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政协委员 >委员风采

敬岗爱业采史人--记丹江口市政协委员、文史编辑曹仲明

2014-09-21 11:18:31  
字体大小:【


    1994年夏,湖北省政协对从事文史资料工作十年以上的文史工作者颁发了纪念证书,曹仲明作为一名政协委员、《丹江口文史资料》编辑,榜上有名。曹仲明是1989年从事文史资料工作的,17年来,他在平凡的岗位上,注重学习,勤恳工作,为组织和推动丹江口市政协文史资料工作的发展,做了许多扎实而有效的工作。

勤奋学习    博采众说

    曹仲明从事文史资料工作前是一名中学语文教师,我也听说他文字功底厚实,但新的工作将旁及到他没涉足过的学科。为了自己尽快适应工作的需要,具有独挡一面的工作能力,他开始学“杂家”,为人做嫁衣裳。
   
     他干一行,学一行,爱一行,专一行。他首先学习了政协理论知识、政协文史知识,进而他把学习的领域扩大到新闻的采访、编辑出版和印刷。如美国麦尔文·曼切尔的《采集事实与技巧》,杰克·海敦的《选题》、王业康《简明编辑出版词典》以及《编辑二十讲》、《编辑学》、《出版印刷基础知识》等,他都进行了反复的学习。学习的内容根多,学习的途径也不少。不少同志说,跟曹仲明出差,他是三句话不离本行。1993年,他由房县政协到竹山政协,又由郧县政协到郧西政协,逢同行必问文史,有索必究其源。不一定是正式的场合,只要有机会,他都要有闻必录,以备借鉴。用他自己的话来说,这叫泰山不辞细土,厚积薄发。有躬耕,就会有收获。正是这种勤奋好学的精神使他在山西省出版科学研究会上和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上先后发表了《无错不成书与编辑培训》和《战地黄花分外香--抗战期间臧克家在均县的创作及足迹》的论文。与此同时,中国近现代史史料学会还接纳他为正式会员。17年来,他先后征集史料100余万字,编辑出版140余万字的丹江口文史资料。

勤于追踪    锲而不舍

    文史资料的首要工作是征集。这就要求文史工作者必须有敬岗爱业的精神,否则很难胜任这项工作。曹仲明一直肩负着科教文卫体和学习、文史委员会的联络及日常具体工作。他黾勉自励,十几年如一日,表里如一,广辟稿源,勤奋笔耕。
   
    1994夏天,他只身一人去宜昌征稿,当事人正好外出。他无心浏览三峡的风光,寂寞中与一位退休反聘的门卫闲聊,始知这门卫与自己同乡,而且参加过丹江口水利工程建设。从门卫的闲谈中,得知丹江口建坝时负责粮食供应的周科长还健在丹江。根据这条线索,他返丹后按图索骥,查找这位当事人。一连两天查找无果,后在粮食局的帮助下才知此人下落。但此人退休后,外出养身,行踪不定。他去一次,扑空一次,一连八天不见人影。无奈中他留一张便条给这位周科长,而后又是三次扑空。回来后,他仔细一想,我与周科长素昧平生,我上班,他外出;他回家,我下班,这样当然不能见面。于是他就利用中午的时间,终于叩开了这位科长的房门。但这位科长怎么也不肯应允此事,有道是“精诚所至,金石为开”,曹仲明带上文史书,经过两个晚上一个中午的耐心说服,对方才说试试看。这一试就是一个多月。稿子写出后,很有价值,可惜杂乱无章,内容上很多事件也缺少必要的叙述。曹仲明深知,这样的作者稍纵即逝,他的稿子必须尽快整理、打印,当征求意见稿与作者见面时,作者毫无兴趣,显得很不耐烦。征稿的工作,其实是做人的思想工作。当对方答应核对时,又是两周过去了。
   
     还有一件小事,有一位知情老人,苦于文革的迫害,说什么也不肯动笔。考虑到他所掌握资料的价值,曹仲明踏被铁鞋,先后五次登门,以诚相待。老人渴了,给他倒水;老人病了,给他抓药。凭着坦诚和善意,凭着耐心和执着,最终使老人拿起了笔,写下了参与“重庆舰”策反知情人的史料。
   
    要得多征稿,就得多留心,一个文史工作者非得比别人多一个心眼不可。曹仲明很注意搜索史料线索。无论是节假日或平时,也不管是车站码头或茶肆店铺,他都闻“风”而动。当他在《纵横》上看到一位叫黄天的老人,抗战时期曾驻军鄂西北时,当即与对方联系,并寄去丹江口文史资料,这使对方十分感动,并在较短的时间里写出了二万多字的珍贵史料,并献出了珍藏多年的祖传武当秘方。还有一次,一个偶然的机会,曹仲明在浏览杂志时,无意中发现了一位在兰州军区《人民军队》报当编辑的老干部。他随后便写信与对方联系,请求为家乡文史赐稿,对方欣然应允,不仅写出了近五万字的回忆录,而且还提供了大量的文史线索。

严审细甄    著诚去伪

    衡量文史价值的第一尺度是真实,真实是文史的生命。一篇历史回忆录,在把逝去的人物、事件和时间作一种事实来定格时,不可避免的溶注了作者的主观臆断和喜怒哀乐的情绪。
   
    为了确保史料的严肃性和其实性,曹仲明从每个环节抓起。对征得的稿件,他都要整理、打印、装订。然后到作者中征求意见,进行核实。实若无法核实的,他宁可忍痛割爱,也绝不搞滥竽充数。历次编审,他都请社会名流或具有一技之长的人担任顾问,对书稿进行审定。他对整理史稿的态度十分严谨,常常“为求一字稳,耐得半宵寒”。有一篇史稿这样写道:终于结束了,父亲带领我们由乡间来到柳州”,这在文法和词法上都是说得通的。但问题就在于抗日战争不是1946年5月结束的,那么作者究竟要表述什么呢?经过三思之后,他调整了原句语序,改成“终于,抗日战争结束了。1946年5月,父亲带领我们由乡间来到柳州”。当他把修改意见告知作者时,对方来信说:“对极了,我要表述的正是这个意思,惜在笔拙”。一位日本留学生在看了我们的文史资料后也曾来信说:日本侵华,贵史称“日本”不叫“日寇”,可谓信史。
   
    曹仲明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还表现在他重视史料的质疑,甘于放下架子。《先父萧萱生平事略》原文迭印模糊,文中出现了失误。作者之妹来信指出后,他反复核查认可后,便在续集中原文刊登了作者之妹的来信,并向读者和作者深表歉意。为此,作者专门来信,高度评价了他认真负责的精神和实事求是的作风,并表示要动员远在美国的叔父,为家乡文史再添新篇。
   
    曹仲明严谨的工作作风,还体现在整个编辑、出版、印刷过程中。他在编辑文史资料时,始终遵循形式服务内容,内容服从主题的指导思想,小至标点,大到布局谋篇,分类统编,他都字斟句酌,反复权衡。为了确保成书质量,从组稿到统编,从整理到编辑,从出版到装订,他事必躬亲。经他处理的史稿,校对符号标准,语言规范,史事准确。他在坚持“齐”、“清”、“定”发排标准的同时,还要附上设计大样,免除了校样过多的增删、修改而造成的倒版,缩短了出书周期。文史出版工作,如同期刊杂志工序一样繁多。然而政协文史工作人少,要一末带十杂,什么事都得自己干。诸如版式、封面、装帧、版芯设计和排版方式、字体与字号变换,一脚不到都不行,然而他却处理得很好。

意在笔先     广征博采

    文史工作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文史工作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工作。曹仲明自从事文史工作以来,一不等,二不靠,为扩大我市文史工作的影响和采集做了大量的工作。
   
    北戴河会议结束后,他根据我市的具体情况,主动提出襄渝铁路、丹江口水利工程和武当山风景旅游区史料,应是我市当前文史资料工作的重大选题和今后征集工作的主攻方向。他还进一步分析说,只要抓住这三个重大选题,就会很好的突出地方特色,就能更快更好的为地方经济和改革开放服务。17年以来,不管严寒酷暑,他走访了许多单位并多次深入市属各乡、镇、办事处进行文史线索普查,在广泛的调查基础上拟写了丹江口建设史料提纲,先后两次在例会上发出征稿信近五百份,并组织征集了近70万字的史料。
   
    他还经常主动做计划外工作。政协五届一次会议本没有安排文史方面的议题。他考虑到新委员增多,应加大文史资料在委员中的影响,从而使更多的委员了解、认识、关心、重视、支持、参与并撰写文史。基于这种愿望和目的,他在积极向分管领导建议的同时,主动起草了《关于文史资料工作致各位委员的征稿信》。为此,大会还安排了半天时间,对文史资料工作进行了专题讨论。五届二次会议即将召开时,第三辑文史资料正在进行初校。根据办公室全力抓会议材料的安排,文史资料的出版工作得暂停下来。曹仲明认为,这又是宣传文史资料的一次机遇,也是一年来文史资料成果的一次汇报和展示。基于这样的认识,在完成办公室交给他的会议材料外,他不分白天和夜晚,见缝插针,加班加点,终于在大会结束的前一天,第三辑文史资料与委员见面。尤其是他到安康征稿,当他得知西进健在的丹江口籍干部还有40余人就在当地时,征史的欲望陡然而起。他想,这该是多大一批财富啊!限于条件,不能集会,他决心与所有老乡见面,挖掘西进的史料。于是,他以传递接力棒的形式,央及老乡,你传我,我传他。盛夏的安康,热浪袭人。他出去一身汗,回来汗一身,工作上却一丝不苟。整整三天,饱一顿,饥一顿,没有午休过,11点前也从没睡过觉。他走东串西,一日行程几十里,跑遍了城区的大街小巷,征得了大批史料。同样,    2000年秋末,他和我到西安、银川、兰州、西宁、成都、重庆等大城市以及武威、汉中、广元等中等城市征集西进干部史料,平均每个地方要约见六七人,而且每个地方连来带去只3天,几乎是马不停蹄。作为西进文史资料的知情人,汉中人数最多。考虑到一个一个找人既费时又费力,他和我一商量,便邀当地西进中最有威望的王国章老人来召集。在那里召开了数十个具有代表性人参加的征稿座谈会。座谈会的召开,极大地激发了大家的思乡热情,此次征稿,可谓累累硕果。
   
    《丹江口文史资料》发行的数量有限,但它的发行范围不小,其影响也日渐显现。广西河池学院一位教授来信写道:史料突出了统一战线的性质,装帧大方,全无小家之气;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梅洁说:史料是真实的,这是一笔可贵的文化资源;新疆人民出版社总编张业汉打来电话说:你们的工作很有意义,也很有成效。我要把你们的第七辑送给全国人大副委员长司马义.艾买提;南京大学图书馆在专门寄来的《感谢状》中写道:“《丹江口文史资料》泽被馆藏,沾亟溉学子,惠及当代,功垂未来。”
   
    有一件题外的事,很值得提到。曹仲明对文史工作不惜“铺张”,然而对个人生活却十分“吝啬”。西进征稿历时近一个月,行程万里,而两人的花费还不足4800元。他们有时得日夜兼程,得坐二十多个小时的火车,但没买过一次卧铺;约见撰稿人,走大街,过小巷,仅仅搭过一次“的”;山水名胜古迹多,没游览一处;吃喝不讲究,住宿图便宜。他们这种既办事,又节俭的精神,得到了单位领导的高度评价。
   
    曹仲明从事文史工作十几年来,爱岗敬业,勤奋学习,严审细甄,创造性工作。基于他的工作能力和业务能力以及工作实绩,他先后三次获省政协表彰,2003年获十堰市政协先进工作者和中共丹江口市委优秀共产党员称号。同时,他连续多年被市直机关工委评为先进工作者。面对荣誉,他说,成绩只能说明过去,一切还得从零开始。(转自《丹江口市政协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