水电;另一方面加大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承和开发利用,正确认识和处理静态保护与动态开发的关系,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产业和文化创意产业,把恩施打造成为全国知名的旅游目的地。建议省政府设立民族地区特色产业发展基金,进一步加大对民族地区发展特色产业的支持力度。

    4、搞好生态建设,推进绿色发展。民族地区要树立“发展好是政绩、保护好也是政绩”的新理念,始终做到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走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并举、污染防治与生态保护并重、城镇建设与生态保护并抓的绿色发展之路。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既要生活小康、又要百姓健康,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文明的发展道路。武陵山地区是国家重要的生态屏障,要按照国家生态功能区建设要求优化布局,加强规划,不断增强水源涵养和生态保护功能。要大力开展植树造林、沼气建设和太阳能利用。限制开发区和禁止开发区要大力发展生态文化旅游、特色农业、林下经济、民族手工业和食品加工业。同时建议省委省政府按国家确定的功能区分类进行考核,进一步健全并全面落实更加完善的生态补偿机制并向贫困地区倾斜,按照谁开发谁保护、谁受益谁补偿的原则,使老百姓感到生态保护不吃亏,而且能受益,进而提高生态保护的积极性。

    5、着力改善民生,推进和谐发展。要把改善民生放在首位,加大社会保障的力度,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建设,让民族地区的群众有饭吃、有衣穿、有学上、有医就。逐步扩大享受低保对象的覆盖面,切实做到应保尽保。治愚才能治贫,要进一步加强和改善教育,加大支持基础教育、高中教育、寄宿制学校建设的力度,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培训和转移农村劳动力,提高农民工的技术水平,为民族地区发展储备优质劳动力。创新高山移民搬迁的模式,把移民搬迁与新农村建设、城镇化相结合,与引进企业和就地就业相结合,与土地流转相结合,从根本上解决边远山区群众的发展和民生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