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政协委员 >委员建言 >议政建言

重修政德让道德的血液重新流淌

2014-09-15 00:58:40  
字体大小:【


九三学社湖北省委员会

    近年来,民众的道德焦虑较为强烈。从打死无辜、强征强拆、钓鱼执法的强者暴力,到屠童灭门的社会暴力;从开胸验肺、断指伸冤、土炮维权、跳楼自焚的民怨,到见死不救的社会冷漠;从“达芬奇”家具式的坑蒙拐骗,到毒牛奶、地沟油、霉大米、瘦肉精的商家无良;从高铁追尾后的小伊伊事件,到公路车祸中的小悦悦事件,全社会越来越期盼道德的回归。

    社会道德水平下滑的原因错综复杂,我们认为,核心原因是政德缺失
    1、只破不立,或破多立少,中华道德传承遭割裂。
    自从西方的坚船利炮打破国门以来,救亡图存、变法求新成为中华民族的主旋律。百年前的“新文化运动”,特别是提出“打倒孔家店”以来,中华传统文化被撕开裂口。军阀混战、外寇入侵、国内内战,社会秩序一再颠覆。政权不稳,政德难修。连绵不断的内忧外患,政权更迭,严重损害几千年的道德传统和传统文化的根基。
    新中国的建立,为我们重塑社会道德提供了可能,共产主义理想、爱国主义热情被激发。然而,接踵而至的反右、文化大革命等政治运动,使我们试图建立起新的道德体系遭到破坏。
    改革开放以来,社会急剧转型,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发生急剧变化,人们的致富热情被激发,社会财富急剧增加。急剧的社会变化,使得我们的观念—无论是新的,还是旧的—不断受到冲击,社会变得烦躁。
    旧的道德观念和体系被打破,新的道德观念和道德体系未能有效创立,未能扎根民众,未能始终如一地坚持下去。
    2、法器失衡,进一步搅乱了社会的是非观。
    依法治国是基本治国方略。经过几十年的努力,我国规范社会生活方面的政策、法律、制度、规定已成体系,依法治国已成共识。人道是,法网恢恢,疏而不漏,但由于各种原因,现实中往往是利剑高悬,有疏有漏。一些假冒伪劣不受惩处,致使无良奸商利欲熏心,丧尽天良。百姓除了哀叹外,往往将愤怒的情绪指向政府。一些贪赃枉法者逍遥法外,以至贪腐渐成规则,贪者坦然,贿者自然;失信于民者不受追究,渐成习惯,以至于许多民众不相信政府,渐次到不相信法律。对跌倒的老人扶与不扶,对有难者帮与不帮,竟然成为问题。法器失衡,即使不是社会道德沦丧的始作俑者,也是社会道德快速沦丧的催化剂。
    3、官德不张,民风难淳。
    自古以来,官员是社会道德的倡导者和践行者,官德为民德之楷模。官员的道德高度就是整个社会的道德高度,提升民德始于提升官德。官德不张,民风难淳。近年来官失德的话题不胜枚举,有弄虚作假、瞒上欺下者;有贪赃枉法、巧取豪夺者;有作威作福、欺凌百姓者,有歌功颂德、粉饰太平者;有玩忽职守、贻害百姓者;有不尽操守、异途升迁者。尽管只是个别现象,但以当今中国官员队伍之庞大,造成的社会负面影响也非常巨大。
    4、教化失当,所倡导的道德规范的功能还没有真正发挥出来。
    今日之中国,三种价值观念并存:一是我们倡导的马克思主义价值观,或者说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是主流,经过几十年的倡导,已经初步形成体系,但其功能还没有充分发挥出来。如何结合社会生活进行细化,使其进一步植根于民众,使其成为人们共同遵守的准则与规范,还需做大量的工作,二是以欧美为代表的现代西方价值观,这是目前争夺80后、90后年轻一代价值观的主要力量。特别是在强调经济改革要与“国际惯例接轨”的背景下,在互联网等资讯技术日益发达的情况下,这股力量的渗透力还在加强。三是我国传统的价值观。传承了几千年的价值观,其强大的影响力依然存在。当前,价值取向的多元化倾向已经出现。在此情况下,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需要汲取我国传统价值观的精华,吸收西方价值观中的合理成分,兼容并蓄,使之不断丰富、完善,使其能够更深地植根于民众。
    5、教育错配,学校道德教育的功能缺失。
    道德观的培养应该从小抓起。学校本应是小孩道德观教育的主体,但其在德育功能设置上,存在错配,针对性不够强。网络上流传着嘲讽我们教育体系的顺口溜:小学生进行共产主义教育,中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大学生进行道德教育,博士生进行个人修养教育。尽管偏颇,却也意味深长。我们的教育不仅要培养共产主义事业的接班人,也需要培养小孩如何做人,如何成人。
    6、贫富分化,加剧社会心理失衡。
    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的致富热情被激发,社会财富急剧增加。与此同时,贫富差距进一步扩大,一部分人富起来了,少数人富甲一方,大多数人还在温饱线上。城乡二元结构的制度性障碍,切断了农民正常发展的途径。血汗工厂、血汗工资制度,已经不是个别现象。社会财富分配制度不公,普通百姓想通过勤劳致富困难很大。社会阶层逐渐固化。许多百姓逐渐心理失衡。

    针对社会道德的现实,我们呼吁:
    1、重塑道德,形成体系。
    要将马克思主义价值观、中国传统道德体系结合起来,吸收现代西方国家价值观中的合理部分,将远期社会理想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特点结合起来,总结提炼出能够植根于社会生活的基本道德观念。古代中国有仁义礼智信,近现代西方有自由平等博爱,我们要进一步细化所主张的道德观念和价值体系,使其进一步植根于民众,植根于社会生活。
    2、凝聚共识,共同坚守。
    道德需要践行,需要共同遵守,故必须凝聚共识。政府要充分发挥宣传教化作用,要将道德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作为文化建设的核心和灵魂,要坚持不懈,持之以恒,促进形成社会风尚。
    3、调准法器,支撑良俗。
    如果敢于突破法规制度,就必定敢于突破道德底线。司法机关、监察机关、执法部门要公正执法,发挥“以刑辅德”的作用,促进社会形成普遍的对法规、制度、道德的敬畏之心。对良好的道德习俗,法律公器要支持、要撑腰。
    4、重修政德,淳化民风。
    德为政之先,为政先修德。要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加大政德建设力度,提升官德。要将“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干部选拔运用政策落到实处,以良好的政德促进淳化民风。
    5、强化教育,从小抓起。
    要发挥教育的教化传播作用,加强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道德教育。
    6、以民为本,强国富民。
    要吸收民本思想的精华,走强国富民的道路。要控制贫富差距的过度拉大,要让民众看到勤劳致富的希望。
    我们相信,在“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用人理念下,重修政德、淳化民风的局面将会形成。道德作为文化之魂,将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局面下得到加强。我们相信,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过程中,社会道德必定回归,道德的血液必将重新流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