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政协委员 >委员建言 >议政建言

关于大力发展我省生产性服务业的建议

2014-09-15 00:59:27  
字体大小:【

 

王应华委员


    生产性服务业是为保持生产过程的连续性、促进生产企业技术进步、产业升级和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提供保障服务的服务业。2005年以后,欧、美、日发达国家生产性服务业在整个服务业中的比重已经超过80%。我国沿海大城市生产性服务业快速发展,北京市2010年服务业创造的GDP达到71%,其中生产性服务业占服务业的80%,北京已经形成生产性服务业占主导地位的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是我省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科学发展和跨越式发展的迫切要求。

    一、生产性服务业的现状和特征:以宜昌市为例
    近年来,特别是“十一五”期间,宜昌市生产性服务业快速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总量大幅增长,主要呈现出三方面的特点:一是产业规模不断扩大。2010年,全市生产性服务企业达4400多家,实现增加值178亿元,是2005年的3.14倍,“十一五”期间全市生产性服务业年均增长14.2%,高于第三产业增速0.5个百分点。二是主导产业逐渐形成。着力发展现代物流业。2010年,全市从事物流的企业957家,社会物流总额达4950亿元,实现物流业增加值109亿元,分别是2005年的3.1倍和2.7倍。着力发展金融服务业。金融、保险、证券企业66家,比2005年增加25家。着力加快发展信息技术服务业,2010年实现业务收入64亿元,是2005年的2.7倍。三是产业贡献不断增加。2010年,生产性服务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13.6%,较2005年提高了6个百分点,吸纳就业人数12.7万人,较上年新增就业2万多人,生产性服务业就业比重达21%,较2005年提高近5个百分点。

    虽然宜昌市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态势良好,但仍然存在三个方面的不足:一是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规模不大。2010年全市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为178亿元,除物流业突破100亿元外,其他产业规模均不大。二是与工业配套能力不够。按照经济规律,一般每1元制造业增加值,至少需要同等价值的生产性服务业为其提供配套服务。2010年,宜昌市制造业企业增加值为507亿元,而全市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只有178.04亿元,按照上述比例计算,满足率仅为35%。三是产业发展支撑不足。首先是专业人才供给不足,从事研究与开发、工业设计、工艺改造、企业信息化建设、高端金融服务、企业战略研究和管理咨询的人才严重不足。其次是政策支撑不足,生产性服务业是一个高技术、高智能、高附加值、高关联度的产业群,其发展除了需要资本的投入外,更需要政府广泛的政策支持和促进。再次是生产性服务业的业态发育尚不完全,工业设计、商务服务、生产性专业中介服务、人力资源服务等重要的生产性服务领域,还没有形成有市场影响力的品牌企业,一些方面还处于“小、散、乱”的散兵游勇状态。

    二、关于大力发展我省生产性服务业的建议
    1、坚持规划先行,用一流的规划引领生产性服务业又好又快地发展。规划在前、谋定后动是又好又快地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的关键所在。要在 “十二五”规划纲要的宏观指导下,在产业布局上,围绕“产业集聚、企业集群、资源集约”的目标,引导重点区域在规划产业结构和空间布局时,对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进行统筹规划、同步安排。“十二五”期间,政府应采取积极措施,在现代服务业的一些关键性领域不断突破。如第三方物流,信息化改造传统企业,民营资本进入金融领域,现代服务业人才引进与培养,生产型服务业的统计基础工作。
    按照“统筹规划、分步实施,完善功能、错位发展,效益优先”的原则,规划建设服务业园区,明确功能定位与建设规模,使两类园区功能上互为补充、发展上相互促进。一是引导产业开发区加快产业集聚和功能提升,发展科技研发型生产性服务业功能区;二是依托重要交通节点,进一步完善物流型生产性服务业功能区,建立物流配送和信息网络体系,加强专业化物流服务;三是鼓励发展中介、广告、信息咨询、金融、法律、会展、税务、审计、总部经济等商务服务业,形成区域、产业、行业、园区联动发展、配套发展的整体效应。
    2、明确发展重点,在关键行业取得突破性的发展。要根据“十二五”发展规划的要求,坚持立足各地区位优势和资源禀赋特点,加快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力争在物流、金融、信息服务等关键行业取得突破性发展。

    3、营造环境,为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提供支撑和保障。全面落实国家关于扶持服务业发展的相关政策,积极推动生产性服务业企业在土地和税收等方面享受与制造业企业、招商引资企业享受均等的优惠政策。适当扩大省级服务业发展引导专项资金规模,各地也要设立服务业发展引导专项资金,主要用于扶持生产性服务业重点项目建设。培育市场主体,促进生产性服务业不断壮大。鼓励外资、民资参与现代服务业企业的资产重组和股份制改造。鼓励服务企业以品牌为纽带,跨地区、跨行业兼并重组。支持有条件的服务企业进入海内外资本市场上融资。选择有一定优势的行业或企业作为重点扶持对象,整合资源,培大育强,积极培育一批具有特色、竞争力强的现代服务业企业和知名服务品牌。加强生产性服务业人才引进与培养工作,大力引进高层次、高技能、通晓国际通行规则和熟悉现代管理的高级生产性服务业人才,充分发挥我省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培训机构的作用,加快培养生产性服务业的急需人才。建立健全人才评估体系和激励机制,通过有力的措施吸引、留住、用好人才,努力创造让各类人才充分施展才干的良好环境。加强和完善现代服务业统计工作。认真落实《国务院办公厅转发统计局关于加强和完善服务业统计工作意见的通知》(国办发\[2011\]42号),完善服务业统计制度,建立能够准确反映现代服务业发展状况的统计指标体系,为现代服务业发展决策提供依据。

             发言人单位及职务(职称):民建宜昌市委员会主委,宜昌市政协副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