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书奇
(2009年8月13日)
武汉城市圈地处长江中游,位于湖北省东部地区,包括武汉和周边的黄石、鄂州、黄冈、孝感、咸宁、仙桃、潜江、天门等9个城市行政区域范围,国土面积58052平方公里。圈内地貌类型多种,包括山地、丘陵、平原、水域,其中平原(含岗地)面积较大,约占城市圈土地面积40%,丘陵占30%,山地20%,总体上可概括为一水、二山、三丘陵、四平原。
一、武汉城市圈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状况及特点
1、受季风气候影响,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武汉城市圈属亚热带季风气候中心区,圈内多年平均降水1200mm,每年4-9月城市圈逐渐成为季风频繁活动的地区,70-90%降水都集中在此期间,而秋、冬季雨水甚少。年际降雨量差异也较大,在过去100年的记录中,年最大降雨量与最小降雨量差2倍以上。与此同时,每年夏季高温炎热,最高气温可达40度以上。
2、圈内水系发达,给工农业生产带来巨大发展,也成为“洪水走廊”。长江自西向东从城市圈腹地穿过,汉江经城市圈西北向东南至武汉汇入长江,使武汉成为“两江三地”。圈内5公里以上河流近300条,武汉也因水而兴。发达的水系不仅促进了武汉城市圈工农业的发展,同时也使其成为“洪水走廊”,多年平均过境客水为7169亿立方米,是自产水资源量的20倍,给城市圈防洪带来巨大的压力。
3、水资源过度开发,给水环境与水安全带来较大影响。圈内共有大小水库101座,年末蓄水总量30亿立方米;有干堤防1503公里,其中长江725.7公里,汉江566.6公里,东荆河堤210.2公里;有排涝泵站1200座,水泵3600台套。这些水利工程设施的建设,虽然初步解决了“三年二旱”的缺水局面,保障了城乡人民生活需求与经济建设的顺利进行,但由于水资源的过度开发,加之人口的快速增长和工业经济的飞速发展,给水环境和水安全带来较大的影响。据统计,圈内地表水除大型水库水质较好以外,中小河流与湖泊污染严重,有的到了十分严重的地步。如孝感市城区唯一的地表水府环河水质为劣ⅴ类不能饮用,而由于多年超采地下水,使该地区成为地下漏斗,将给城市发展带来严重影响。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在省委、省政府正确领导下,武汉城市圈经济发展,社会稳定,水利事业取得辉煌成就。但由于区位特殊,既是“洪水走廊”,又是易涝、易旱之地,从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角度讲,存在以下主要问题:
1、防洪减灾体系有待进一步完善。虽然长江、汉江堤防自建国以来,特别是1998年特大洪水以来进行了大规模建设,但是连江支堤部分地段没有达到国家规定的防洪标准。既使是江河防洪能力达到了国家规定防洪要求,根据我国气象水文规律,仍有发生工程不能抵御的超标准洪水的可能。此外,在城市圈内由于缺乏统一规划和管理,圈内的防洪能力也不尽相同,而且堤防越来越长,非主要河堤的堤防越来越高,加之湖泊大面积萎缩,河床抬高,洪水蓄泄能力的空间越来越小,致使河流湖泊在同等流量情况下,水位不断升高,防汛负担和防汛风险也不断加剧,如万一溃堤决口,将造成毁灭性的灾害。
2、水资源紧缺与用水浪费并存。由于丰沛的客水留不住、用不上,自产水资源总量较少,加之污染严重,资源型缺水与水质型缺水并存。据调查统计,圈内中等干旱年缺水20亿立方米,特殊干旱年缺水30亿立方米,尤其以农村缺水更为突出,一般干旱年圈内约有200万亩农田严重缺水。
与此同时,用水效率不高,用水严重浪费的现象普遍存在。圈内农田灌溉水利用系数平均为0.4,少数地方只有0.3,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仅为20%左右,实际可能更低,不少企业无重复利用。城市生活用水管网跑、漏、滴损失估计在20%以上。严重的水资源浪费不仅使有限的水资源利用较为紧张,而且也加剧了水环境的破坏和水质的污染。
3、水质污染迅速发展,已到了较为严重的程度。据2008年《湖北省水资源公报》公布数据,全省污水排放量约为45亿立方米,其中武汉城市圈污水排放量约为32亿立方米,占全省污水排放量的70%。由于大量未经处理的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排入江河湖泊,再加上大量使用农药、化肥以及流域内的生产、生活废弃物随地表径流带入天然水域,使城市圈内水质日益恶化,90%的湖泊、80%的中小河流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特别是城市湖泊污染更为严重。武汉市东湖、墨水湖、南湖等湖泊经过几年大力整治,污染有所缓解,但污染源并未得到根本治理。圈内府河水质在V类以上,而且含有大量有害物质,致使孝感城区及其沿河居民饮用水发生困难。汉江自1992年以来,已经连续多次发生水华现象,而且发生的频率和影响程度呈加大趋势,水污染已成为不亚于洪灾、旱灾甚至更为严重的灾害。
4、中小河流原有水系被破坏,於积严重。水系的形成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特别是平原地区的中小河、湖的形成经历了一个较长的历史时期。河堤两岸和沿湖地区居住着大批的居民,逐水而居,依水而生。由于大量围湖造田,以开发农田为主的农田水利排灌体系建设,破坏了原有的水系,大量中小河流失去了生机,成为死流域、垃圾堆积地和蚊虫繁殖地。不仅给防洪排涝带来困难,而且使沿河而居的居民失去饮用水源地,各种疾病正威胁着老百姓的生存安全。
三、对策建议
1、进一步完善防洪减灾保障体系。人类既要控制洪水,又要主动适应洪水,协调人与洪水的关系;既要完善以防洪工程为主的防洪减灾体系,又要给洪水以出路,留足调蓄洪水空间。城市圈内没有达标的堤防要逐步达标,同时对城市圈内的分蓄洪区留出足够的空间,在洪水到来时,有一定的调蓄能力。城市圈内的城乡建设规划要充分考虑各种可能的防洪风险。从目前来看,城市圈内的堤防已达到1500公里,不宜再增加长度,而应在现有基础上进行加固、达标,并充分利用各类分蓄洪区,解决超标准洪水问题。各种可能遭洪水淹没的地区,要分别情况合理安排城乡建设规划,不要无限制侵占洪水空间,而要主动与洪水协调共处。如:加快中小河流的疏挖,把中小河流堤防列入防洪规划;在超标准洪水可能淹没的城镇村庄要进行洪灾风险分析,制定洪水可能淹没的风险图,制定保证居民生命财产安全措施。
2、坚持城乡统筹,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就是要划定水资源管理“三道红线”,明确水资源开发利用红线,严格实行用水总量控制;明确水功能区限制纳污红线,严格控制入河排污总量;明确用水效率控制红线,坚决遏制用水浪费。“水资源管理是水利工作的永恒主题,没有科学的水资源管理,就没有现代水利。没有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就没有可持续发展水利”。长期以来我省缺乏科学的水资源管理指标体系,水资源管理缺乏量化的标准和基础,导致水资源工作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差距较大,因此,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3、全面开展节水(防污)型社会建设。在农业用水方面,要从传统的粗放型灌溉农业和旱地雨养农业向建设节水高效现代农业转变。把提高水的利用效率作为节水高效农业的核心,使水利工程措施和农业技术措施相结合,最大限度地利用水资源,提高水的利用效率。要充分利用当地水资源,包括降水回收和再生水处理。节水灌溉建设重点放在渠系改造,提高渠道水利用系数。同时要有计划地发展喷灌和滴灌、大棚蔬菜等;要高度重视农业节水技术的推广应用,培育节水高效农业和示范基地。在城市用水方面,认真贯彻“节流优先,治污为本,多渠道开源”的城市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战略。提倡“节流优先”,不仅可以缓解水资源紧缺状况,也可以降低供水投资,减少污水排放。一般来说,城市工业用水70%以上转化为污水,城市圈内污水处理的压力越来越大。同时,城市输配水管网和用水器具的漏水损失率达20%以上,公共用水浪费严重。因此,必须调整工业结构和工业布局,大力开发和推广节水器具和节水的工业生产技术,创建节水型工业、节水型城市、节水型社会,力争将城市人均综合需水量控制在200立方米/年以下(全国要求控制在160立方米/年)。
强调“治污为本”,是保护供水水质、改善水环境的必然要求,也是实现城市水资源与水环境协调发展的根本出路。水资源本来是可以再生的,但水质污染使水资源不能进入再生的良性循环。武汉城市圈内城市污水处理近几年有较大发展,但处理率依然很低,许多处理设施没有正常运行,甚至基本不运行,大量废水、污水排放造成城市圈内水体严重污染,直接影响人民健康和工农业生产。
4、认真实施“三项制度”改革,实施可持续水资源发展战略。水资源的许多问题长期以来未得到解决,除了认识问题外,很重要的原因是水资源管理体制、投入机制和水价政策中存在的问题。因此,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关键是要进行“三项制度”改革。
改革水资源管理体制。多年以来,部门分割、地区分割的水资源管理体制,使防洪减灾、城市用水、防治污染、保护生态等工作存在许多矛盾,造成许多不应有的浪费和损失。为此,要进一步推进城市圈内水务一体化管理,以“一龙管水,多龙治水”的模式,对江河上下游、城市与农村、水质与水量、地表水与地下水、供水与需水、取水与排水、用水与防治污染实行统一规划、统一管理。
改革水资源投资机制。当前水资源建设投入不仅严重不足,而且不稳定。长期以来,大灾之后大干、小灾之后小干,风调雨顺不干,没有一个稳定的投资渠道;城市供水和污水处理资金缺口很大,武汉城市圈内因地表水污染而大量采用地下水的现象普遍存在。在建设供水设施的同时,因缺少资金未能修建相应的污水处理设施,大量污水直接排入江河湖泊,有的地方因使用未经处理的污水,造成严重后果。针对这些问题,应当研究建立长期稳定、有正确导向、全面系统的水价政策体系。
改革水价政策。水价政策,近几年来有了很大变化,但总体上来说,还很不平衡,必须深化改革。水价是水资源管理中的重要经济杠杆,对水资源配置和管理起到重要调节作用。必须在政府统一领导下,根据国家确立的有关法律、法规,改革圈内水价政策。改革水价政策不是简单地将价格调高或者调低,而是要正确地认识价格的构成及各种成份在市场调节中的作用,真正建立起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水价格政策体系。
1999年3月18日联合国发出警告,世界用水量正以每年5%速度递增,每15年用水总量翻一番,按此下去,在2025年,地球上将有一半以上的人口面临缺水的危机。有专家指出:21世纪是水的世纪,水成为21世纪最重要的战略资源。武汉城市圈不仅防洪减灾任务十分繁重,而且水污染、水环境的破坏是远比洪灾、旱灾更为严重的灾害。保证城市圈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其核心是提高用水效率,减少污水排放,加大水污染防治力度,改善水环境,建设生态水利,建成节水防污型社会。提高用水效率不单纯是水资源本身的问题,而是一场涉及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革命。要在各级政府的坚强领导下,真正展开一场提高用水效率革命,打响保卫水环境的攻坚战。
(发言人单位及职务:省政协委员、省水利厅调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