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政协委员 >委员建言 >议政建言

怎样让沼气更有“朝气”

2014-09-15 01:01:30  
字体大小:【

 

    沼气池推广是新农村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今年以来,谷城县政协结合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和美丽乡村建设,组织县政协委员对全县沼气池建设和管理情况进行了专项视察,从中也发现了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有待加以解决。


    一、基本现状


    谷城县自2001年实施农村沼气建设项目以来,在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各级农村能源系统和广大建池农户的共同努力下,农村沼气建设实现了新的跨越,全县132142户农村群众中,已建成户用沼气池1.5万户。我们通过视察发现,目前已建成的沼气池能正常使用的还有9200户,损毁的3200户(其中可修复使用的1810户,确认报废的2600户)。


    二、前期做法


    一是宣传引导。通过技术人员上门讲课、科技下乡宣传材料发放、报刊媒体报道等多种宣传途径,让农民了解沼气、使用沼气;二是资金保障。县财政每年安排专款保障中央投资沼气工程的配套资金,同时积极鼓励沼气后续服务体系建设;三是勇于尝试。大胆引进新型工艺、创新沼气后续服务发展模式,不断提升沼气建设的发展水平。四是督促检查。对农村沼气项目实施情况进行督促检查,及时掌握工程动态,对项目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及时提出整改意见,确保工程质量与进度并进。


    三、目前存在问题


    (一)适宜建池农户越来越少。一个10立方米的沼气池,需要2-4头猪的粪便才能满足原料需求,而具备这样条件的农户越来越少,因此适宜建池农户正在逐年减少。


    (二)劳动力短缺。现阶段,全县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大量外出务工,留守在家中的多是老人、妇女、儿童,导致对沼气池的管理不当,也在很大程度上制约沼气池作用的发挥。


    (三)“三沼”综合利用不到位。沼气池的作用的充分发挥,有赖于“三沼”综合利用,从视察的情况来看,目前沼气池综合利用率均不高。


    (四)农户自筹资金困难,配套“三改”不高。按照国家政策,每口沼气池建设资金(配套“三改”),财政只补贴原材料及灶具,建池农户还需自筹部分资金建设“三改”,多数农户自筹不够,“三改”配套率不高,影响了沼气池的建设。


    (五)建池选点不合理。个别地方没有按照适宜建池农户的条件去安排指标,致使建成后的池子闲置。


    (六)建池成本高。交通便利、条件较好的地方,农户建设成本相对低一些,而交通不便、建设条件差、原材料运输困难地方,农户建池成本高,影响了农户的建设积极性。


    (七)沼气池建设及使用安全问题。部分沼气用户安全防范意识不强,疏于防范,不按照《农村户用沼气池安全管理使用手册》内容进行操作,没有树立“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沼气使用意识,在使用中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


    上述七个方面制约了沼气池建设的发展,致使沼气没“朝气”效益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四、建议


    (一)由单一建设农村户用沼气向大中型、小型沼气池工程转型。近几年,受生猪市场价格波动、养殖饲料成本的增加和青壮年外出务工人员增加等因素的影响,农村以户为单元的畜禽散养逐年减少,反之,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后,在一部分养殖项目的带动下,集中规模化生猪养殖小区和养殖场相继诞生,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市场供给。因此,以农村户用沼气为主的农村生态能源建设已经不能满足当前能源建设的需要,建议从单一的户用沼气向发展大中型、小型沼气工程转型,实行沼气工程集中供气,沼肥还田,解决规模化养殖畜禽粪便造成的环境污染,实现废弃物最大程度的资源再生利用。


    (二)注重由基础性建设向建管并重转型。农村沼气建设后期管理与服务抓得好坏关系到经济、生态、社会等诸多方面效益的发挥。目前,部分沼气建池农户只建不管(或不会管),致使农村有些沼气池成了“闲置池”、“病态池”,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农村沼气建设的深入、健康发展,因此,要把沼气池的后期管理与服务作为重点。通过政府扶持、建管结合,市场运营、自主管理、以建养管、以管促建等多种途径和形式,建立健全农村能源服务网络服务体系,解决农村沼气易建难管的矛盾,促进农村沼气建设可持续发展。


    (三)探索由单一的农村能源供给向多能互补的能源建设转型。当今的农村生态能源部门已不再是上世纪90年代以前的“沼气办”,要摒弃“就沼气论沼气”的单一农村能源发展模式,农村能源包括风能、太阳能、小水电、生物质能等多个领域。要逐步探索形成以沼气建设为主线,多能互补、齐头并进能源建设新格局。


    (四)推进由单一的沼气能源利用与综合利用并举。沼气作为能源可替代柴禾、煤、电、成品油(气)是毋庸置疑的事实,但是,仅就直接取代能源供给还不能完全体现沼气池建设的综合效益。必须把“三沼”(沼气、沼液、沼渣)与种植、养殖业有机结合,扩大使用规模、范围,形成“猪—沼—地”、“猪—沼—林”生态农业模式,充分发挥沼气及其发酵剩余物在农业生产中的效益。


    (五)大力普及沼气使用知识和安全常识。随着沼气池覆盖面的扩大,农村中小学校要把沼气池建设及沼气使用技术、安全常识作为补充教材引入教学活动之中,让更多的人对国家推出的沼气建设有一个全方位的了解。


 (谷城县政协  薛明元 周发虎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