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政协委员 >委员建言 >议政建言

关于加强我省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的建议

2014-09-15 01:00:33  
字体大小:【

 

致公党湖北省委员会


    我省是国家确定的13个粮食主产区之一,全省有46个粮食生产大县。2011年全省粮食总产达477.7亿斤,粮食生产具有自然环境良好、生产资源丰厚的特点。但近年来,随着我国工业化不断发展,沿海工业产业升级,相当一部分遭到淘汰的高污染企业,被一些工业不发达的粮食主产区以招商引资引入,使这些粮食主产区农业生产所需要的自然生态环境遭到破坏。还有一些地区只追求粮食产量,忽视粮食质量和安全,形成了粮食数量增加而质量下降的现象。如此种种,已经威胁到粮食主产区的可持续发展和粮食安全保障功能。我省部分地区也存在此类现象。以襄阳市为例:
    1、工业“三废”对农业环境污染加剧。如襄阳市襄城区欧庙镇是“九五”至“十二五”期间国家大型商品粮基地,也是国家中草药麦冬主产区。目前该镇地处襄城经济开发区和保康工业园之间,其周边有23个村,共有人口43712人,耕地面积达56825亩。随着工厂不断向工业园区聚集,粮食主产区农产品不同程度受到污染,良田被污染的面积也在不断增加。一是工业粉尘对农业生产的污染。2012年6月份以来,欧庙镇范围内相继发生了多起农作物受害情况,导致大面积水稻以及多种植物叶片枯黄,据初步统计,全镇范围内水稻受害面积达36000亩,麦冬受害面积达2500亩。二是工业污水排放导致农田污染和村民生活用水困难。2008年以来,欧庙镇的襄城经济开发区、保康工业园区有数十家企业相继建成投产。这些企业多是化工企业,由于企业排污与污水处理设计不配套,所排污水得不到及时处理,导致该处水质目前已严重恶化,给附近几个村村民农业生产、生活带来极大影响。
    2、农业面源污染不断增加。一是农药化肥地膜的施用对环境的污染逐年增加。襄阳市每年农药施用量为1.75万吨,化肥施用量为53.21万吨,按2008年全国第一次污染源普查技术报告农药流失量在30%以上,化肥流失量在33.7%左右,按此口径计算每年大约有5000多吨农药及17万多吨化肥通过空气或者土壤、水流失,污染了农业生产环境。目前农药化肥施用量还在以每年5-10%左右的速度递增。二是畜禽养殖污染严重。2010年农业面源主要污染物COD和氨氮产生量高达53339.35吨和6370.90吨,同时污染分布广,由于畜禽规模化养殖比例较低(规模化养殖的出栏数不足全市总出栏数的十分之二),主要是以中小型养殖场及农户散养为主,且畜禽粪污无害化处理率仅30%左右,造成了地表水的有机污染和富养化及地下水污染,给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带来严重影响。

    上述问题已经并将持续对我省粮食生产和发展造成不可逆转的侵蚀和长期损害。为从根本上解决环境与发展之间的冲突,切实把保护好和建设好我省农业生态环境,我们建议:
    一、从贯彻落实中共十八大提出的“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高度,制定粮食主产区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的中长期发展规划
    重点是,控制工业活动所产生的污染物对农业的侵蚀;控制正常农业投入品所产生的有害残留和过度投入品所产生的毒害;控制农业生产活动过程自身所产生的废害物。明确规定工业及农业面源对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的法定职责和任务。科学确定这一法定职责和任务的长远目标和中短期目标时限。明确各级政府、社会各方和农业自身的责任,制定切实有效的保障措施。
    二、坚持保护和建设并举,提升粮食主产区生态能力的可持续发展基础
    保护,重点应放在对园区循环化改造上,提升粮食主产区生态能力;提高农业投入品的安全系数,完善农业(包括畜牧养殖业)对土地、光能、空气、水体利用等自身活动的良性循环,从而实现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的“三赢”。建设,分两个方面:一是硬件建设。主要是大力支持和鼓励生态工业和园区循环化改造。调整和优化粮食主产区工业园区产业结构,在粮食主产区应减少对化工、电镀企业的招商引资,加大对农产品加工及精深加工的支持和培植,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物尽其用,实现产业链接循环化;以产业的关联性优化产业布局,体现产业集聚和循环链接效益,实现基础设施绿色化。加快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对于化工、电镀等按规定不允许排入城镇污水处理厂的,园区应单独建设化工专用的污水处理厂。在农业生产过程中要减少对农药化肥的依赖和使用,加强畜禽养殖污染的防治,积极鼓励建设生态养殖场和养殖小区,通过发展沼气、生产有机肥等措施,实现农业生态环境的保护。二是软件建设,就是要实行科学技术和管理的创新。建立循环经济技术创新体系,制定并实施循环经济技术研发和应用的激励政策,形成产学研一体化的生态工业支撑体系;建立提高农业安全生产能力和提高农业生产率技术等的安全评估制度;建立适应可持续发展的科学技术发明的共同规范。加大农业投入品高污染的可替代科学技术发明的研究。继承和发扬中国优秀农业传统,创建我国独有的现代化和悠久传统相结合的粮食主产区生态能力保护和建设的功能机制。

    三、统筹兼顾,建立粮食主产区生态保护与建设的投入机制
    在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时期,应分别建立工业化进程中工业废弃物处理与利用设施建设的投入机制,支持引进发达国家先进的工业污水处理设施,培育专业化废弃物处理服务公司。根据我省不同区域的特点,设立农业环境保护专项资金和循环经济发展专项资金,发挥财政资金在农业生态环境保护中的主导作用,建立社会各行各业、农业自身全面动员的粮食主产区生态保护和建设的投入机制。
    四、大力实行农业生态环境保障政策,把粮食主产区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纳入法治轨道
    要健全环境综合监管体系,安排专项资金扶持生态工业园区及农业面源污染源在线监测设施建设;加强工业园区环保机构建设,在工业园区要设立环境管理专门机构,加强工业园区环境质量的监控和执法监管;建立环境质量监测网络和重点污染源在线监控系统,提升环境预警和应急监测能力;完善社会监督和信息公开机制,引导社会团体和广大公众参与环境监督管理活动。
    五、进一步提高环境治理能力,各级政府应切实担负起对粮食主产区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的历史责任
    要加强对粮食主产区生态保护和建设财力的统筹和利用,取消粮食生产大县各种经济考核指标,取消对粮食生产大县“百强县”的经济考评和排名。应根据省情,分别制定符合我省产业特点和区域特色的生态环境保护目标和任务。强化县域粮食主产区生态能力保护和建设,取消粮食主产区乡镇工业开发区,将乡镇工业开发区进驻的企业逐步转移到层次较高的专业开发区。在粮食生产大县建立农业生态保护评估体系,把农业生态环境保护、人文建设和民生改善取得的成效作为粮食生产大县领导班子考核的重要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