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政协委员 >委员建言 >议政建言

关于稳定物价水平的建议

2014-09-15 00:59:27  
字体大小:【

 

民建湖北省委员会


    近年来我国及我省物价水平的持续上涨,引起了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这一轮物价上涨的原因较为复杂,既有为抵御国际金融危机冲击而采取适度宽松货币政策的因素,又有受国际市场大宗商品价格暴涨影响经营成本普遍上升的因素;既有农业生产基础以及农产品流通体系薄弱的因素,又有基本生活必需品和重要生产资料产销对接机制不完善的因素;既有对哄抬物价恶意炒作监管不力的因素,又有居民通胀心理预期的因素。因此,为了有效地控制物价上涨,仅用货币政策工具进行常规的调节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多管齐下进行综合整治。

    一、深入解决“三农”问题,从根本上夯实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我国及我省历次物价大幅度上涨都是从食品价格上涨开始的,这一次也不例外。部分主产粮区出现大面积干旱对粮食生产造成一定程度的负面影响,全球自然灾害频发及近两年来国际农产品市场供需日益趋紧,进一步助推了农产品价格的上涨。治理通货膨胀和稳定物价水平最直接、最重要的举措之一,就是要深入解决“三农”问题,从根本上夯实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1、加大投入,改善农业基础设施,通过农业科技创新与应用提高农业生产效率。要根据2011年中央一号文件精神,加大对农田和农村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修复农村生态环境,最大限度降低自然灾害对农业生产带来的危害。要加大科技支农的力度,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培养农民运用科技成果提高农业生产效率的能力。
    2、完善粮食和关键农产品生产补贴制度,进一步完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要落实农业税费减免政策,并给予粮食和关键农产品种植者一定的补贴。要结合我国农村实际开展金融创新,为联保农户提供小额贷款等金融服务,并完善农业灾害保险制度。

    二、调整经济发展战略和投资结构,进一步改革收入分配体制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为保证经济继续稳定快速增长,中央政府推出四万亿人民币的财政刺激计划,中央银行也采取宽松的货币政策,增加货币供应。在此背景下,各地纷纷上马一大批新的基础设施、工业建设项目,拉动了市场总需求快速增加,有效地防止了经济下滑。但是,随着我国经济逐步复苏,较为宽松的货币政策导致流动性过剩,国内总需求上升。而同期上马的基础设施和工业建设项目大部分还未形成效益,投入与产出不平衡,推动了商品价格的普遍上升,不仅造成了近期经济的无序波动,也影响了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为此,必须立足当前、兼顾未来,调整经济发展战略、投资结构以及收入分配结构,寻求抑制通货膨胀和稳定物价水平的治本之策。
    1、调整经济发展战略。在未来的一段时期内,应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对经济增速的追求,注重调整经济结构,解决中国经济长期以来存在的不平衡、不协调和不可持续的问题,使经济的发展与人口、环境和资源相适应。
    2、调整投资结构。适当降低投资速度,提高投资效益,避免投资性需求增加推高商品价格上升,降低通胀压力。
    3、进一步改革收入分配体制。我国的收入分配结构不尽合理,政府、企业在收入初次分配中占比较高,劳动者的收入占比偏低,且劳动者收入差距大。同时我国经济发展要走到扩大内需的道路上来,扩大内需的前提是人民群众要有支付能力,这必然就要进行收入分配制度的改革,而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方向和核心是要大幅度提高居民收入,特别是提高普通劳动者的薪酬。尤其在物价水平居高不直接影响到劳动者生活质量和承受力的情况下,提高低收入群体的报酬和消费能力意义重大。

    三、强化政府对市场的监管和调控,矫正市场失灵带来的负面影响
    1、有效管理市场流动性。要把握好政府管理商品和服务价格的调整时机、节奏和力度,控制物价过快上涨的货币条件。
    2、保障主要农产品、基本生活必需品、重要生产资料的生产和供应。要完善重要商品储备制度和主要农产品临时收储制度,把握好国家储备吞吐调控时机,搞好进出口调节,增强市场调控能力。要构建兼顾安全储备、后备储备、商业储备需要的地方粮食储备体系,确保在突发事件发生时粮油能够保障供应。只有真正落实“米袋子”省长负责制和“菜篮子”市长负责制,才能建立平抑粮油等农副产品价格的长效机制。
    3、加强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要积极开展“农超对接”,减少流通环节,畅通鲜活农产品运输“绿色通道”。对于居民日常需求量较大的农副产品物流运输要给予特殊政策,降低农副产品流通成本(如减免过路过桥等各项费用),在保障农民利益的基础上满足市场需要。
    4、加强价格监管,维护市场秩序。特别要强化价格执法,严肃查处恶意炒作、串通涨价、哄抬价格等不法行为。
    5、完善补贴制度。建立健全社会救助和保障标准与物价上涨挂钩的联动机制,尽可能减轻物价上涨对低收入群众正常生活的影响。
    6、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设和供给。房价持续过快上涨,是涉及老百姓特别是低收入群体利益的热点问题,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设和供给不仅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抑制商品房房价上涨,而且也能逐步解决房屋租赁市场供求失衡的矛盾,减缓或遏制房租上涨过快。

    四、完善通胀和商品价格监测和信息披露机制,稳定居民通胀预期
    1、建立通货膨胀和商品价格调查机制。提高对通胀和商品价格的预测能力,完善价格监测与通报制度,及时向社会披露相关信息,增强政府公布数据的公信力。
    2、加强通胀治理政策的解释与宣传。通过解释和宣传,提高居民对治理通胀政策的机制与过程的认识,避免居民因不了解相关政策而对通胀产生错误的预期,消除老百姓对物价上涨的恐慌心理。

    五、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积极应对输入性通胀
    1、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长期以来,我国及我省许多产业处于国际产业链的低端加工制造环节,产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较低,具有能耗大、排放多的“高碳”特征,不仅在国际市场竞争力不强,而且容易受到国际大宗原料和能源价格波动的影响。为此应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调整产业结构和提升产品的科技含量,降低能源和原材料的消耗,增强抵御输入性通胀的能力。
    2、大力发展和应用新能源。政府应对新能源产业辅以政策倾斜和财政补贴,推广新能源的开发和应用,逐步增加对石油、煤炭等传统能源的替代,改变我国的能源消费结构,从而在以石油为代表的传统能源价格上涨的背景下,规避输入性通胀的风险。

    六、加快汇率形成机制的市场化改革,缓解国际游资对物价的压力
    2010年6月,中国人民银行宣布重启汇率制度改革,一年来,人民币汇率走势整体呈现出“碎步式”升值和弹性增强两大显著特征。“小碎步式”升值诱发单边升值预期,诱发海外游资持续不断进入,带来外汇占款的增加,加大了国内流动性压力,制约了我国货币政策功效的发挥。人民币升值预期之所以挥之不去,主要是因为汇率机制僵化和外汇储备持续大幅增加。要稳步推进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着重完善以市场供求为基础、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逐步增强人民币汇率弹性,充分发挥汇率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中配置外汇资源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