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政协委员 >委员风采

用科技撑起老区食用菌发展的脊梁——记随州市曾都区政协常委、科协主席刘毓

2014-09-21 11:19:14  
字体大小:【

 

    随州市的食用菌生产从1979年,由无到有,由2万筒、20万元,发展到2010年的34个乡镇、30多万户,椴木300万筒,袋料香菇1.2亿袋,年产香菇3.5万吨,出口创汇3.58亿美元,带动相关产值18亿多元,居全省第一位。为国家提供税费8125万元,其中税收3100万元,三里岗镇和草店镇分别被授予中国香菇、花菇之乡、曾都区被列为全国香菇基地县。这些荣誉背后、香菇生产的领军人刘毓就鲜为人知了。

    初生牛犊担当食用菌研发课题

    1979年在华农大植保系食用菌专业进修期间,随华农大教授杨新美到三里岗镇杨家棚村木瓜园,试种栎木香菇2万筒,开创了随州食用菌生产新纪元,揭开了食用菌的神密面纱,当年收入20万元,80年代初发展到10万筒,产值一百多万元,人均纯收入过千元,成了全市首富村。香菇种植成功,形成了一股强大的“香菇冲击波”, 在全市由南到北的34个乡镇发生了裂变,产生了巨大的径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为了推动香菇产业健康发展,他编写出版《香菇栽培技术手册》、《食用菌病虫害防治手册》 等书,在无数个案例中创造出许多个“之最”, 无论是几十年前还是今天,无论是在随州还是省内外,这些教科书般的经典都是难以复制的奇迹。
   
    “食用菌生产是一门科学,来不得半点虚伪和骄傲,它可以使老区农民由穷变富,也可由富变穷。”老师杨新美的话他刻骨铭心。2008年6月在全省帅先建起了“科普惠农服务站” 从事食用菌研究,聘请华农大食用菌研究所、湖北食用菌协会的罗信昌、边丙银等20多名专家教授当技术顾问,邀请全市60多名各类技术人员参与研究和服务,在三里岗等11个乡镇设分站,发展会员和志愿者241名,在草店、三里岗、殷店、洛阳四个镇建立科研实习基地,印发宣传资料10万多份,培训技术员5000多人,全都是免费服务,组织会员在各级报刊发表论文30多篇,其中16篇获省、市科协二、三等和优秀论文奖。他获全国“十一五” 期间食用菌生产“先进个人”,他参与研发的香菇7925品种推广,获国家农业部、国家教委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主持完成了省科协“金侨工程”项目,并获得优秀项目二等奖,省科技厅星火富民先进个人,省食用菌“十大杰出青年”。2010年省政府授予他全省科普先进工作者,今年5月,区委组织部作为市级优秀党员上报市委。 他写的《用科学的思维方式实现科学发展》被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百年潮》杂志社入编、获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研究院一等奖,2010年10月当选为中国食用菌协会理事、香菇分会副会长,是全省唯一担当此任的科技工作者。
    站在人生辉煌的顶点上,刘毓牵挂的是整个国家食用菌生产的未来和可持续发展,造福老区人民。

    与时俱进领跑食用菌发展先机

    食用菌发展的三次飞跃。1979年,随州食用菌生产由无到有,是食用菌生产的第一次飞跃。食用菌在随州发展了三十多年,产量呈酵母式逐年增加,经久不衰,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坚持保护生态和发展生产两手抓,实现科学和可诗续发展,确保农民增收。随着食用菌生产飞速发展,人们对栎木的需求量越来越大,大量砍伐栎木不仅破坏了生态,浪费了资源,而且制约了食用菌发展,为解决这一难题,他南下浙江庆元县,北上河南泌阳,研究袋料香菇生产模式,在随州大力推广并一举获得成功,昔日当柴烧的树枝丫、树叶子粉碎后也能长出优质香菇,由1997年的2.2万袋的示范发展到今天的1.2亿袋,产值达16亿元,从业人员达35万多人,使食用菌生产实现第二次飞跃。刘毓并没就此固步自封,沾沾自喜,他把眼光盯在了激烈竟争的国际市场,探索大众化、规模化、集约化、低成本、高效益发展之路。“以草代木”、 用稻草、麦桔、牛粪生产食用菌,推广菇一稻模式。即利用麦季种菇,亩投入资金4000元,收入可达1.2万元,菇农戏称是“稻草变黄金,牛粪换美金。”菇料不但可作肥料,而且改良土壤,提高地力,抗倒伏、抗病虫害、提高千粒重,使水稻亩增产15%以上,减少化肥和病虫害防治投入200多元,今年在洛阳镇已发展到1400多亩,这将成为第三次飞跃的新亮点。使随州食用菌生产永远立在潮头,走在全省、乃至全国的前头。
    
    增加品种、加工增值打造随州品牌。食用菌生产由开始单一的香菇,发展到今天的巴西菇、茶薪菇、双孢蘑菇、白灵菇、杏鲍菇、黑木耳、鸡腿菇等15个品种。“是我省食用菌生产的里程碑”。 省华农大教授罗信昌说。催生出神农生态、三友食品、裕国菇业、荣盛隆食品和耀兴大海等大型食用菌加工出口创汇知名企业。产品有香菇酱、罐头、酱油、饮料、即时休闲食品等,名不见经传的荣盛隆随州食品有限公司,2009年前一直从事香菇买卖,年营业额只有10多万元,刘毓带着公司经理杨荣到省科技厅,争取到80万扶持金,到华农大和省农科院开展校企联姻,聘请院士、专家研发食用菌新产品,如香菇肉松、白果开心果、香菇酱、即食休闲食用菌食品、膳食香菇纤维胶囊、巴西菇胶囊等,不少产品是全省首创,公司如虎添翼,2010年出口创汇2000多万美金,创利税450万元。耀兴大海有限公司原是家庭作坊式生产菌种厂家,在袋料香菇生产之初,刘毓带领他四处奔走、办现场、搞试点,走村串户培训技术人才,编印技术资料,制作技术光盘,现场技术指导,2010年销售收入达8000多万元,其资产价值1500多万元,1998年被评为全国劳模,获全国“五一” 劳动奖章。
    
    科学谋划,建好市场抓流通,让香菇漂洋过海。在刘毓积极的配合下,因市建场,全市共建立28个大中型香菇交易市场。2008年他参与筹备曾都区政府和中国食用菌协会在三里岗镇举办的香菇节,20多个省、市、自治区参节,使三里岗香菇市场成为中南五省最大的交易市场,2010年交易额突破40亿元,为香菇的流通和销售打开了通往国内外的绿色通道。

    依靠科技解决食用菌生产难题

    发展食用菌生产菌种是关健。1986年经上级批准,由他领衔,在全省第一个成立了食用菌管理机构,探索了一整套管理办法,制定了一系列规章制度,形成地方法规下发执行,获得中国食用菌协会的充分肯定,并在全国推广。一方面对全市700多家食用菌生产厂家进行检验、验收,核发《食用菌生产许可证》,签订供种合同,关闭取缔设备简陋、科技含量低的菌种厂,形成了省级供应一级菌种,市级供应二级菌种,各乡镇和专业户供应栽培菌种的生产、供种体系,从源头上杜绝了劣质菌种的生产和销售,既保护了森林资源,又减少了菇农的损失。另一方面依法打击假冒伪劣菌种和原辅材料,2010年底殷店镇600多户、300多万棒因劣质麸皮不出菇,引起菇农集群上访,得知这个消息时因痛风病正在打吊针的他,心急火燎地对医生说,我的病可以缓一缓,菌种的问题可缓不得,因为关乎菇农的收入,于是拔掉了针头,连夜赶往武汉,请来华农教授罗信昌、吕作舟、王卓仁现场取样送省城化验,确认是假麸皮所至,依法进行了查处,采取了补救措施,平息了事端,保护了群众利益。
    
    科研成果在一线应用,一线难题靠科研解决。因为长期生产食用菌,病虫害的基数年年增加,而且产生了抗逆性,特别是近几年螨害严重,不少菇农“谈螨色变”, 严重挫伤了食用菌生产的积极性。他和专家们经过实验,用磷化铝薰蒸灭螨虫、用灯光诱蛾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2010年8月,他同食用菌专家一起买上诱光灯,到安居镇加庙村耳农王发业的家中,对16000根耳杆园进行灯光诱蛾试验,结果效果非常明显,少花药费360多元、省工30多个,不仅产量堤高,农药残留减少,而且净收入增加2万多元。殷店镇二道河村菇农李素清,准备将3000螨害菌袋报废,采用磷化铝薰蒸后,不仅没有报废,而且收回了成本。厉山镇封江30多户菇农袋料香菇生长缓慢、菌丝生命力弱,他立即请华农大教授边丙银现场会诊,确认菌种酸碱失衡、营养不良、菌袋生产季节迟、加上长期低温、菌丝生产缓慢,提出了加强管理,改变堆放方法,补种菌种等措施,把损失降到最低。2009年,春季雨水多,黑木耳普遍发生红色链孢霉,其传染快、危害大、防治难,经科学试验,找到了用柴油杀灭控制的良方,并在柳林镇召开现场会予以推广,有效地提振了菇农的信心。
    
    培养科技领军人,把科技示范、试验办在群众中,让菇农看得见、摸得着、学得到。配合华农大共同建起五大基地,即洛阳镇双孢蘑菇“菇一稻”模式、安居镇巴西菇、草店镇无公害种植、殷店镇黑木耳种植、荣盛隆食用菌加工基地,还与领军人签订了协议,联手华农大将基地办成科研、硕士、博士生实习基地,成为食用菌生产、科研、品种筛选、病虫害防治、管理、加工的重要支点,有了国家级项目研究的“航空母舰” 和平台。更是培养人才的摇篮,培养出一个全国劳模,一个国家型的专家、享受政府津贴,6个获高级职称,23人晋升中级职称,可为人才济济,构建起人才兴食用菌的坚强后盾和永不枯竭的力量原泉。
    
    2006年8月,刘毓在全省食用菌经验交流会上发言引起轰动,食用菌科研、菌种生产、加工、耳棒、袋料香菇的管理均在全省领先,随州当之无愧地攀上了峰巅。
    又是一个草长莺飞的春天悄然来临,30多年前,同样是这样的季节,刘毓从事食用菌工作、入党、提干。党旗下发出的庄严誓言,与他奉行的全心全意、大公无私为老区人民服务一起深深烙在印记中。
    正是这些铭记和践行誓言的人们,不断追求卓越,不断创新,筑起了随州食用菌科研、生产、加工、发展的坚强堡垒,成了带领群众种植食用菌致富、飞驰在高速铁路上的和谐号火车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