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 承 良
发展卫生事业是人民生活质量改善的重要标志,是实现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十一五”期间,湖北卫生事业经历了手足口病、奶粉事件、冰冻灾害、汶川大地震、甲型H1N1流感等突发事件的挑战,也迎来了新的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政策的启动实施。在机遇与挑战中,全省卫生系统抢抓时机,积极进取,开拓创新,取得了长足发展,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和基础设施建设得到健全和完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能力显著提升,疾病预防控制能力大大加强,妇幼保健、公共卫生信息和卫生执法监督等公共卫生服务体系日臻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不断巩固和完善,人民群众的健康得到了有效保障。但是,也存在着诸多困难与问题,面临着严峻形势与挑战。
“十二五”期间,将是我省经济社会发展深化调整、再上新台阶的关键时期。因此,必须及早统筹谋划全省未来五年卫生事业的发展目标和思路,抓住重点,立足发展,确保全省卫生事业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更好地为我省经济建设、为人民健康服务。
一、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1、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基础设施条件较差。按照国家建设标准计算,全省县级医院业务用房面积缺口达55~75万平方米,缺口比例占20%左右。乡镇卫生院危房达23.2万平方米,占业务用房的6.8%。38个城区仍有29%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60%的服务站建筑面积未达到卫生部规定标准。根据调查,全省乡镇卫生院中,有45%没有室内管道供水、43%没有供暖设施、60%没有污水和污物处理设施,部分乡镇卫生院设备配置仍未达标。
2、农村卫生技术人才匮乏。农村卫生人员呈现学历低、职称低、有合法执业资格人数比例低的“三低”状况。全省乡镇卫生院共有在职卫生技术人员60365人,本科及以上学历的只占2.3%,50%以上的人员仅有中专学历;中级以上职称的仅占29.2%,而初级职称占59.6%,无职称的还有11.2%;取得国家许可的执业(助理)医师和执业护士只占卫生院卫技人员总数的69.4%。全省村卫生室中,有46.1%的人员无任何专业学历,具有执业(助理)医师资格的人数只有11%。
3、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障水平不高。由于筹资水平限制,新农合制度还是以大病统筹为主,主要解决参合农民的大病医疗费用负担问题。2009年人均筹资仅为100元,全省新农合住院费用实际补偿率仅为46%,大部分医疗费用仍由农民自己承担,群众“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问题尚未得到根本解决。
4、政府对卫生事业的投入不足。虽然近几年政府卫生投入逐年增加,但是增速较慢,占财政支出的比例也很低,医疗卫生机构生存与发展依然比较困难,特别是农村医疗卫生机构负债沉重,全省乡镇卫生院平均负债高达92万元。由于医疗卫生机构运行保障政策不到位,导致卫生事业的福利性和公益性不能得到充分体现,卫生服务市场化的倾向还比较严重。
5、卫生事业发展不平衡。地区之间、城乡之间、医疗服务与公共卫生之间发展差距较大。城市卫生资源相对比较集中,农村卫生资源相对比较短缺;医疗资源相对充足,卫生监督执法、疾病控制、妇幼保健等公共卫生资源严重不足。人民群众享受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公平性尚待进一步改善。
二、建议
1、进一步强化政府责任,加大卫生投入。医药卫生事业是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家庭幸福和生活质量的重大民生问题。政府在保障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中起着主导作用,发展卫生事业是政府的重要职责。各级政府要高度重视卫生工作,将卫生事业发展的主要目标与任务纳入当地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纳入目标管理责任制,切实加强领导,采取有效措施积极推进。要建立考核评价机制,对各级政府完成卫生工作目标与任务情况定期进行考核评价,给予奖惩。要加强部门协调,动员全社会支持和参与卫生工作,为卫生事业发展创造宽松的环境。要进一步落实各项卫生投入政策,确保政府卫生投入增长速度不低于财政支出的增长幅度,确保政府卫生投入占财政支出的比重越来越大,并重点向公共卫生、农村卫生、社区卫生等领域倾斜。要努力拓宽卫生投入渠道,支持民间资本进入卫生投资领域,建立多元化筹资机制。
2、坚持科学的卫生发展战略,促进卫生事业健康协调发展。“十二五”期间,卫生事业发展要坚持以人为本,科学发展,以人人享有基本卫生保健服务为根本出发点,以卫生资源优化配置为重点,以卫生改革和技术创新为动力,利用计划和市场两种手段,发挥政府和社会两种力量,走全面协调和可持续的卫生事业发展之路。卫生事业发展要兼顾重点发展和保证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在巩固发展城市医疗卫生中心地位的同时,重点加强公共卫生、农村卫生、中医药事业和重大疾病防治工作,大力发展城乡基层医疗卫生服务。卫生事业发展要与全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与人民群众的实际健康需求相协调。坚持“大卫生”观念,把狭隘的医疗卫生服务转变为社会性、全局性的卫生行为,把卫生工作的重点转移到转变人们的卫生观念、增进有益健康的行为方式上来,提高群众自我保健意识和对卫生工作的参与程度,促进与此相关的多部门配合协调,促进社会人群共同参与。
3、继续实施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完善四大体系建设。一是全面加强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继续完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建设,建立健全重大传染病和慢性病预防控制工作网络。健全精神卫生防治服务网络,重点做好重性精神疾病管理。加强以县级急救中心为重点的城乡急救体系建设。完善采供血服务网络。继续推进突发公共事件卫生应急体系建设。加强卫生监督基础设施建设,构建覆盖城乡的卫生监督体系,提高监管能力。二是进一步完善医疗服务体系。继续推进农村医疗卫生基础设施建设,加大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力度。加强对各类医院的规划管理,优化布局和结构。建立医院与城乡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之间的分工协作机制。三是加快建设医疗保障体系。建立和完善以基本医疗保障为主体的覆盖城乡居民的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全面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逐步提高政府补助水平,适当增加农民缴费金额,提高保障能力,全面实施新农合门诊统筹。四是建立健全以国家基本药物制度为基础的药品供应保障体系,实行省级集中网上公开招标采购、统一配送,保障人民群众安全用药。
4、稳步推进公立医院改革,加强医疗服务监管。改革公立医院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和监管机制,完善医院法人治理结构。稳步推进公立医院改制,把部分公立医院转制为民营医疗机构。加大政府投入,完善公立医院经济补偿政策。鼓励民营资本举办非营利性医院,加快形成多元化办医体制。规范社会资本包括境外资本办医疗机构的准入条件。健全医院管理评价体系,加强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的执业行为监管,维护医疗市场秩序,保证医疗安全,提高医疗质量。
5、坚持预防为主,加强重大疾病的防治工作。加大艾滋病防治力度,积极落实“四免一关怀”等防治政策和措施。加强肺结核病患者的归口管理和督导治疗,积极开展结核病快速诊断和结核菌耐药研究。推进血吸虫病综合防治。有效控制霍乱、狂犬病等传染病。进一步强化免疫规划工作,继续保持无脊髓灰质炎状态,努力实现消除麻疹目标,稳步减少乙肝病毒携带人群。强化传染病网络直报,做好疫情监测工作。控制并努力消除地氟病、地甲病等重点地方病对病区群众的健康危害。加强对高血压、糖尿病患者及高危人群的系统管理。加大精神疾病防治力度,做好重性精神疾病患者的治疗和管理。采取有效措施,加强伤害预防控制工作。坚持开展爱国卫生运动,继续推进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和建设健康城市,进一步做好农村改水改厕工作。广泛开展健康教育,倡导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
6、坚持依法行政,大力推进卫生监督工作。认真贯彻落实《食品安全法》,建立健全有效的综合协调机制和快速应急反应机制,提高食品安全综合监管能力。加大对尘肺病、职业中毒、职业性放射性疾病等重点职业病的防治力度。
7、切实做好妇幼保健工作,提高妇女儿童保健水平。加强妇幼保健机构能力建设,完善农村、城市妇幼卫生服务网络。继续在农村地区实行住院分娩补助,开展农村妇女“两癌”筛查工作,采取各项措施,努力降低孕产妇死亡率、婴儿死亡率和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有效控制重大出生缺陷发生。
8、突出做好卫生应急工作,提高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能力。推进省、市、县三级卫生应急组织机构建设,建立健全卫生应急管理体制。完善省、市、县三级卫生应急决策指挥系统,提高应急决策指挥能力。完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和直报系统,及时做好卫生应急预警。加强卫生应急队伍建设,做好卫生应急演练。加强卫生应急装备以及救援基地建设,建立健全卫生应急物资储备和调运系统。
9、坚持中西医并重,扶持中医药和民族医药事业发展。加强中医能力建设,建设好国家级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和一批国家重点中医医院,建成专业齐全、分布合理和中医特色优势明显的中医药重点专科群和示范中医医院。加强中医人才队伍建设,遵循中医药发展规律,做好中医药继承和创新工作,培养一批全国知名的中医药人才。加强中药研究与开发,建立一批中药规范化种植基地和生产研发基地,培植一批知名的中药企业,构建比较完善的中药产业链,中药产业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显著增加。繁荣中医文化,建立炎帝神农和李时珍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地,促进中医医院文化建设,加强中医科普知识宣传,做好中医对外交流与合作。建立符合中医药特点的科技创新体系,大力发展中医药教育,发展民族医药事业,逐步建成中医药强省。
10、加强医学科学研究,加快卫生人才队伍建设。加强医学科学研究,进一步完善资源共享、优势整合的科研攻关工作机制,组织开展对重大疾病的联合科研攻关,力争在关键技术上有新的突破。加大对新技术的评估、准入和转化、推广工作,提高卫生科研成果的转化率和应用率。加强医学科研、学术带头人队伍建设,培养一批以中青年为主体的新世纪学术技术带头人。加强农村基层医疗卫生人才队伍建设,通过免费定向培养、代偿学费和助学贷款等措施,为农村培养适用的医疗卫生人才。制定和落实人才吸引政策,引进医学院校本科以上学历的大学生和专业技术人员到基层工作。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城市医疗卫生人才支援农村的长效机制。
发言人单位及职务:省政协委员、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计划生育研究所所长