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政协委员 >委员建言 >议政建言

关于大力发展大别山乡村旅游的建议

2014-09-15 00:58:40  
字体大小:【


                                何东英  委员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乡村旅游越来越受到人们的亲睐,日益成为旅游经济的重要增长点,成为促进农民转移就业和增收致富的新途径。实践证明,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对于像大别山这样的旅游资源丰富但经济相对落后的贫困山区,具有特殊的重要意义:一是有利于开发农村优势资源,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促进农业生产和农村服务业发展,加快新农村建设;二是有利于转移农村劳动力,推进全民创业,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山区群众脱贫致富;三是有利于扩大农村居民总体消费规模,提升居民消费的总体水平,促进实现农村经济“稳中求进”、持续发展;四是有利于推进旅游产业要素重组,转变旅游业增长方式,促进湖北旅游东西并举、整体推进,推动我省由旅游大省迈向旅游强省。湖北大别山区旅游资源丰富,后发优势明显,大力发展大别山区乡村旅游业,正当其时,前景广阔。

    一、发展大别山乡村旅游具备良好的机遇和条件
    1、旅游资源丰富。湖北大别山区的红色旅游、生态旅游、人文历史旅游、宗教旅游等资源丰富。鄂豫皖革命根据地、千里挺进大别山、将军县等红色旅游资源享誉海内外。良好的生态环境、众多的森林公园、四季皆景的山区风光、淳朴的乡土人情、鲜明的地域特色、丰厚的人文遗迹遗存,成为大别山区一道道亮丽的风景,为乡村旅游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2、区位优势明显,客源市场充足。大别山位于鄂豫皖三省交界,地处武汉、九江、安庆等大中城市和庐山、黄山等著名景点群中,具有“承东启西、纵贯南北、得中独厚、通江达海”的区位优势,是连接皖江城市带、长三角和武汉城市圈的纽带。同时,随着我国传统节日假期的确定,大城市郊区已经成为城市人口短途旅游休闲的最佳选择,“城郊游”、“乡村游”、“农家乐”拥有巨大的客源市场。经过专家测算,湖北大别山区周边近期的潜在客源至少有2569万人口,按每年人均出游2次计算,就有5138万人次的市场规模。

    3、政策环境和交通条件日益改善。近年来,国家明确要求,“实施乡村旅游富民工程”,“把乡村旅游作为国内旅游的基础工程来抓”。我省大力推进武汉城市圈和大别山试验区建设,大别山区是国家新一轮扶贫开发的集中连片重点区域,包括推进旅游业发展在内的一系列扶持政策相继出台,为湖北大别山区乡村旅游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政策条件。同时,近年来我省特别是鄂东地区航空、铁路、高速公路和红色旅游公路、乡镇公路网络建设不断完善,助推大别山乡村旅游实现了快速发展。以黄冈市为例,目前黄冈已初步形成水产养殖型、科技农业型、田园生态型和名村名镇型等多形态的乡村旅游产品,星级“农家乐”达到1000多家,带动直接就业人数10万人,间接带动就业人数30余万人。2010年,该市共接待国内外游客819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44亿元,旅游总收入占全市GDP的4.5%。

    二、大别山乡村旅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湖北大别山乡村旅游业尚处于起步阶段,面临许多困难和问题:
    1、产品结构单一,辐射力小。大别山区乡村旅游由于起步晚、起点低,目前的发展规模小、产品结构单一,除了一些“农家乐”、“渔家乐”等旅游产品较成熟外,其它乡村旅游产品如国家级农业旅游示范点、农业产业基地、森林公园、古镇旅游等,在产品规划、建设、包装、宣传等方面还有很大差距。乡村旅游的产业要素不齐全,产业链不长,不能满足游客的多层次需要,对相关产业的辐射和带动力小,离主导产业的发展目标尚有很大差距。

    2、本土文化挖掘不够。在乡村旅游开发和经营中,普遍存在各自为政的现象,往往是简单依托自然山水发展小规模的“农家乐”,综合资源和各种资金没有形成合力,规模开发、深度开发、高起点开发不够,红色文化、人文历史文化、民俗特色文化等内涵挖掘不足,经营者品牌意识淡薄。

    3、资金和人才缺乏。由于长期的经济社会发展滞后,大别山区乡村旅游业的资金投入和高素质旅游专门人才严重匮乏,对乡村旅游业发展形成了“瓶颈”制约。一些地方因为缺乏资金而低水平重复开发,严重影响旅游景点和项目的可持续发展。现有从业人员业务素质和专业技能普遍较低,同时,由于工作条件和生活环境比较差,导致人才引不进,也留不住。

    三、对策与建议
    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业,是加快湖北大别山经济社会发展试验区建设的现实需要,也是推进湖北区域协调发展、实现全省旅游业跨越式发展的必然选择。建议:
    1、把发展大别山乡村旅游作为实现大别山区脱贫致富的突破口。围绕加快大别山区的集中连片扶贫开发,充分发挥农民群众的主体作用,依托农村自然生态、田园景观、民俗文化和农林牧渔特色资源优势,坚持发展、规范、提升并举,加快乡村旅游产业提档升级,努力形成不同档次、不同形式、能够有效满足不同消费需求的农村旅游业态,成片开发建设一批“主题独特,优势互补”的重点区域性规模型“农家乐”,把“农家乐”培育成为大别山区“产业繁荣、布局合理、设施完善、特色鲜明、服务高效、带动力强”的农村经济发展的龙头型主导产业。

    2、科学制定乡村旅游发展规划。按照“因地制宜,合理布局,突出特色,重点发展”原则,合理开发乡村旅游资源、旅游产品和乡村文化,科学确定乡村旅游产业定位、产业布局、功能分区,策划设计一批特色旅游项目、景观和品牌节庆活动,并将乡村旅游建设与城镇及村级规划建设统筹考虑,指导和引导农民、开发业主发展乡村旅游。防止出现一哄而上、产品雷同、布局混乱、破坏资源、污染环境等问题,确保规划的科学性、前瞻性、整体性和延续性。

    3、规模化经营,品牌化发展。坚持“以旅促农”、“以旅助农”、“以旅富农”的基本原则,突出生态、绿色、环保、休闲等特色,抓住文化差异、资源差异、生态差异和生活状态差异,坚持走特色化、规模化、规范化、品牌化的发展之路。结合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扩大经营规模,探索实践“土地银行”、“田间股份制”、“小业主、大园区”等形式,支持土地流转向特色化、园区化、规模化发展,着力推进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在继续提升现代农业发展质量的基础上,充分利用现代观光农业资源,引导农民积极参与,推进农民变股民、做景民,对“农家乐”、乡村景点进行提档升级,逐步向乡村酒店、乡村旅游度假区转型升级,培育品牌,提升品位,引导有条件的“农家乐”品牌化发展。

    4、区域联合,共同营销。要以“旅游资源共享”的思路、区域合作联动的原则、利益共享的机制,共推大别山乡村旅游业发展。省际间、省内市县间既要合理分工、体现特色,又要加强合作、共同发展,努力形成“一县一品”、“一镇一特”、“一村一色”、“一家一艺”错位发展的乡村旅游格局。着力推进产业链接化、产品特色化、宣传一体化,扩大整体区域的知名度,提高旅游产品的竞争力,把大别山区打造成远近闻名的乡村旅游目的地。

    5、加强管理,规范市场。加强对从事乡村旅游业的农民的教育培训,鼓励更多的农民进入乡村旅游行业。通过对农民和旅游从业人员的教育和管理,增强农民的环保意识、服务服务和自我管理意识,努力提高服务水平。加强对乡村旅游市场的规范管理,树立大别山区乡村旅游的良好形象,实现乡村旅游业持续健康发展。
    发言人单位及职务(职称):黄冈市人大副主任,黄冈市监察局副局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